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陶·陇西行原文】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人名片】
陈陶(约803—约879)
字号:字嵩伯
籍贯:长江以北
作品风格:穷工极变
诗人小传:
陈陶(约812~约885年),字嵩伯,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自号三教布衣,唐末诗人。他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年间,隐居洪州西山(在今天江西省新建县西),卖柑自给,后不知所终。《全唐诗》存录其诗二卷。
【陈陶·陇西行注释】
貂锦:指貂裘锦衣,本为汉代羽林军士的穿着,这里指代精锐士兵。
无定河:黄河支流,大体位于陕西省北部,上源红柳河,东南流沿途纳榆溪河、芦河、大理河、淮宁河等支流,在清涧县河口注入黄河,全长490多千米。
【陈陶·陇西行译文1】
将士们奋不顾身地发誓要扫平匈奴,然而五千精锐却最终败亡于胡人之手。可怜啊,那无定河边战死之人的尸骨,都是春闺少妇梦中思念之人哪!
【陈陶·陇西行译文2】
发誓要扫灭匈奴奋不顾身,五千名英勇将士命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还是春闺少妇梦里的亲人。
【陈陶·陇西行译文3】
发誓要扫灭匈奴奋不顾身,五千军士与胡人激战丧生。
可怜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还是春闺少妇梦里的亲人。
【陈陶·陇西行赏析1】
此诗跌宕起伏,如黄河九曲。首句豪壮,次句忽一转为可哀,继而以“可怜”二字接续下半段,更使人痛彻肝肠。将士豪情万丈,欲扫胡尘,但功业未就已先殒身,此意已极悲怆,但诗人尤嫌不足,却说他们的妻子仍在梦中相忆,但丈夫却已无法返回了。“河边骨”、“梦中人”相对,以见失败的战争不仅仅使士卒伤亡,还会造成无数家庭的悲剧,影响到更多的人。
诗人作此诗,基本用意究竟为何呢?倘无第一句,则或许是反战吧,但有了第一句,出将士豪壮之语,可见诗人并不反对抵御胡虏的正义之战,他所反对的是朝廷昏聩,将领无能,反使英勇士卒丧败。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岂不令人哀恸之外,更添愤懑?
【陈陶·陇西行赏析2】
原诗共四首,这是第二首,是唐代边塞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诗的主题是反战。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国势衰微,边境少数民族不断侵扰,战争频繁,驻守边地将士英勇抗击入侵者而牺牲沙场,使妻子独守空闺,这是当时常见的情况。诗的前两句写将士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奋不顾身,其壮烈行为是崇高的。诗的后两句就是通过已死的将士仍是妻子梦中人的悲酸情景来谴责不义之战。这两句诗用“可怜”、“犹是”,把沉痛之情表达得凄楚悲凉,蕴含深刻,因而极为感人,堪称千古名句。
【陈陶·陇西行赏析3】
陈陶写《陇西行》四首,本书选其二。诗中反映了唐朝旷日持久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和沉重灾难。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诗人用凝练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将士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丧命胡地。“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不怕牺牲,忠勇报国的精神。汉代的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用“貂锦”二字,暗示这是一支精锐部队。但是,如此精良的部队,也战死五千多人,可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战士们的英勇令人钦佩,而他们战死沙场又让人痛惜。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描写战场上的惨烈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心情,而是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还不知道征人已经战死沙场,还在梦中去见已成白骨的丈夫,这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悲情喷薄而出。知道亲人死去,会引起悲伤,但毕竟知道了亲人下落,还是一种慰藉。而长年杳无音信,人早已成了荒野中的白骨,妻子却还以为丈夫活着,还在梦中期盼丈夫早点回来团聚,全然不知不幸早已降临。悲惨的现实和美妙的梦境,枯骨和英俊丈夫形成了强烈反差,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少妇的命运令人同情。
【陈陶·陇西行赏析4】
陈陶的《陇西行》共有四首,本诗为第二首,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这首诗歌颂了边关将士舍生忘死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抒发了诗人对阵亡将士家属的深切同情。《陇西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诗的前两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描述了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奋勇杀敌,勇往直前,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为国捐躯。首句中的“誓扫”与“不顾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次句,诗人笔锋急转,道出了战争的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貂锦”,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犹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惨烈和伤亡之惨重。
三四句,诗人笔锋再转,道出主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两句没有正面描写战场上的凄惨场面,也没有直接描述将士家属的悲痛欲绝,而是独出心裁,将“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将士远在家乡的妻子不知丈夫已经殉国、化为白骨,夜里仍梦见与其相聚,从而产生了一种震人心魄的悲剧力量。每个人得知亲人离世都会万分悲痛,但毕竟是知道了他们的下落。而根据本诗的描述,战死沙场的将士杳无音讯,早已成为无定河边的枯骨,他们的妻子却毫不知情,仍在日夜等待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亲人,企盼相聚的一天早日来到,这无疑更是真正的悲剧。三四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可怜”一句紧接上文,深化主题;“犹是”一句则笔锋一转,另辟蹊径。“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个是现实,一个是梦境;一边是累累白骨,一边是风华正茂的战士,虚实相对,对比强烈,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而“可怜”、“犹是”二词,也饱含着无尽的感伤,表达了诗人对战死疆场的战士及其家属的深切同情。
全诗虚实相对,用意工妙,含义深刻,感人至深,反映了唐代战乱不断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出强烈的反战情绪。
【J后人点评】
明人江进之:唐人题沙场诗,愈思愈深,愈形容愈凄惨。其初但云“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则愈悲矣,然其情尤显。若晚唐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则悲惨之甚,令人一字一泪,几不能读。诗之穷工极变,此亦足以观矣。(《雪涛小书》卷上)
【扩展阅读】
陇西行其一
唐·陈陶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陇西行》本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意悲凉,陈陶用来题写七绝。他这一组诗共有四首,“誓扫匈奴不顾身”是第二首,上面所引则是第一首。这第一首诗讽刺中原君主毫无战略眼光,仓促用兵北边,夺取了敌人的土地却于己无益,只平白损伤士卒性命。组诗皆以“汉主”、“匈奴”、“貂锦”等汉代之语托出,其实是借古讽今,所言唐事也。
文章标题:《陇西行》原文翻译赏析视频-陈陶-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