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诗人名片】
岑参(715—770)
籍贯:荆州江陵(湖北江陵)
作品风格:雄奇瑰丽,热情奔放
诗人小传: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字号不详,原籍南阳,迁居江陵,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于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十载(751年)归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十三载(754年)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任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而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即贬为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嘉州刺史等职,罢官后客死成都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且语奇体峻,意境颇新。后经六年边塞生活,使他的作品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边塞诗作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晚年诗歌则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更添奇壮特色,但也逐渐产生了隐逸思想。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注释】
左省:即门下省,唐代中枢机构中,门下省在左,故称“左省”,中书省在右,称“右省”。
杜拾遗:指杜甫,当时担任左拾遗之职,属门下省,此时岑参担任右补阙之职,属中书省,此二职都为谏官。
丹陛: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同于丹墀。
分曹:曹是官署名,分曹即分官署而理事,因杜甫属门下省,岑参属中书省,故有此言。
紫微:星象名,被称为“帝星”,《晋书·天文志》载:“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
天仗:皇家仪仗。
阙事:指朝廷事务中的缺失、过失。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译文1】
我们一起抬步登上丹陛,在君王面前分署理事。清晨随着皇家仪仗入朝,傍晚带着朝会上的熏香而归。因春花凋零而哀伤白发早生,望高天青云而羡慕飞鸟自由。圣明的朝政并没有缺失啊,自我感觉最近能写的谏书越来越稀少。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译文2】
上朝时一齐走上红色台阶,分朝班你在左省我在紫微。
早上随着天子的仪仗入朝,傍晚身染御炉的香气而归。
满头白发悲叹春花又凋落,遥望万里青云羡慕鸟高飞。
圣明的朝代没有缺失之事,规谏皇帝的奏章自觉稀微。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译文3】
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薇。
早上随着天子的仪仗入朝,傍晚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
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见稀微。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赏析1】
这首诗是时任中书省右补阙的岑参写给门下省左拾遗杜甫的。所谓“补阙”,阙通缺,和“拾遗”的意思相近,都是指提出意见,以匡正朝廷的过失,补充朝政的遗漏。这两个职位同属谏官,始设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同设于中书、门下二省,因为中书省又称右省,所以中书之下称为右补阙、右拾遗,门下省又称左省,所以门下之下称为左补阙、左拾遗。《新唐书·百官志》载:“门下省有……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中书省有)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掌如门下省。”
此诗前四句是描写岑参、杜甫这些谏官的生活,从中也透露出两人深厚的友情,所以才以“联步”起,早晨跟随仪仗一同登上朝堂,直到晚上才带着满身的熏香而归宅。“分曹限紫微”句,或将紫微解为中书省——因为中书省内多种紫薇花,故玄宗开元元年(713)改中书省为紫微省,旋亦改中书令为紫微令,开元五年(717年)恢复原名。这样解释是不确切的,岑、杜二人分在中书、门下,起句说“联步”,则同言两人,对句为何单言中书呢?这里的紫微,应当指紫微帝星,以代表天子。
结句很有意思,说朝廷圣明,毫无“阙事”,所以自己能够上的谏章,能够提出的意见也越来越少了。表面上看,此乃颂圣之语,而且是赤裸裸地拍马屁,但对照颈联,则又能读出另外一番味道来。颈联说自己头发已白,只觉时光荏苒,花开花落,却一事无成,身拘此职,内心不平,所以羡慕飞鸟能在青云间自由翱翔。全诗唯此颈联情感压抑、气氛沉闷,其后紧接颂圣之语,很明显是皮里阳秋,别有怀抱。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风烟仍乱,而在朝廷内部,阉宦李辅国、鱼朝恩等人又操弄权柄,肆意妄为,绝对不可能是“无阙事”的。可是即便有阙事又如何呢?身为谏官,岑参却为权贵所阻,不能畅心快意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他并非无谏书可写,而是即便写了,也未必能够受到朝廷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无怪乎他要悲感“白发”,并且“青云羡鸟飞”了。
清朝纪昀曾评此诗结句,所言大是有理:“圣朝既以为无阙,则谏书不得不稀矣。”“既以为”、“不得不”二词沉痛,也正点中此诗窍要,于是岑参之悲感,之无奈,之借颂圣语极力讽刺,也便呼之欲出了。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赏析2】
这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岑参任右补阙时,赠给杜甫的一首诗。当时杜甫任左拾遗,他们同为谏官。诗的前四句写他们为官联步同行的亲密情景,充满着真挚的友谊。五、六两句,自悲白发,功业难就,流露一种感伤情绪。末两句是用反语,意在言外,明为对朝廷的颂扬,实则暗含讥讽。岑参写诗给杜甫的目的也是在于规劝他不要多言。杜甫在和这首诗时最后两句说:“故人有佳句,独赠白头翁。”是体会到了岑参这种深意的。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赏析3】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诗人由杜甫推荐而任右补阙。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年—758年)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本诗是岑赠杜之作,表露心迹,暗抒感慨。描写了谏议官左拾遗的官场生活。诗人自伤迟暮,无法尽力,规劝别人继续进取。全诗笔法隐晦,曲折地抒发了诗人内心之忧愤,词藻艳丽,雍容华贵。
前两联写二人同时上朝景象,以“丹陛”、“紫微”、“天仗”、“御香”渲染华贵环境。但揭开诗中这些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荣华显贵”的帷幕,我们不难看出朝官生活的真实面目: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朝官们每天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小跑入朝廷,看似兴师动众,却办不了什么大事,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
颈联,诗人直抒胸臆向老友吐露内心悲愤。一个“悲”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因此,诗人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圣朝无阙事”看似称颂,实为反语。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使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当时朝政的失望。
这首诗寓贬于褒,绵里藏针,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诗人内心忧愤,有寻思不尽之妙。
【扩展阅读】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唐·杜甫
窈窕清禁闼,罢朝归不同。君随丞相后,我往日华东。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
岑参写诗相赠杜甫,杜甫也作了上面这首诗还答。无疑,杜甫是理解了岑参诗中含义,并且深有同感的,所以他才相应“白发悲花落”句,写下“独赠白头翁”,说自己的憔悴、无奈正与你相同。其实当时两人都还不到五旬,何来白发?只是以白发自喻悲苦而已。
文章标题:《寄左省杜拾遗》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岑参-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