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韬玉·贫女原文】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懒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人名片】
秦韬玉
字号:字中明,一作仲明
籍贯:湖南
作品风格:奇雅轻巧
诗人小传: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或云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人,唐代诗人。他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秦韬玉因累举不第,乃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军攻占长安后,他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年)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
秦韬玉善为七言,构思奇巧,语言清雅,意境浑然,多有佳句,艺术成就颇高。《唐才子传》中说他“少有词藻,工歌吟,恬和浏亮”。
【秦韬玉·贫女注释】
时世俭梳妆:语出白居易《时世妆》,言:“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这里是指流行的一种简单梳妆样式。
懒把:别本作“不把”。
压金线:用金线绣花,“压”是刺绣的一种手法,这里作动词用,是刺绣的意思。
【秦韬玉·贫女译文1】
她身在贫苦的人家,从来都未曾见识过绮罗的芬芳,想要托付个好媒人求嫁,但却徒增悲伤。有谁喜爱她这般仪态娴雅、品行高尚的女子呢?大家所爱的都是时下流行妆扮啊。她虽然十指灵巧,善用针线,却懒得把眉毛描得细长,去和别的女人争妍斗丽。恨只恨年年飞银针走金线,只为他人做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译文2】
出生在贫家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说亲也自叹自伤。
有谁爱我风流自在清高格调,世俗人都爱奇形怪状的梳妆。
敢夸十指灵巧针计做得精美,不愿画蛾眉和他人比较短长。
深恨年年都拿着金线刺绣,总是为他人做出嫁穿的衣裳。
【秦韬玉·贫女译文3】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说亲更感到悲伤。
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或珍惜我这朴素入时的梳妆。
敢夸十指灵巧针线做得精美,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比长。
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赏析1】
“为他人作嫁衣裳”,如今已经成为一句成语、俗语,由此可见此诗对后世影响之深。诗歌塑造了一位仪态娴雅、品德高尚、心灵手巧的贫女形象,这又是香草美人之喻,故而《唐诗别裁》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语语为贫士写照。”
诗歌层次分明,首联先写其贫,并且未嫁。“蓬门”已出贫意,但诗人还要更细致地涂抹,说“未识绮罗香”,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便更为深刻。接着,说贫女“拟托良媒”,想要找个好媒人牵线,得以嫁个好人家,但笔锋随即一转,说“亦自伤”。为什么会“自伤”呢?想必是良媒难托,良人难嫁了。为何难嫁,后两联即给出答案。
颔联是写贫女之德,“风流高格调”,这里的风流是指举止得体、杰出而不同流俗,高格调是指言行、节操、品味都很高。然而在此前先着“谁爱”两字,便见其悲,原来好的品德、言行,当世是没有人喜爱的啊。人们都喜爱些什么呢?对句给出答案:“共怜时世俭梳妆。”原来人们所喜爱的是那描八字眉、涂黑嘴唇,怪里怪气的“时世妆”。既然以怪为美,当然会把正常的、清丽的容颜当成是丑了。
颈联再写贫女之才,她十指灵巧,工于针线,并以此为傲,她不肯把时间都浪费在描眉涂脂,和别人比较妆饰之类无意义的事情上去。和颔联相同,这其实也是对比,指贫女努力工作,而别的女子却以竞妍争丽为荣。时代的评判、社会的眼光既然如此,也难怪她根本嫁不出去了。
尾联更进一步慨叹贫女难嫁之悲,与首联遥相呼应,她一年年辛勤工作,缝制嫁衣,但这些嫁衣都是供给别人使用的,她自己却始终未能穿上。诗歌以贫女为喻,实写贫士,他们因为出身寒微而难以仕进,他们因为执着正道而为俗论所讥,他们努力工作却只是哄抬着那些阿谀小人上位,这难道不是极大的悲哀吗?结句“为他人作嫁衣裳”既是无奈的慨叹,同时也是愤怒的疾呼,这一呼声蕴含着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从而使全诗具备了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将格调高高地显扬起来。
【秦韬玉·贫女赏析2】
这首诗脍炙人口,很有名气。此诗所以成为名篇原因在于作者通过描写贫女的不幸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相当普遍的贤愚、美丑、庸俊颠倒的不合理的现象。贫女不公正的遭际具有典型性,反映了很多人的共同命运,具有较深的社会意义,因此这首诗理所当然地堪称千古名篇。
辛文房《唐才子传》评其诗:“有词藻,工歌吟,恬和浏亮……每作人必传诵。”
清人贺裳:秦韬玉诗无足言,独《贫女》篇遂为古今口舌。“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读之辄为短气,不减江州夜月、离妇琵琶也。(《载酒园诗话又编·晚唐》)
卷七 七言乐府
【秦韬玉·贫女赏析3】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深奥,一直为人们传诵。全篇讲的是一个还没有出嫁的农家女子的内心表白,表达了她内心压抑苦闷的心情,更深一层却流露出诗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愤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心思从农家女子的平常衣着说起,说自己出身在贫寒人家,穿的都是些粗布衣服,从来没有穿过丝绸罗缎和锦衣华服。她开口的第一句话,就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素的女子。因为家境贫寒,虽然早已到了出嫁的年龄,却总不见媒人上门说亲。如果没有女孩子的那种羞怯,去请人作媒吧,可是每当有这个想法的时候,都会感到无比忧伤,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如今这个时代变了,人们都争着去追求时髦而又非常奇怪的衣服,没有人欣赏并懂得我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啊。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我所依赖并值得骄傲的是,靠着一双能生产劳动的巧手脱颖而出,在别人面前说我的优点;我是不会盲目地去追求那些时尚,把原本好好的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跟别人比漂亮。这样的社会情境,我这样的品格和操守,就像美好的曲子,调子越高,懂得和欣赏的人就越少。即使有很好的媒人,也不一定能介绍到懂我的人。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的终身大事都看不到希望,每天却要缝补刺绣,辛苦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次刺绣就像一针针把自己的心刺得伤痕累累……
从全诗看,诗人刻画贫家女子的形象,不是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不是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中,通过她的内心独白揭示其心灵深处的苦闷。全诗语言没有引用,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子细腻又爽利、个性坚贞的口语,开门见山地倾诉心声。从家庭情况到自身婚事,从社会风气到个人的情操,一诉一叹,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歇斯底里地发出“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这最后一呼,又因为它广泛深刻的内涵,浓重深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秦韬玉·贫女赏析4】
这首诗历来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世人所传诵。诗人借一个未出嫁的贫女的独白和不幸遭遇,反映了不公平的世态人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首联从贫女的衣着谈起。贫女自述自己生在蓬门,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寥寥七字,勾画出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形象。因为家贫,她虽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来问。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做媒吧,可是每生此念,便倍加伤感。在这一联,少女矜持而复杂的心理被诗人刻画得淋漓尽致。
颔联转向描写外面的世界,刻画流俗的世情:如今,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华美服装,还有谁来欣赏我这不同流俗的“俭梳妆”?
颈联转回贫女自身,写她的个性:我有一双巧手,针线活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将眉毛画得长长的,同别人争妍斗丽。
尾联又写了贫女不幸的现实处境。这一联紧承上联中的“针巧”,贫女说自己的亲事茫然无望,却每天压线刺绣,不停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最后一句蕴含着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拥有了更大的社会意义。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的烘托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在女子的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上着太多的笔墨,而是借她在矛盾冲突中的自白来表达她内心的苦楚和哀痛。从语言表述上来看,诗人既没有化用典故,也没有用其他艺术手法,完全是书写了女子的喃喃自语。诗中的女主人公从家庭环境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亦含蓄、亦直接,越说越陷入沉重的烦恼苦痛中,直到吐出一句“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最后一声疾呼。这声疾呼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使全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这首诗很可能也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扩展阅读】
时世妆
唐·白居易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白居易的这首诗,是描写元和年间的京城女子装束,这种被称为“时世妆”的装束,不涂粉,不施朱,而要描八字眉、涂黑嘴唇,据说是从胡地传来的打扮。所以白居易认为这种装束“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认为定然招来灾祸。招灾、“有戎”云云,固然无稽,但人们的装束风貌,确实是社会风气的直接反应,怪妆直接来源于中唐以后社会风气之颓废,就此而言,白居易的嘲讽、鞭笞,也并没有错。
文章标题:《贫女》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秦韬玉-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