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送陈章甫原文】

送陈章甫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诗人名片】

李颀(690—751)

籍贯:赵郡(今河北赵县)

作品风格:奔放豪迈,慷慨悲凉

诗人小传:

李颀(690年~751年),字号不详,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西)人,唐代诗人。他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诗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

《送陈章甫》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颀-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李颀·送陈章甫注释】

陈章甫:李颀友人,字号不详,江陵人,能诗。

陈侯:指陈章甫,侯为士大夫之间的尊称。

虬须:虬为无角龙,虬须指胡须似龙般卷曲。

大颡(sǎng):宽额头,颡指额头。

贮书:别本作“著书”,误。

草莽:指民间,与朝廷相对,《孟子·万章下》说:“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酤(gū)酒:买酒。

饮:使饮酒,如饮马之饮般读为第四声。

我曹:我等,我辈。

津口:渡口,别本作“津吏”。

郑国:时代的郑国在今天河南省中东部,都城新郑,或为陈章甫居家所在。

故林:故乡、故园。

【李颀·送陈章甫译文1】

四月南风吹起,小麦已金黄,枣花还未落,梧桐叶片长。朝朝暮暮只能见到异乡的青山,故而骑着嘶鸣的马儿出门,便思念起了故乡。陈君啊你立身端正,心怀坦荡,你的胡须卷曲、眉直如虎,额头宽广。你腹中珍藏有一万卷诗书啊,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在民间埋没了学识。

你在洛阳东门买酒款待我们,因为内心纯洁,所以凡俗的纷扰都如同鸿毛一般,轻飘飘的不值一论。你酒醉而卧,不知道身边是白天还是黑夜,有时候仰天望着空中,只见孤寂的浮云高高飘扬。黄河的大浪啊,一直延伸到昏黑的天际,渡口虽然停着船,但却难以横渡。这位郑地的游子还没有回到家乡啊,我这洛阳的行人空自叹息。听说你在故乡有很多熟人,不知道罢官归乡以后,他们又会如何看待你呢?

【李颀·送陈章甫译文2】

四月南风吹得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桐树叶子又密又长。

早晨告别青山晚上依然相见,跨下骏马嘶鸣令人想念故乡。

陈侯立身处世的襟怀多坦荡,虬须虎眉宽阔额头仪表堂堂。

他胸藏着万卷诗书学问深广,怎么能甘愿埋没在山间草莽。

在东城门边买酒同我们畅饮,世间万事在他心中轻如鸿毛。

喝醉就此酣睡不知天已黄昏,有时独自将天上的孤云眺望。

黄河波浪汹涌连着暗黑云天,津吏命令渡口停船不能过江。

你这郑国游人不能如期回家,我这洛阳行子也是空自叹息。

听说你在家乡的旧相识很多,不知罢官回家后对你是怎样?

【李颀·送陈章甫译文3】

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没落桐树叶子已抽长。

早晨青山分别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宽额头仪表堂堂。

他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在城东门买酒同我们畅饮,心宽看万事都同鸿毛一样。

喝醉酒酣睡不知天已黄昏,有时独自将天上孤云眺望。

今日黄河波浪汹涌连天黑,行船在渡口停驻不敢过江。

你这郑国的游人不能回家,我这洛阳行子也空自叹息。

听说你在家乡旧相识很多,不知罢官回家今对你如何?

《送陈章甫》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颀-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李颀·送陈章甫赏析1】

陈章甫宦途不如意,因而辞官归乡,诗人前去相送,写诗以赠。这一类题材在唐诗中很常见,内容也皆大同小异,不外乎描述一番季节风景,夸赞几句将别之人,并且鼓励他继续努力——比如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结句“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这一类作品要想写好,除了在结构、文字上下功夫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有我”。赠别不能仅仅言及对方,否则就是纯粹的应酬敷衍了,字里行间要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所思、所想、所感,把自己与对方相比较,这一部分内容既不可欠缺,也不可太露。

李颀此诗便深得其妙。诗的开篇写时令,正当四月季,南风吹来,小麦正黄,枣花才结,梧桐叶繁,然后便将眼界阔开,由近景转向远景的青山,这青山“朝别暮还见”,根本摆脱不了,使人苦闷。为何想要摆脱青山呢?因为这是异地之山,而非故乡之景啊,就此引出“嘶马出门思旧乡”,层层铺叙,结构非常精巧。

就此而写到送别之人,叙其品德,襟怀坦荡,叙其相貌,端庄豪放。“虬须虎眉仍大颡”既是描摹陈章甫相貌,对应上句,也是烘托其品德——如此相貌,料不是奸宄僻狭之人吧。再写陈章甫“腹中贮书一万卷”,表其学识,“不肯低头在草莽”,壮其雄心。可是这般既有才能,又有雄心之人,却偏偏不得重用,而被迫辞官归乡,真是太使人感到遗憾了呀。因而下面便写设宴饯别,间以“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等语,既是表现陈章甫的豁达,也是诗人对他的安慰、规劝。而“有时空望孤云高”,正合“孤高”二字。

“长河浪头”两句,言去路风急浪涌,所指既为真实的返乡之途,也是暗指宦海风波和陈章甫不测的前途。诗人称对方为“郑国游人”,然后以“洛阳行子”相对,这“洛阳行子”是谁呢?无疑乃是作者自指。值此便“有我”了,诗人慨叹,汝尚未归,而我空叹,你我的经历差相仿佛,现在你已经将要从这险恶的宦海中脱身而去了,未知我的将来又能如何?结句再以“罢官昨日今如何”设问,既是说陈章甫,也是在自我喟叹,世人不识我等高洁品质、宏伟志向,惯以冠带目之,如今若除冠带,他们又会如何看待呢?真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悲。

【李颀·送陈章甫赏析2】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生动地刻画出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他豪爽慷慨、旷达不羁的性格。如“虬须虎眉仍大颡”写他相貌奇伟;醉卧不知日暮,空望孤云,写他性情的豁达,等等,这样的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最后几句是诗人担心陈章甫回乡后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同情,也是对当时世态炎凉发出的慨叹。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而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李颀·送陈章甫赏析3】

李颀写送别的诗歌,以擅长描写人物而闻名。本诗就是他的一篇代表诗作,约写于陈章甫辞官后启程返回故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用此诗赠别。陈章甫是个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人,籍贯并不在河南,但长久隐居在嵩山。他曾经参加科举并及第,然而因未登记户籍,没有被吏部录用。经过他上书争取,吏部无法反驳,特意为他请示执事,突破常例而录用。此事备受天下士子的称赞,令他名闻天下。但他仕途不顺,所以无心官场之事,仍时常住在寺院或郊外,在洛阳周边活动。前人大多认为陈章甫这次返乡是回到原籍江陵,然而根据诗里所说的“旧乡”、“故林”,好像指的是河南嵩山。在诗里,诗人以“洛阳行子”自称,以“郑国游人”称呼陈章甫,可见两人都是客居他乡的游子。诗人通过对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深挚情意。

本诗的开头四句,笔调轻松舒坦,弥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夏天到了,天气清爽,田野中麦子金黄,枣花清香,纵马出门,一路有青山做伴,使人更加怀念从前在旧乡山林中隐居的闲适生活。此处,诗人以书写豁达情怀,显示出陈章甫毫不在意宦途得失的隐士风貌。接下来的八句诗,诗人用形象的细节描写,极强的艺术概括手法,赞颂了陈章甫的志向与节操,从中可见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清高自爱的性格。其中,前四句写陈章甫的品德、相貌、才华、志向和节操。诗中说他有君子磊落的胸怀,相貌堂堂,才华过人,不甘心沉沦于草野,执意要走出山林、步入仕途。“不肯低头在草莽”一句,很明显指的是他上书因无籍而未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形迹不拘,清高自爱,概括地说明了他虽在仕途而实则归隐的情形。诗中说,他和同僚痛饮,藐视尘世之事,酒酣沉醉,逃避官场,寄寓空中孤云,显示出他进入官场后与官场不能相合,所以借酒藏德,实则清高。可以想见,他这种思想性格及行为举止,注定早晚都会离开仕途。这八句为整首诗写得最精妙之处。诗人先突出陈章甫的磊落胸怀,之后描写相貌时抓准他的特征,同时体现他的性格;写才华时强调他的志向和节操,同时又显示出他的神态;写行为举止,又写出了他的处世原则;写他的遭遇时则重点体现他的思想倾向。诗人不仅紧扣送别,又说明了陈章甫辞官返乡的缘由。“长河”两句为赋而比兴,不仅真实地写出渡口正好遭遇风浪,暂时停止摆渡,同时又暗喻宦途凶险,没人能给予援助。所以,远行者与送别者,辞官者与为官者,陈章甫与诗人,都在渡口等待,都无着落。一个是“未及家”,一个则“空叹息”,都有一种怅惘。而对于此种失意的怅惘,诗人认为不必介怀。所以,诗人在诗的最后两句用试问的口吻说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猜想陈章甫返乡后的情形,显示出一种泰然自若的旷达态度,轻松地结束送别。

就整首诗来说,诗人用豁达的情怀,知音的情意,艺术的概括手法,形象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及遭遇,让人深感同情。而本诗用语轻松,格调豪爽,不因失意而发愁苦之语,不因别离而抒写愁绪,在众多送别诗中的确独具特色。

《送陈章甫》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颀-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文章标题:《送陈章甫》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颀-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043.html

上一篇:《古意》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颀-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琴歌》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颀-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