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名片】
杜牧(803—853)
字号: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作品风格:豪迈俊爽,拗峭清丽
诗人小传: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的进士,授职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再任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成就,诗、赋、古文都可称为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的特殊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以相应唐朝前中期的李白、杜甫。其古体诗受杜甫、韩愈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重辞采的时代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就此产生了相当多的佳作。后世称其为“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传世。
【杜牧·泊秦淮注释】
秦淮:河名,发源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北方,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用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商女:商家之女,这里是指卖唱的乐伎。
【杜牧·泊秦淮译文1】
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色笼罩着沙滩,我在晚间泊宿在秦淮河上,靠近酒家。酒家里的乐伎不懂得什么是亡国之恨啊,隔着长江,犹自歌唱着《玉树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译文2】
烟雾笼罩寒水月光映照河沙,夜晚船停在秦淮河靠近酒家。
歌女们哪里会懂得亡国之恨,隔着江依然在高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译文3】
烟雾月光笼罩着冷水寒沙,夜晚船停秦淮河靠近酒家。
歌女们哪里懂得亡国之恨,隔着江岸依然高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赏析1】
《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据说其词浮艳,其调萎靡,简直是南陈腐败政治的重要象征,故而其后南陈为隋所灭,陈后主从帝王沦落为街下囚,人们就都评论说,这《玉树后庭花》乃是亡国之音。《贞观政要》中就记载着杜淹对唐太宗所说的话:“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切……”
音乐真的能够亡国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就连唐太宗听了杜淹的话,都不禁摇头说“不然”。但是一个时代所流行的音乐,确实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其实不是音乐亡国,而是亡国有乐,对于一个即将崩溃的时代、即将灭亡的国家来说,有识之士是可以从流行的音乐中得到警示的。
杜牧此诗,即本此意。诗的开篇先营造清冷、迷茫的寒夜景象,然后点名地点,是在秦淮河上,临近某座酒家。即以“酒家”二字自然过度到“商女”,说那些乐伎不懂得亡国的悲痛、愤懑啊,竟然还在唱《玉树后庭花》这种亡国之曲呢。如前所述,并非因商女唱此亡国之音,唐朝就会灭亡,但分明因为唐朝的政治每况愈下,世风也日渐颓靡,所以才会又有亡国之音出现。杜牧是将南陈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相类比,暗示原本繁盛的唐朝也已然江河日下了。“不知”、“犹唱”的对比,正见普通民众之不悟,而诗人如众醉独醒,反而被迫沉浸到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去了。只有理解了这一层含义,再读此诗,才能真切地体味到作者的悲怆和无奈。
【杜牧·泊秦淮赏析2】
这首诗通过从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阶级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抨击了他们只知贪图享乐,不问国家前途的罪行,抒发了作者无比的悲愤。首句创造了悲凉的意境,茫茫沙月,迷蒙烟水,写出了江夜的萧瑟寂寞。第二句上下承转,三、四句重在抒情,由“酒家”引出“商女”,由“商女”引出唱《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从观感到听觉,叙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议论,构思颇具匠心,情感深沉,讥讽深刻,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是杜牧七绝中的优秀篇章。
【杜牧·泊秦淮赏析3】
这首七律诗是诗人在赴任扬州刺史时,路过六朝古都建康。虽然此时唐朝的都城不在建康,但秦淮河两岸,依旧酒旗招展,丝竹声声,一派热闹繁华胜过京城。
“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就写得非同一般,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意象和谐完美地溶合在一起,烘托了一种迷蒙清冷、柔和幽静的水边夜色。首句的景色应该是第二句诗人“夜泊秦淮”时所见,如果按顺序来写,应该是先有“夜泊”后有夜景,诗人巧妙地颠倒顺序,先写夜景,有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之妙,给人强烈的吸引力。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为首句景色点明了时间、地点,使首句的景色更加鲜明、独特。“夜泊秦淮”照应了诗题,“近酒家”有引起下文“商女”的作用。
“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所唱的曲目都是由听者的趣味决定的。所以写商女不知道亡国之恨只是曲笔,而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欣赏音乐的达官贵族们。“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便是《玉树后庭花》,据说此曲是南朝陈后主创造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灭亡。而如今又有人在国家衰微之际,以听亡国之音取乐,不关心国事,这怎么不会使诗人担忧历史重演呢?“隔江”二字,是承接上句“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列军江北,仅一江之隔的南朝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溺声色,不理朝政。“犹唱”二字,既指隋兵临江,陈朝的危急;又指当今沉迷声色的权贵;又表达诗人深切担忧之情,也有诗人对当今沉溺玩乐的达官显贵的辛辣讽刺,涵义深沉,感情悲痛。官僚贵族们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填补他们腐朽空虚的灵魂,这不正是和曾经的陈朝现象一模一样吗!难道衰亡历史要重演吗?深深的担忧之情,跃然纸上。
整首诗表达委婉,情感悲怆。
【杜牧·泊秦淮赏析4】
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曾繁华一时,尤其是秦淮河两岸,更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渐渐成为“纸迷金醉”生活的代名词。杜牧目睹了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途经此地,触景感怀,便写了这首千古名作。本诗通过描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表现了晚唐社会沉溺声色的腐败世风,抒写了诗人对国事日非的关切和忧虑。本诗情感深沉,讥讽深刻。秦淮,即秦淮河,相传为秦始皇开凿用以疏淮水,故名。
首句写景,竭力渲染秦淮河两岸夜色的清淡素雅。烟、水、月、沙,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第二句叙事,点明时间、地点,平淡之中既照应诗题,也引出下文,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缘由。此句承前说明前面所述景色是夜泊所见,又引起下文,说明诗人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诗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商女唱后庭遗曲所引发的感慨。诗人因“近酒家”而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女,所唱的多为靡靡之音,毫无家国之忧。诗人在此明为批评歌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是在批判高官显贵不知忧国忧民,反而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接着,诗人又由“亡国恨”引出了“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故事,影射权贵们的荒淫,可谓鞭辟入里。这两句诗反映了晚唐政治昏暗,手握重权的权贵官僚内心空虚、灵魂腐朽,不思如何治国,只知纸醉金迷地生活,从而表达了以诗人为代表的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的忧虑。《后庭花》,也称《玉树后庭花》,据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当年隋兵南下伐陈,陈朝形势紧急、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仍然纵情享乐,终于亡国做了阶下囚。因此此曲也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在嘲讽“商女”,实际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笑骂那些沉湎歌舞、荒淫昏庸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逝去的历史、颓败的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唐朝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本诗融景、事、情、意于一炉,景为情设,情因景至,语言自然妥帖,构思巧妙严谨,实不愧为千古名篇。
【J后人点评】
清人宋顾乐:深情高调,晚唐中绝作,可以媲美盛唐名家。(《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卷六)
文章标题:《泊秦淮》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杜牧-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