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诗人名片】
李颀(690—751)
籍贯:赵郡(今河北赵县)
作品风格:奔放豪迈,慷慨悲凉
诗人小传:
李颀(690年~751年),字号不详,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西)人,唐代诗人。他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诗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
【李颀·古从军行注释】
交河: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内。
公主琵琶:相传汉武帝曾以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远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玉门犹被遮:指汉武帝命李广利攻大宛事。大宛有良马,武帝使李广利率师往贰师城取之,战而不利,李广利上书请罢兵归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
轻车:汉代有轻车将军,这里是借指将领。
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汉武帝遣张骞等通西域后,从大宛国引入葡萄种。
【李颀·古从军行译文1】
白天登上高山,眺望烽火,黄昏时候在交河边饮马。风沙昏暗啊,征人敲响了刁斗,乌孙公主的琵琶声中更有无尽幽怨。千万里之遥,只见野外空云,并无城郭,雨雪纷纷,直连着大漠。胡地的大雁每夜都哀鸣着飞过,胡人的眼泪双双滴落。因为听说回归的玉门关仍被阻断,只好抛弃性命,跟随着将军西行。年年都有战死的骸骨埋葬在荒郊野外啊,只换回葡萄被引入内地。
【李颀·古从军行译文2】
白日登山眺望烽火台的烽火,黄昏时牵马饮水在交河岸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军中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哀怨。
旷野扎营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长天连接着大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离家的胡儿眼泪双双地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拦断了归路,战士只有随从将军拼命征战。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只换来西域葡萄进汉家宫苑。
【李颀·古从军行译文3】
白日登山眺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哀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离母的胡儿眼泪双双地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随从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李颀·古从军行赏析1】
这首诗可以析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从开篇直到“胡儿眼泪双双落”,是对边境战争的泛写,这里有烽火燃起,有军人远戍,有和亲公主的幽怨,也有胡人的悲怆,诗人究竟站在何种立场上呢?他是要同情远戍汉兵之苦,还是怜悯遭受攻击的胡人呢?答案要到第二部分才揭晓,原来是借古讽今,用汉武帝穷兵黩武事来讽刺唐玄宗的开边不已。
从广义上来说,这是一首咏古诗,所以题目也说是“古”从军行,所咏者乃汉朝旧事,所刺者是眼前新事。汉武帝败匈奴、收西域,对于中原政权的稳固和东西方交流都是起到很大进步作用的,但同时也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尤其武帝后期遣李广利赴大宛取马事,虽然有着改良中原马种的客观作用,但就其本意来说,只是为了得一良马,以资炫耀而已,为此劳民伤财,历来为人所诟病。诗人就抓住了这一点,说边境冲突难以避免,或者付出远戍的辛苦,或者就要付出和亲的悲凉,但身在前线的将士们的劳苦和胡人的哀伤,是身在后方的帝王们根本看不到的。像汉武帝那样穷兵黩武,却只换来葡萄的引入,实在是得不偿失。
全诗文眼就在结末两句——“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二字最见凄怆,“空见”二字则突出主题。诗歌晓畅如同流水,韵味含而不露,深而不涩,而且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也生色不少,确实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李颀·古从军行赏析2】
这是一首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边塞诗。诗先写行军的苦况,以风沙昏暗,琵琶呜咽渲染悲凉的气氛。接着写塞外战地的荒旷萧条:茫茫荒野,万里无人,雨雪交加,胡雁哀鸣,胡儿落泪,进一步表现从军征战的劳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这种对李唐王朝轻易对外用兵,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进行谴责,是严厉的。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喻力。
【李颀·古从军行赏析3】
本诗以从军征战为题材,描写了边塞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讽刺当权者兴师动众、穷兵黩武,无视战士们的生死,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本诗首先描写了白天军队中的紧张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白日里,战士爬上山观望四方有没有燃起的烽火警报;黄昏时候,战士带着战马去交河边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这里泛指边疆的河流。
白日里的情况写完后,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夜色下的军队生活。“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夜晚里,军队中风沙暗卷,一片朦胧昏黑,只能听到军营中用来打更的刁斗敲击声和那悲切幽怨的琵琶声。“行人”是指出征将士,与下一句中的“公主”呼应,这里诗人引用了“公主琵琶”这个典故,在注释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女儿远嫁边塞,自当非常凄楚,所以,这琵琶弹奏的也是凄凉哀怨的曲调。清冷的刁斗声和琵琶声两相共鸣,奏出了边塞的萧瑟和哀怨之声。
诗文在前四句从时间上描绘边疆环境。接着,又从空间上着墨,渲染边疆的环境。“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驻军的营房四周空旷荒凉,一个“万里”极言边疆的辽阔。雨雪纷纷,直到与大漠相连,“纷纷”表明了大雪之大,烘托了环境的寒冷。这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孤寂而凄冷的边陲环境,读来让人产生一种悲壮的凄凉。以上六句纵横时间和空间,全面展现了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接着“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意思是胡地的大雁哀鸣,夜夜在空中惊飞不停。胡人个个痛哭,泪流满面。诗人没有抒发从军战士们内心的痛苦,而是写本地大雁和人的哀苦表现,本地的动物和人尚且还日夜哀哭,更何况是远赴边陲戍守的唐军将士们,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凄惨和苦闷。“夜夜”、“双双”两个叠词,增强了该诗的感情色彩。
边陲环境恶劣和从军战士们生活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们顺其自然,就会想到班师回朝,可是“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了断了他们归家的愿望,这句是出自汉武帝时下令不得度玉门关的典故(注释中有详细的介绍),暗中讽刺了当朝皇帝不体恤边防战士,一意孤行。接着,诗人又说既然不能停止战争,回归家园,那么“应将性命逐轻车”,就只能跟随将领和敌人拼死战斗。而最后能见到的是“年年战骨埋荒外”,一个“年年”表明这种惨烈的情况经常能见到,这都是皇帝穷兵黩武造成的,其中的悲愤之情依然见诸笔端。接着诗句节奏由紧变松,写到“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将士们忠骨埋疆场,换来的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些西域的“蒲陶”和“苜宿”的种子罢了,这沉重的代价和区区的植物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由此可见,帝王多么轻视将领的性命,多么草菅人命啊!
这首七言诗一句紧似一句,步步紧逼,感情色彩也逐渐强烈,句句极力描述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最后一句,轻轻一笔,是对前面将士们付出生命代价的一种巨大的讽刺,使全诗的感情气氛达到了高潮。诗人巧用叠词、对句等使整首诗节奏错落有致,在节奏鲜明的诗句中抒发了强烈悲壮的感情。
【李颀·古从军行赏析4】
“从军行”是古乐府题名。诗人借汉代的事表达对唐玄宗用兵政策的不满,由于怕惹怒皇帝,故加一“古”字在题目前避嫌。全诗记录了从军之苦,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以蒲桃之小和牺牲之大做对比,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思想。
前四句诗写出了边塞生活的苦闷艰难。一、二句写将士们的日常生活:白天要登到山顶察看有没有举烽火的边警;黄昏又要带战马到河边饮水。三、四两句是对夜晚景致的描绘: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只有狂沙扑面而来;巡夜的打更声和如泣如诉的琵琶声更让人觉得孤寂萧肃。
中间四句着意渲染边陲的艰苦环境。军队驻扎在荒野之处,无城郭相依。雨雪之夜,大雁空鸣,尽显荒凉之景。从“胡雁”两句开始,诗人由“汉兵”转而写“胡儿”,由胡人之事衬托边疆之苦,表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胡地的大雁、孩子尚且感慨落泪,更不用说戍边的“汉兵”了。
文末四句诗,诗人巧借典故讽刺了皇帝的穷兵黩武。在此等恶劣条件下谁又愿意戍边呢?“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则彻底熄灭了将士们返乡回家的念头。《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武帝曾令李广利攻打大宛,在连战受挫的情况下他上书请求班师回朝。武帝震怒,令人关闭玉门关,号令:“军有敢入,斩之!”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明战争无法结束,将士们只能不断拼命作战以求一胜。而“年年战骨埋荒外”却只是赢得区区的蒲桃而已,实在是得不偿失。
全篇一句紧接一句,层层深入,直至结尾方才点出诗眼,彰显出极大的讽喻之力。
【J后人点评】
明人邢昉:音调铿锵,风情儋冶,皆真骨独存,以质胜文,所以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唐风定》卷七)
文章标题:《古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颀-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