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原文】

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人名片】

朱庆馀

籍贯:越州(今浙江绍兴)

作品风格:纤深婉丽

诗人小传:

朱庆余,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晚唐诗人。他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的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其诗深受张籍赏识,近体尤工,诗意清新,描写细致,内容则多描摹个人日常生活。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云:“张洎序项斯诗云:‘元和中,张水部(张籍)为律格,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字意清远,惟朱庆余一人亲受其旨,沿流而下,则有任蕃、陈标、章孝标、司空图等,咸及门焉。’”

《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朱庆余-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注释】

近试:临近考试。此题别本作《闺意献张水部》。

张水部:即张籍,当时任水部员外郎,故称。

待晓:等到天亮。

入时:合乎时宜、合乎时尚。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译文1】

自从昨夜熄灭了洞房的红蜡烛以后,就一直等着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婆。这位新嫁娘梳妆已毕,低声询问丈夫,我的眉毛描得是深是浅,究竟合不合乎时尚呢?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译文2】

新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清早要到堂前向公婆问安。

梳妆打扮后低声询问丈夫,画眉的深浅是不是很入时?

《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朱庆余-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赏析1】

这首诗的手法其实并不独特,以夫妻关系或男女爱情来比拟君臣、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从《楚辞》便即开始出现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载:“朱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余新旧篇什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第。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也就是说,朱庆余是因为得到张籍对他诗歌的赏识,从而名声远播,才得以科举中试的,这与此诗中几个人物形象的竖立,所应用的比喻,都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

朱庆余把自己比拟作新嫁为人妇的女子,这位新嫁娘不知道能否得到公婆的喜爱,所以内心是忐忑的,惶恐的,“待晓”一词明确地表现出了这种心态——夜烛才熄,便开始等待天亮,因为天亮就要去拜见公婆,不知道他们会怎样看待自己,会怎样对待自己呢?继而他把科举试的考官比拟作公婆,考官赏识,自己就能中举,正如新嫁娘得公婆喜爱,从此就可以在夫家幸福地生活下去一般。然而在此之前,自己和考官,正如新娘与公婆,双方是互不了解的,新娘正需逢迎公婆,正如自己需要了解考官的口味,从而写出能够得蒙赏识的文章来一般。

那么,去哪里了解考官的喜好呢?诗人把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张籍比作自己的丈夫,经过一夜缱绻,丈夫应该比较了解自己了,同时,丈夫也应当了解公婆(张籍时任朝官,对考官的喜好应当有所认识)。所以他便借女子梳妆后询问丈夫,自己的妆扮是否合乎时尚,是否能够入公婆的法眼,来代指询问张籍,自己文章的风格是否合乎时流,是否能够得到考官青睐呢?

王建诗云“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与此诗用意相同,都是以诗文干谒官员,以求扬名,以求官员指点考试的诀窍。王建所作五言,比较简省,朱庆余此诗是七言,添加了很多细节描述,比如“待晓”、“低声问”、“画眉深浅”,把一种忐忑而又热切期盼的心理描摹得生动细腻,从而得以名留千古。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赏析2】

此诗是以“闺意”作比喻在考试前向名人投诗救助。诗人巧妙地以闺意作比,就是把自己这位应试举子比作新娘,把考试官比作公婆,而把他赠诗的对象张籍比作新郎,希望张籍能对他的水平作出评价,能对他提出意见,以得到主考官的满意,顺利中举。本诗运用比喻的手法,相当高明,有一箭双雕之妙。据说,张籍得此诗后也酬他一首:“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此,朱庆余不仅进士及第而诗名也飞扬四海之内了。

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这成为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赏析3】

张水部,即张籍,长庆二年(822年),张籍由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诗题又作《近试上张水部》,近试,临近考试之意。说明这首诗是诗人在应试前献给张籍的。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本诗投赠的对象,是水部郎中张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据记载,读过朱庆馀的献诗后,张籍特意作了一首《酬朱庆馀》,以示答应。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真可谓珠联璧合,千百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本诗为行卷诗。诗借描写“新嫁娘在拜见公婆前精心梳妆打扮并征求夫婿意见,担心画眉是否入时”,来比喻“士子应试前担心文章是否合格,能否得到考官赏识”,表现了待考知识分子彷徨不安的期待心理,也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中依傍豪门的社会风气。比喻新巧恰切,单作闺情诗看,也是佳作。

按照古代习俗,结婚次日清早有新媳妇拜见公婆的传统。诗人以新娘的口吻,重点描写拜见公婆之前的心理状态。前两句渲染特定的情境:“洞房”交代了诗中人物所处的地点。“昨夜”、“待晓”四字表明时间,由晚至晓整整一个通宵。“拜舅姑”,就是拜见公婆。从“洞房昨夜停红烛”,到“待晓堂前拜舅姑”,这两句诗表现了时间的转换和地点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

后两句细致地描绘新娘拜见姑婆前的复杂心理。“妆罢”二字,从上句“待”字生出,隐隐点出她已梳妆了很久。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新嫁娘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问身边的丈夫。“低声”二字用得极其准确,表现出了新嫁娘拘谨、娇羞的神态。以问句作结,韵味无穷。

本诗比喻新奇,有一箭双雕之巧妙,值得好好品味。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赏析4】

诗人在这首诗中用夫妻关系比拟君臣关系,唐代应进士科举人,常常将自己的作品呈给当时的名人,希望他们赏识把自己介绍给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的这首诗就是这类诗,诗人将此诗赠给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

诗中,新妇是诗人自比,新郎比喻张籍,公婆比喻主考官,诗人用这样委婉的表达征求张籍意见。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写成婚和拜公婆。昨夜洞房红烛彻夜未熄,早晨新媳妇醒来等待拜见公婆。“待晓”,表明新媳妇早就醒来了,妆扮好自己,等待着天亮后,去堂前向公婆行礼,透露了新媳妇心中的忐忑不安。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新媳妇化完妆后,心中还是有些不安,不知道自己的妆化得怎么样,是否会得到公婆喜欢,于是,她画完眉后,转过身低声问自己丈夫。因为是新娘子,所以还略带羞涩,并且,这个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便“低声”问,写得合情合理,惟妙惟肖,仿佛那个羞涩的新娘子就在眼前。

这首七绝小诗,描写细腻,刻画传神,饶有情趣。

《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朱庆余-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扩展阅读】

酬朱庆余

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应该就是张籍对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的回答。朱庆余是越州人,故而张籍即将他的诗文比作美丽的越女,说你已经很认真地写诗作文了,正如越女细心地梳妆打扮,自己知道自己的文章很好,却又难免忐忑沉吟,其实大可不必。你的文章清丽脱俗,就如同越女的采菱歌一般,可“敌万金”,不怕考官不赏识啊。

【唐诗常识】

古今字音、字调不同,前人读来很协调的诗句,后人往往难以接受其音乐性。唐诗中最使后人难解的,就是朱庆余《宫中词》所押“平水韵”中上平声十三元部。即以今天普通话的音韵来读,“魂浑温孙”等字易与上平声十一真、十二文,以及下平声十二侵相混淆,“元烦言轩”等字又易和上平声十四寒、十五删,以及下平声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相混淆。清代人即已极痛恨此韵部,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载:“朝考以诗出韵,置四等归班,以已未会试中式,覆试诗亦出韵,置四等,停殿试一科。其出韵皆在十三元。湖南人王闿运嘲以诗云:‘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京师人以为口实。”

文章标题:《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朱庆余-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281.html

上一篇:《宫中词》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朱庆余-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杜牧-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