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瑟怨
李商隐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诗人名片】
李商隐(813—858)
字号:字义山,号玉谿生
籍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作品风格:高华典丽
诗人小传: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十九岁时因文才而受到牛党成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进士及第,旋即被李党成员、泾源节度使王茂元辟为书记,王茂元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充当幕僚,终身郁郁而不得志。
晚唐之际,诗风渐颓,是李商隐的出现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其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风格秾丽,七绝、七律尤为所长。他的很多诗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黑暗和社会动乱,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更是写得缠绵悱恻,脍炙人口,但部分诗篇也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他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还和李贺、李白合称为“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瑶瑟怨注释】
冰簟(diàn)银床:簟为竹席,冰簟是指竹席清凉,银床则是床上洒满银色的月光。
远过:别本作“还过”或“远向”。
【李商隐·瑶瑟怨译文1】
竹席清凉,月光映在床上,但她却难以入眠,只是望着碧空如水,夜间的浮云轻轻飘过。大雁的鸣叫声已经远远地向那潇湘之地去了啊,只剩下十二楼中,月色无意而明。
【李商隐·瑶瑟怨译文2】
秋夜床席冰凉梦也难以作成,天空青碧如同秋水夜云轻轻。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依然放光明。
【李商隐·瑶瑟怨赏析1】
此诗描摹闺怨。瑟音沉郁,似有怨焉,故而以“瑶瑟怨”为名。孙洙辑此选本,评此诗云:“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其实不确,怨意实自题目而至结句,贯通始终。
夏日席凉,正好高卧,却“梦不成”,此即怨也。不眠而观夜空,“碧天如水”,清冷澄澈,亦微含怨意。鸿雁本有传书意象,却闻其声远去,则不得传书明矣,也是说怨。最后以天宫“十二楼”以喻怨妇所居,所余唯有清冷之月,则怨更深矣。
我们需要注意到“月自明”的“自”字,正如杜甫《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之“自”一般,古诗中常用此字,所代表的含义是白白的、无意义的,喻自然之物不识人间之情,人本悲怆,物却繁茂,以作反衬,从而更添悲情的浓郁。此处亦有此意,孤寂怨妇,与爱人分离,正不欲得见代表团圆之明月,但月却偏偏来照,偏偏甚明。自然之月,自不顾人世之悲欢,而人世之悲欢,却可因自然之无情而更添无尽含蓄。
【李商隐·瑶瑟怨赏析2】
这首诗写的也是宫怨或闺怨。诗中的女主人公夜不成眠,弹瑟抒发怨情。但作者并未具体写弹瑟的动作和瑶瑟的音乐形象,而侧重于写当时环境的孤寂凄凉。通过如水的蓝天、轻悠的夜云、悲凉的雁鸣、冷月的光辉,描绘了一幅静夜弹瑟的写意画,从这样一个背景中就可窥见瑟曲的情调,让读者体会诗中女主人公那种深沉的幽思和绵绵的哀愁。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李商隐·瑶瑟怨赏析3】
这是一首闺怨诗。然而全诗只描绘清秋夜景,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如蘅塘退士言:“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诗中所写乃“梦不成”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诗题“瑶瑟怨”,也暗示着诗中所写的是女子的别离悲怨。
第一句正面描写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都有一种“冷”的感觉。“梦不成”三个字耐人寻味:它的意旨不在于写女主人公因相思而无法入睡,而是侧重写她寻梦难成。女主人公和恋人的相会渺茫难期,她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睡梦中。可现在,她难以成眠,连梦中相见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这就更加深刻地表现出两人分别之久,女主人公想念之深,以及她对恋人归期不定的失望之情。好不容易浅浅睡去,一觉醒来,她又发觉不曾做梦,希望梦境带来安慰的想法也不曾实现,而伴着自己的只有这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第二句宕开写景。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长夜,碧空无际,月光如水,偶尔有几片浮云在空中轻盈飞过,更彰显出夜空的广阔与清澄。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空灵,显出无边的寂寞。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之景;不仅衬托出了轻灵美好的人物形象,也暗示了孤居独处的女主人公内心的清冷寂寞。
第三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月色迷茫,女主人公难以看到掠过天际的大雁,只有听到雁鸣时才知道它们的存在。在寂静的深夜,雁鸣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此句“雁去潇湘的”联想,也许暗示着女主人公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至远,渐渐消失于夜空之中的过程,也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又若有所思的情状。
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的触觉、视觉、听觉的角度来写,极言离愁别怨。最后一句却撇开人物,只点出沉浸在明月之中的“十二楼”。“月自明”中“自”字用得令人回味。孤独寂寥的离人面对明月,会生出离愁别绪、会企盼团圆相聚,但明月无情,仍不管不顾,斜照高楼。诗人虽然只写了被月色笼罩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寂寞、愁怨也仿佛融化在这如水的月色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显得意蕴悠长,耐人寻味。
【李商隐·瑶瑟怨赏析4】
这首诗写的是女子别离的哀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首句正面写诗中女子。女子一觉醒来,发觉自己连虚幻的梦境也没有过,伴随自己的,只有散发着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冷的席子和银床。“梦不成”三字,暗含她不能圆梦之意。相会渺茫无期,就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梦中;而现在,连梦中相见的愿望都无法实现了。这进一步表现出离别之久,思念之深沉。会合无期心情失落。
“碧天如水夜云轻”,诗人宕开一笔,写屋外夜晚的景色。秋天的深夜里,晴空澄澈青碧,月光如水,几缕飘浮的云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夜空的辽旷清澄。这些景色既是诗中女子看到的景色,又是她活动的背景环境,还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清丽的景色不仅衬托出女子的娇柔清丽形象,而且透露了诗中女子清冷寂寞的心绪。孤居之人面对这样清寥的景色,更添染愁思。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从听觉角度,紧承上句“碧天”继续写景色。月夜朦胧,只听到碧空中大雁鸣叫声由远及近,接着消逝在夜空中。寂静的深夜,大雁的鸣叫更显凄清冷寂。“雁声远过”四字,也表现了诗中女子凝神倾听、沉吟低思的情态。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因此,“雁”和“潇湘”写在了一起,不禁使人联想到雁过潇湘。雁能传书,听到大雁南去,诗中女子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这大概暗示女子所思之人在潇湘那边吧。
“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写诗中女子的所感、所见、所听,而最后这句却撇开诗中女子,转笔写明月映照中的“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集解中引应劭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诗人借“十二楼”,点明诗中女子的高贵身份。“月自明”中的“自”,用得饶有情味。孤独的人仰望明月,总会勾起他们的离愁别绪,并用月寄托他们希望团圆的渴望。但月无情,依然自顾地照着高楼。月亮的皎洁明亮反衬了诗中女子的孤独寂寞和怨愁,那无限的哀愁之情仿佛融入在这月光里了,结尾韵味无穷。
这七绝诗中除“梦不成”三字之外,其余全是写景。诗人用几组夜景图着力渲染愁怨的氛围。意境朦胧悲凄,哀愁之情蕴藉悠远。
【J后人点评】
清人宋顾乐:此作清音渺思,直可追中、盛名家。(《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卷六)
文章标题:《瑶瑟怨》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商隐-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