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原文】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人名片】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祖籍济南章丘。自幼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后嫁太学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之子),生活舒适。宋金开战后,仓皇南渡,饱受流离之苦。她精通诗文书画,词写得尤好。词以南渡为界,前后风格迥异:之前多写闲适生活,词风缠绵;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之痛,词风转为慷慨悲壮。她用白描手法写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风,被后世称为“易安”体。著有《漱玉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清照-宋词三百首

【如梦令译文1】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清照-宋词三百首

【如梦令评点】

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她用力划呀,用力划呀,却不知不觉“惊起一滩鸥鹭”,满滩的水鸟都被她吓得飞起来了。全词至此结尾,言尽而意未尽,惹人遐思。

本词采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词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青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小令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鉴赏】

这是一首追怀昔日郊游的小令。

起首“常记”二字总领全篇,一方面强调这件事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之深,另一方面也使词意自然过渡到对事件的叙述。“溪亭”点出当初与朋友欢宴的地点,“日暮”呼应后文的“兴尽晚回舟”,写大家玩得很尽兴,天将日暮才想到回家。“沉醉”二字,突出词人的愉快心情,“不知归路”,其实大家真的不知归路吗?恐怕未必,只是玩兴正浓,不想回家罢了。“兴尽晚回舟”下接“误入”,衔接巧妙,又和前文的“沉醉”相呼应,毫无斧凿之痕,可见词人已沉迷其中。随后连用两个“争渡”,生动地传达出大家当时的急切心情。于是“惊起一滩鸥鹭”。到这里,全词突然收尾,留出宽广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意味无穷。

这首小令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似一幅清丽山水画,极富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厚。全词用语通俗易懂,以白描手法写出,给人清新亮丽之感,颇值得玩味。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清照-宋词三百首

文章标题:《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清照-宋词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693.html

上一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清照-宋词三百首

下一篇:《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清照-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