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人名片】

王勃(650-676)

字号:字子安

籍贯: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

作品风格:清新流畅,质朴自然

诗人小传:

王勃(649或650年~675或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初唐著名诗人。他出身望族,未成年即被世人目为神童,因此得到荐举,对策高第,授朝散郎,高宗乾封初(约666年)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后因作文激怒唐高宗而被逐,遂游历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能文擅诗,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而王勃则“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四杰之诗都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促进五言律诗成熟作出过重要贡献,而王勃为四杰之首,对后世的影响更为突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勃-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释】

杜少府:姓杜的县尉,少府即县尉,具体事迹不详。

蜀州:即今天的四川省崇州市。

三秦:项羽灭秦后曾将关中秦地分而为三,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名降将,故此关中地区也称三秦。

五津:指长江在蜀地的五个重要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和江南津。

无为:不需要,不必要。

儿女:指青年男女。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1】

重重城关围绕着关中地区,远望蜀江的渡口隐藏在风烟之中。我们都是在宦途中身不由己之人,和你在此依依惜别。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着知己,即便天涯相隔,也好像如邻居般就在身边。所以不必在歧路分手之时落泪沾衣,就像那些不懂事的青年男女一般吧。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2】

长安城由三秦大地拱卫,遥望五津只见风烟迷蒙。

和你离别更觉难以割舍,我们都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世上存在知心朋友,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不要在岔路口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泪湿袖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勃-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1】

这首诗的背景是宦游。所谓“宦游”,是指士人出外做官或者求官,因此需要而远离家乡,与亲友分别,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宦游背景与离别题材往往会紧密地相结合在一起,此诗也不例外。然而此诗在哀伤之余,还能够表现出非常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同类题材中非常独特的,因此其文学价值、思想价值也相当之高。

开篇先写与宦游的友人分别之事,身在长安,故眼中所见是城阙包围的三秦之地,杜少府远赴蜀州上任,故所望的也是风烟重重、渺茫难见的五津周边。在这一联中,城阙是辅三秦的主语,风烟却并非望五津的主语,而是修饰语,所望五津者,或者是诗人,或者是杜少府,主语省略。古文的句式非常活泼,省略、倒装等修辞手法均很常用,在诗的语言中就更比比皆是,古文之对仗,是分裂性的对仗,只求具体的词汇之词性、平仄一一相对,而非苛求句式之相对。我们可以注意到,当词性相对而句式不相对之际,整体的对仗会显得更加活泼灵动,否则就难免会生出些生硬之感。

首联写分别之际的位置,杜少府所赴的方位,然后颔联托出离别之意,以及离别的缘由。接着,颈联一出,将全诗格调陡然拔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中就曾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这两句诗从中化出,但言辞更为晓畅,含义也更深邃。重点在于“知己”二字,曹植与曹彪本是兄弟,故此不必说明两人心意相通,而只从一方的角度单言“丈夫”,王勃送杜少府,却要明言“知己”,既然两人志向相同,即便相隔万里,也自然心意相通。但求两心同一,所处的位置、相互的距离再如何遥远,又有什么关系呢?前言分别,自生哀伤,然后这两句的境界陡然由狭窄转为宏大,情调也从凄婉转为豪迈,表现出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制的,自然永恒。

如此一来,则从颈联到尾联的转折也更自然,既然虽隔天涯,犹如比邻,那分别之际,又有什么可哀伤的呢?何必惺惺效小儿女之态,要落泪沾巾呢?诗言不必落泪,正因将待落泪,此言分明含泪而笑,含泪而言,则两人的深厚情谊,正在这泪将落未落之际,要显得比落泪沾巾更显真实和浓厚,其旷达情怀,亦使千古后人击节赞叹不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就此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非幸致。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2】

此诗是王勃在长安任职时为送杜少府赴任而作,是一首著名的赠别诗。诗的首联以工整的“地名对”写送别的地点和行者杜少府将宦游之地,写得极有气势,十分壮观。山河辽阔,风烟苍茫,字里行间流露深深的惜别之情。二联抒写因作者和行者境遇相同,而更加的相互理解及分别时的无限深情。三联由眼前离别转到写别后,只要有知己之“情”,即使远隔天涯,也如同近在比邻。意境开阔,情感昂扬,高度概括,突出了友谊的珍贵,堪称千古名句。紧承三联,结尾收得爽朗乐观,既然天涯若比邻,只要情长存,离别时就不要儿女情长,伤心流泪。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3】

这是王勃在长安送别一位到蜀地任县令的杜姓朋友时所作的抒情诗,为赠别名篇。众所周知,人们在同亲朋好友告别时,总会恋恋不舍,伤心难过,也会说一些祝福勉励的话,比如一路顺风、望自珍重等等,有时还会作出“儿女之态”,潸然泪下。这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诗歌是一门艺术,如果一首诗写了这样的内容,就会有落入俗套之嫌,难成佳作。而王勃无愧于“诗杰”的美誉,他的这首赠别诗别具一格,以最为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世人展现了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朋友真挚深厚的情感,境界高远,感人至深。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千古名句,意思是说,只要把朋友真正地放在心里,哪怕他远在天涯,也感觉他就在身边。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即县尉。唐代官制,每县有县令、县尉,令称“明府”,尉称“少府”。之任,赴任。本诗一题作《杜少府之任蜀川》。唐初本无“蜀州”,垂拱二年(686年)始置蜀州,时王勃已死。蜀州,泛指蜀地。

诗的首联写景,对仗工稳,气象壮阔,生动地写出了送别时的环境。当时诗人在长安做官,他要送好友杜少府赴蜀地任职。两人一同出长安城,来到分手之处,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诗人只好借浏览周围的景致来克制自己的情绪。“城阙辅三秦”,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广阔无边的三秦大地所“辅”(护卫),气势恢弘;“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川西岷江流域,句意为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被茫茫的风烟所阻隔,什么都难以分辨。句中离情初露,为下文奠定了基础。秦地和蜀地万里相隔,诗人用一个“望”字就将两地巧妙地联系起来,实在是妙笔。另外,“风烟”二字也暗示出路途遥远,行路艰难,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

首联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颔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诗人欲吐还吞。“同是宦游人”是诗人的宽慰之词,指出了与朋友分别的必然性。正所谓千里搭长棚,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朋友之间不管情谊多么深长,都不可能始终相聚,总有一天会因各种原因面临别离。而对诗人和杜少府来说,分别的原因就是“同是宦游人”。两人都是朝廷命官,都要遵守王命、忠于职守,命令一来,自然就要各奔东西。但是,不管距离多远、分开多久,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是不会有所改变的,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意思。

颈联更近一步,奇峰突起。诗人一方面强调友谊的真诚与持久,另一方面也鼓励友人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两句诗含义绵长,是全诗的核心,展现出诗人的宽广胸襟和远大志向,也使两人深厚的友情得以升华。人们称惺惺相惜的朋友为“知己”,知己有时在身边,有时却在天南地北。然而不论空间的距离多远,时间过去了多久,知己间的情谊是不可动摇的。同时,决不能狭隘地认定“知己”仅此一人:天下之大,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也时时可能跟他们成为朋友。怀着这样的认知送别友人就不会感到凄凉落寞,反而会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心态,对前路充满信心。从构思看,此联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

尾联紧接上联,诗人不仅点明“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朋友:“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歧路”,点出题面“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诗人语重心长,力劝朋友在道别之时,千万莫像孩童,悲伤难忍,泪水连连,甚至拿出手帕来擦眼泪,而是要充满信心,乐观积极地走向新的生活。

南朝大文豪江淹在《别赋》里列举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首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更是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唐人的许多赠别诗也都哀婉凄绝,令人悲伤得难以自制。但王勃的这首诗却一洗儿女之态,以开阔的意境、积极的心态为赠别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诗格调高妙、难以超越,实在不愧为千古佳作。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4】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其送别诗中的经典作品。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第一句“城阙辅三秦”指三秦之地保护着长安城,点出了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意思指诗人在遥望烟云缭绕、辽阔无边际的蜀地。这指出了友人杜少府即将去的地方。本来两个毫无关系的地方,因为送别联系在了一起。诗文开头没有提离别,但是,通过对这两个地方的描绘,自然流露出了诗人对朋友远去他乡的不舍和伤别之情。开头这一联给我们展现了壮阔的境界,这样的意境和一般诗文的表现伤感离别意境的诗句有所不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时的情谊如何?然后诗人顺着这句诗开始抒发离别的伤感,但是,诗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一句“同是宦游人”从侧面表达这种不舍,诗人抑制住了内心的感伤,转笔说不必太伤感了,我们都是在外漂泊任职的官员,离别是寻常的事情,以此自慰。

接下来,诗人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整个感情基调变得爽朗、豪迈。即使是相隔很远我们还是知己,即使在天涯海角我们之间的感情也还像邻居一样亲近。那么,长安到蜀地的距离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充分表现出了诗人豁达和大气,不拘泥于儿女情长,其中壮阔的气势、爽快的声音,让人读来开阔明朗。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必在告别的地方,像小儿女那样泪流哭泣。这一联总结是第三联的结果。既是对朋友杜少府的娓娓叮咛,也是自己心迹的告白。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离别诗。离别诗有惜别和壮别之分,而以惜别居多,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一改离别诗惯有的酸楚、伤感,而是用质朴自然的感情,奔放横溢言辞,把离别写得真挚、旷达,让人耳目一新,属于壮别。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和这首诗一样是壮别诗。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了经典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勃-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J后人点评】

《批点唐音》: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扩展阅读】

赠白马王彪其五

汉末三国·曹植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曹植亦一代之诗豪,上面这首诗也算是佳作,但“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却不如王勃从中化出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深入人心,这固然有唐诗本身无论语言运用还是节奏把握都更成熟的一个方面,也说明王勃并非纯粹的借用,也不是简单的化用,即便说不上点石成金,也是将曹植原诗的骨骼、情调更加拔高了。

【唐诗常识】

初唐律诗的格律尚未成熟和定型,往往四联都用对仗,而后人作律诗也偶有临时变通,该对仗的颔联、颈联不对,不该对仗的首联、尾联却对的事例出现。比如王勃此诗,就是首联对仗,并且对得很工整,颔联却散,散到几乎不能算是对仗。但此诗高妙之处,就在于既然首联已对,就不再苛求颔联之对,这样行文,要比连续三联都对来得活泼,也更便于情感的抒发。

文章标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勃-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085.html

上一篇:《望月怀远》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张九龄-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在狱咏蝉并序》原文翻译赏析视频-骆宾王-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