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诗人名片】
韦应物(约737—约792)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作品风格:恬淡高远
诗人小传: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号不详,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他十五岁起即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后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宗元)”并称,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他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五绝、七绝则清雅秀朗,而以五言古诗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乃有“五言长城”之誉。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注释】
全椒:今天的安徽省全椒县,唐代属滁州,此诗即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荆薪:杂柴。
煮白石:典出晋葛洪《神仙传》,载:“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译文1】
今天郡衙的休息室中非常清冷,使我突然想起了那位山中道人,想他在涧边捆扎柴草,返家后又烧煮白石。我想要带着一瓢酒浆,在这风雨之夜远道而去慰问他。可是落叶洒满了空寂的山峦,又该去哪里寻找他的踪迹呢?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译文2】
今天郡斋里显得凄清寒冷,忽然想起全椒山中的隐者。
你是否正在涧底砍柴捆草,归来之后清煮那白石为食。
我想带着一瓢酒登门拜访,风雨之夜送给你一点慰藉。
空旷的山谷到处落叶飘飞,何处才能寻找到你的踪影?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译文3】
今天郡斋里显得凄清寒冷,忽然想起全椒山中的隐者。
也许你此刻还在山中砍柴,归来之后好煮饭做菜充饥。
我想带着一瓢酒登门拜访,风雨夜让你得到一点慰藉。
空旷的山谷到处落叶飘飞,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1】
表面上很简单的一首怀人诗,历代对它评价却都很高,说是“化工笔”。宋代文豪苏轼对此曾有仿作,《许彦周诗话》记载说:“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也指出:“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为什么评价会这么高呢?除了字面上的清新流畅,意境上的曲折委婉,结句的余音袅袅、韵味悠长外,就其内涵上也应更深一层去读。此诗表面上是想念山中道士,其实是在恋慕道士自由自在的生活,暗含归隐之心。起首说“郡斋冷”,此冷既是诗人身体感受上的寒冷,也应看作内心的清冷,看作他对仕宦生活的疲惫乃至厌倦,所以才会想起山中道士。士人归隐,或说“躬耕”,道士修炼,或说“樵采”,其实大多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并不真正事于生产,但韦应物所思的全椒道士显然不是这一类人。诗人仰慕他的品德、歆羡他的生活,又恐“风雨夕”中他会寒冷,故欲携酒“远慰”。然而终究未能成行,只是想想罢了,因为“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也隐约透露出诗人欲归隐而终不得的惆怅心情。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2】
此诗是风雨之夕写作远慰全椒山中道士的。诗中写的都是作者所思所想,但把这些想象都化作了鲜明的形象。如山中生活的清苦,用“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句,引用典故,极有特色。欲访担心不能相遇,用“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这个想象中的画面,尤富韵致,激发人的联想,使人品味不尽,堪称佳句。诗作者对山中隐者深情厚谊寓于其中,也反映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这首诗,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3】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诗人在郡斋中感到寒冷,忽然想念起在全椒山中的道士。正是因为“冷”,诗人才展开了下文对山中道士的想念,所以这个“冷”字是整首诗的关键。“冷”字是诗人内心孤寂凄冷的体现,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他想到山中道士在这寒冷天气里还要去涧底打柴,打柴回来后煮“白石”吃。
道士在山中的修行生活多么艰苦,诗人想念老友,于是便想到:“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诗人想送去一瓢酒,让朋友在寒冷的天气里温暖一下,得到一些友情的安慰。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但是诗人进一步想到,他们都是风餐露宿,在山林间漂泊不定的,更何况现在秋叶盖满了大山,道士们行走的痕迹都没有了,又到哪里去找他们呢?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4】
本诗为风雨夕寄赠山中友人之作。诗人由郡斋秋冷想到山中道士生活清苦,于是对道士致以问候,表达了对道士的真挚关心,也反映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本诗乍一看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句,却有如一潭秋水,冷且清,颇具陶渊明的诗风,一直被誉为韦诗中的佳作。有人认为它“一片神行”,有人则说是“化工笔”,可见对它评价之高。全椒,即今安徽全椒。
本诗的题目为《寄全椒山中道士》。既是“寄”,自然会表露出诗人对山中道士的思念之情。然而思念仅是表面意思,此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需用心体味。
全诗的核心在于一个“冷”字,诗中所流露出的也恰是这一“冷”字。第一句写的就是郡斋气候之冷,更是写诗人心中之冷。随后,诗人因这两种冷而忽然忆起山中道士。山中道士在如此寒冷的时节去涧底砍柴,砍柴回来却是“煮白石”。他在山里潜心修炼,生活却如此清苦。诗人思念他,想将一瓢酒送过去,好让他在这清冷的风雨之夜,获得一丝友情的慰藉。可是诗人又想到:道士都是行踪不定的人,今日或许在这块岩石边住下来,明日可能又迁至别处某个洞穴去了。更何况秋天到了,漫山都是落叶,连路都很难找,他的足印自然也被落叶掩盖住了,那么该去哪里找寻这个闲云野鹤般的人呢?本诗尽管用语平淡,却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各种跳荡和反复。一开篇,是因郡斋之冷而忆起山中道士,然后想送酒去抚慰他,最后又觉得可能找不到他而无奈慨叹,而最终诗人心中的寂寥也无法消除。
上述复杂的情愫,诗人皆是通过情感与形象的配合来体现的。从“今朝郡斋冷”两句,可见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寥;而“束荆薪”、“煮白石”是山中道士的活动形象;“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落叶空山”则是秋风萧瑟、漫山落叶、杳无人迹的深山形象。上述情感与形象联系起来,就构成了韵味悠长的意境,非常耐人玩味。本诗看起来是写景,展现出一片清冷、疏落、幽远的景致,但启发人想象的其实是看似平淡、实则深厚而诚挚的情感。诗人如此用笔,让人产生“一片神行”之感。全诗在清冷、疏落中可见空旷,在平淡中可见深厚和诚挚。
【J后人点评】
宋人许戒:“韦苏州诗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彦周诗话》)
【唐诗常识】
格律诗是古诗发展的产物,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可与古诗全然割裂,所以在两者之间,就存在着一类中间类型,也即虽为古诗,但运用了一定格律诗的形式。比如韦应物此诗,五言八句,中二联用对,这是五律的特色,但押仄声韵,句中也并不严格遵照格律诗的平仄,所以仍应归入古诗一类。
文章标题:《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视频-韦应物-五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