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君一作翁)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参考资料: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百度百科 、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百度汉语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注释】
①东鲁:即鲁地,唐时为河南道充州,即今山东充州县。汶上:
即汶水之上。汶水在充州北。
②蚕凋:犹言蚕老。柘:桑属,可以饲蚕。
③顾:语助,其义略同于“因"。
④“我以”二句:用鲁仲连事。战国时,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离间于燕,燕将不敢归,保守聊城。齐将田单攻聊城,士本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书,以矢射入城中。燕将见仲连书,泣三日,乃自杀,田单遂取聊城。田单欲赏仲连,仲连不受,逃隐于海上。事见《史记·鲁仲连列传》。聊城,即今山东聊城县。
⑤落日、阴虹:隐喻朝政不明。二句意谓己当西入于秦,以直道干谒君王,惜朝廷昏蔽,身不得用。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题解】
开元二十八年(740)移家东鲁时作。移家东鲁之原因,此篇谓“学剑来山东”,恐不足凭信。悬揣之,或有二:一、安陆许氏病故,安陆难以居留;二、鲁地有其近族,可以依靠。
东鲁,即鲁郡、充州。治所在今山东充州市。汶上,即今山东汶上县,唐时属鲁郡。汶上翁指一个汶上县的老儒。此是李白开元二十五年(737)在东鲁寓居时所作。李白在东鲁由于他不奔竞仕途,学剑习武,颇受鲁儒非议和嘲笑,此诗是李白对鲁儒上翁针锋相对的回答。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翻译译文
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
鲁地人重视纺织,家家窗里透出机抒声。只因为我不能走上仕途,为学剑术来到山东。
举起马鞭向人打听路,却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讽。
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怎值得以此判断穷困与亨通?
我能像鲁仲连那样绑信在箭上,获得攻下服城的大功。
最终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赏,只因羞与世俗之人相同。
我将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长安,哪怕落日被阴虹遮掩得一片昏蒙。
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说什么,我甘心如飘转的飞蓬!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赏析
此诗分前后两节。前节八句,着重描写了初抵东鲁时的真实感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两句点明时间,梅子开始由青变黄,蚕桑之事已了,这就意味着进入了生产的第二道工序:“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东鲁的城乡妇女,又投入新的劳动:纺织。东鲁人有重织作的传统,李白初次旅游就获得了良好印象。
李白从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历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山西等地,这时还没有机会出仕。“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两句正是诗人当时思想情况的写实。李白回顾自己南北奔走的生活历程,决定到东鲁定居。读书、学剑是李白的两大生活爱好。“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中的“访前途”有问路和了解今后出路的两层意思。李白初抵东鲁,访路途卜前程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他受到了汶水上一个老翁的嘲笑。但李白没有写出“笑”的内容,有意留下一个悬念。
后节十句,是李白对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复,是全诗的重点部分和精彩片段。“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在李白看来,“下愚”们不能理解“壮士”的胸怀,也没有资格在“穷通”的问题上发议论。“穷通”即“穷达”,是为了押韵需要,改“达”为“通”。李白对“穷达”的理解,完全是从儒家思想出发。李白力争在政治上获得出路,先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然后归隐江湖,“独善一身”。李白这种思想,正和战国时期的鲁仲连是一致的:“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李白用鲁仲连的事迹,比喻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负,是因为鲁仲连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李白来东鲁前就曾有西游长安的打算,后来转而向东,不料初抵鲁郡就遭到汶上老翁的嘲笑,李白这时有“西归”之意,但他想到自己“直道”而行的人生态度如不改变,是很难得到朝廷重用的。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两句是李白对汶上翁表示:“你的谈话没有任何意义,请不要说了,直道而行是我的一贯作风,即使像飞蓬那样示意飘转,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对汶上翁讥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动的艺术概括。他首先把讥笑者同自己作了尖锐的对比,然后明确提出自己从事政治活动在不同情况下的原则立场。诗中塑造了鲁仲连这样一个功成不受赏的高士形象,其实这也是李白自己的形象写照。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当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载(736年)李白初游东鲁时之作。当时李白寓家兖州任城。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古诗提要及诗中人物与地名
古诗提要: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约开元二十七年(739)五月作。写于移家山东任城的途中——汶上。
在这首诗中,李白自比鲁仲连,表示不屑于富贵,而要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施展宏图大举。全诗分前后两节。前节八句,着重描写了初抵东鲁时的真实感受;后节十句,是李白对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复,是全诗的精彩片段。后节是主体,前节是陪衬。诗中对汶上翁讥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动的艺术概括。
此诗首叙季候,歌颂“鲁人重织作”,自陈为学剑来山东被汶上翁嘲笑。又以鲁仲连自况,自信有济世安民,建功立业的才能,斥汶上翁迂腐,表示自己不屈己。行直道的顽强进取精神。
诗中人物地名:
汶上翁:兖州(今属山东省)汶水边的老人,姓名不详。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七年 739。
山东:泛指今华山(属陕西)或崤山(属河南)以东黄河下游地区。李白《梁甫吟》有“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有“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有“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有“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东鲁:泛指今山东兖州县及其附近曲阜等一带。西周地属鲁国,隋又以今兖州县为鲁郡治所。李白《寄东鲁二稚子》有“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赠武十七谔》有“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况之秦时凝弟在席》有“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另有《东鲁见狄博通》,《送杨燕之东鲁》、《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汶上:即汶水上游。在今山东临朐县沂山一带。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有“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聊城:治所在今山东聊城县西北。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有“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由李白诗词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