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名片】
韦应物(约737—约792)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作品风格:恬淡高远
诗人小传: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号不详,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他十五岁起即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后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宗元)”并称,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他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五绝、七绝则清雅秀朗,而以五言古诗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乃有“五言长城”之誉。
【韦应物·滁州西涧注释】
滁(chú)州:即今天安徽省滁州市。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或称马上河,即今天的西涧湖。
幽草:别本作“芳草”。
涧边生:别本作“涧边行”。
上有:别本作“尚有”。
深树:指树荫深处。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韦应物·滁州西涧译文1】
只有我才怜惜那涧边所生的清幽的小草,在它上面,还有黄鹂在那树荫深处啼鸣。近晚雨落,所以春潮更显得湍急,野外渡口上没有人,只有一条小船横斜在那里。
【韦应物·滁州西涧译文2】
最爱那清幽野草在涧边丛生,树林深处的黄莺在上面鸣叫。
春潮夹带着晚雨奔腾得更急,渡口无人小船儿随意地飘浮。
【韦应物·滁州西涧译文3】
最爱那幽深野草在涧边漫行,树林深处黄莺啼叫格外动听。
春潮夹带着暮雨奔腾来更急,渡口无人小船儿随意地漂浮。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1】
这是韦应物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所写为无人的野景。春草生于偏僻之处,自生自长,无人怜惜,故谓“幽草”,黄鹂自在地鸣叫,给这份清幽的景致增添了一些动感和声响。春雨自落,春潮自生,荒野渡口上,船家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只有一条小船“横”在那里。
“横”字极精妙,非亲眼目见不得出此语。为什么这么说呢?诗人本意,是舟人不在,小船独自拴在渡口,轻轻漂浮。既然是渡口,这条自然是渡船,诗人面向水面,渡船若行,则在诗人看来是竖向的,渡船不行,自然靠在岸边,便横过来了。一个“横”字,则船之不用便甚分明。
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是无人的纯自然的野趣,不但无人,似乎也不见活物,就连黄鹂都是在“深树”中鸣叫,但闻其声,不见其形。说是无人,其实诗中还隐藏着两个人,一个自然是作为观察者的诗人,开篇便言“独怜幽草”,是说只有自己才有欣赏这清幽春草的兴致,旁人并无,所以此处人迹罕至。结末再写野渡、渡船,船家却偏偏不在,更见荒僻无人。因景而生情,诗人所要阐发的是一种清幽淡雅,无俗尘相扰的隐士之趣。
明朝人何良俊曾言:“大清楼帖中有韦公手书。‘涧边行’,非‘生’也;‘尚有’,非‘上’也。其为传刻之讹无疑。”未知确否。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2】
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的第一句着意写涧边的幽深茂密的芳草,表现景色的幽雅清静;二句写黄莺鸣叫,打破了涧边的寂静,显出生意,但动的描写,更显出山野的寂寥,这是以动显静。三、四句也是动静结合。急雨、春潮、涧水奔流,潮声、雨声喧响,颇为热闹;但野渡无人,只有孤舟横在岸边,任急雨浇淋,春潮拍打。静中有动,愈益显出静寂。全诗有声有色,宁静悠远,形象鲜明。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3】
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诗人任滁州刺史时期。诗中主要写了诗人在春游西涧中看到的景色。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写诗人在春游时见到的春季繁荣景象,百花争艳、百鸟争鸣,而诗人独爱生长在山涧边的悄然生长的幽草。“独怜”二字,直接点出了诗人对幽草的喜爱。深树中黄莺发出悦耳的鸣叫声,这和“幽草”甘于寂寞的品格形成了对比,表明了诗人恬淡的志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晚潮再加上春雨,水势更猛。此时,正是渡口上人烟熙攘的时候,但是,郊野渡口,本来就没有多少行人,此时就更无人,甚至于船夫都没在。空空的渡船停在水中,显得那样自在悠闲。“横”字形象地表现了船停水中任意飘荡的景象。然而在这悠闲的景象中,蕴含的却是诗人不为时用的无奈和忧伤。
纵观这首小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性高洁,向往恬淡的生活,但是,他又忧国忧民,有济世之志。可见,诗人内心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的心情在《寄李儋元锡》也有体现。
这首七绝小诗,寓情于景,诗人心境恬淡,情绪忧伤的情态完美自然地表现了出来。语言平淡,表达含蓄,意蕴悠远。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4】
这是一首山水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德宗建中年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不久又罢官改任。本诗大约写于此时。滁州,其治所在今天的安徽滁县,位于淮河之南,长江之北,是一座山城。西涧,在滁州西门外,俗名上马河,在北宋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守滁州时已“无所谓西涧者”,即淤塞无水了。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自然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但至于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纵观全诗,诗人通过描写涧边幽草、深树莺啼、带雨春潮、野渡横舟等有声有色的自然景色,表现了滁州西涧优美淡远的风光。全诗紧扣诗题,写西涧的优美、幽静。首句写涧边,二句写涧上,三句写涧潮,四句写涧渡。虽然全篇只有一个“涧”字,但句句不离涧水,将“西涧”之景描绘得真切动人。
前两句以“独怜”二字领起,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鸟鸣树深的清幽境界中。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独爱涧边幽草。一个“幽”字,不仅写出了草的茵绿、繁茂,而且写出了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写出了西涧的幽僻。而在诗人的头顶之上、林木深处,传来黄鹂的啼鸣。如果说“幽草”给人以静的感受,那鸟鸣就带来了动的乐趣。这两句成功运用了古典诗歌中以声衬静的手法,使画面生机盎然。另外,诗人“独怜”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婉转啼叫,以鸣声诱人的黄莺并无表示,形成了鲜明对比。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诗人爱幽草而轻黄鹂,表现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笔锋急转,写晚雨野渡的情景。暮色时分,西涧潮水拍打两岸,一场春雨忽然而至,雨点急落而下。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而此刻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了,只有空空的渡船,随着涧水的涌动,自在横浮。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在要津,傍晚雨中,正是渡船大用之时,就不能悠然空泊了。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情怀,耐人寻味。
【J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此语自好,但韦公体出数字,神情又别。故贵知言,不然不免为野人语矣。好诗必是拾得,此绝先得后半,起更难似,故知作者用心。(《唐诗品汇》卷四十九)
【唐诗常识】
此诗次句仄起,三句平起,失粘,这种情况在唐诗中其实并不罕见,后人称之为“折腰体”。宋僧惠洪在《天厨禁脔》中说:“折腰步句法——《宿中山》:‘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前诗韦应物作(其实应为朱放的《山中听子规》),虽中失粘而意不断也。”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说:“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律诗)折腰者。”
文章标题:《滁州西涧》原文翻译赏析视频-韦应物-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