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人名片】
白居易(772—846)
字号: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籍贯:下邽(今陕西渭南)
作品风格: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诗人小传: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生于河南,后迁居下邽(在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东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是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盩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因宰相武元衡被刺,他直言极谏,要求严缉凶手,结果被贬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又移忠州刺史。回朝后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杜甫以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为“元白”。他创作了很多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影响甚深。而且他的诗篇吸收民歌营养,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故而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作品和声名还远播西域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影响甚至超过李白、杜甫。白居易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被并称为“刘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注释】
离离:分披繁茂状。
萋萋:指草长得茂盛,《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1】
原野上的芳草啊是如此茂盛,每一年都有一次繁茂、枯萎的循环。野火烧不尽它啊,春风吹起,它便又滋生出来。那远方的芳草,侵袭上了古老的道路,晴空下的绿意,连接着荒僻的城池。我又再次送别王孙公子离去啊,芳草萋萋,充满了满腔的离愁别绪。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2】
荒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一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燃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越了古道,晴空下绿草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3】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1】
这首诗又名《草》,据说是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这是一首五律,五言八句,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来看,但因为前两联太过有名,后人竞相传诵,往往因此而忽视了后两联,甚至有将前两联独立如五绝者,诗中意味因此而大变,甚至于南辕北辙,风牛马不相及。
前两联诗写春草,它在原野上如此繁茂地滋长,每年既有枯也有荣,野火虽能烧灭其茎叶,却烧不焦它的根,因此等第二年春风一吹,便重又滋生出来。倘独言此四句,仿佛是在歌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即便受到外力(野火)所压迫,但其身虽死,精神不灭,终究还是能够一年又一年继续传承下去的。所谓“一岁一枯荣”,其实重点放在“荣”上,不管怎么“枯”,终究还是要“荣”的。倘独言此四句,诗人的用意自然如此。
然而,我们还要继续读下去,看后四句又说了些什么。颈联云“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谓“远芳”、“晴翠”也是在说春草,说它四处滋生,覆盖了道路,连接着城池。在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两个形容词——“古”和“荒”,着此两字,似乎全诗的情感氛围却又不同。道虽辽远,却甚古旧,城虽高大,终已荒颓,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也是诗人所刻意要表现的,乃是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氛围。倘若诗人只是为了借春草来赞颂一种不肯屈服、不肯低头,顽强生长、努力向上的精神,他为何要用这两个字呢?何不作“远芳侵衢道,晴翠接高城”呢?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所真正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含义?尾联给出了答案。“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原来他写春草,是为了抒发离愁别绪,借用“春草生兮萋萋”的用意,以“萋萋”来谐音“凄凄”。所以春草滋生,并不代表喜悦的情绪,更不代表蓬勃生机,而向来是表达愁绪之滋蔓,无穷无尽,铲了又生,比如江淹《别赋》中就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由此我们再重来读前四句,意味却又迥然不同。
春草无穷无尽啊,代表着愁绪也无止境,春草年年枯荣啊,代表着愁绪次次滋生,春草烧了又长啊,代表愁绪一重紧接一重,永远不会消亡。所以颈联才会用同样表现哀伤、凄凉的“古”、“荒”二字,也所以尾联在送别前要加一个“又”字。诗人此番送别“王孙”,料想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唯一的一次,此前此后,他多次沉浸在离别的哀伤中,为此才借春草之不死,以喻别情之不终。
白居易这首诗的前四句太过著名,倘若单独成篇,固可以解释为对蓬勃不屈的生命力的赞歌,但倘若返其本原,将五言八句统合来看,却不当如此解读。而因为前四句的影响和误读太过深远,现在很多人即便统解全篇,仍难免要提一下所谓春草的生命力的问题,那实在是鲁鱼豕亥,不知所云。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2】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白居易也因其少年成名。按其限定诗题《赋得古原草送别》看,是要扣紧“古原草”写送别。这首诗正是这样写的。但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并不在于抒写别情,而在于前二联所写的草的形象十分感人,含意深刻。诗中描写野草具有无比生命力。它枯而复荣,蔓延伸展,生机勃勃,任何外力摧残也难以把它毁灭;这种野草的形象具有极大教育作用,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对培养人们坚强的品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3】
本诗是借繁茂的青草抒写惜别的情意,但由于诗中对野草的描写极富哲理,表现了野草的坚韧不拔、奋斗不息、任何外力也难以摧毁的无限生命力,而使本诗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这首诗约作于贞元三年(787年),是白居易青年时期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的《幽闲鼓吹》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应考,拿着自己的习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以求赏识。顾况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诗人,当时出任著作郎一职。拜访他的人很多,能得到他赞誉的却很少。起初,顾况见他姓名中有“居易”二字,便调侃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呀!”但等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大为赞赏,随即改口说:“有才如此,居亦容易!”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逸话,未必属实,但本诗之传唱度,可见一斑。
前两联承“古原草”,重在写“草”。开篇破题,起句赋草。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岁岁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这两句平淡写来,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离离”,茂密繁盛的样子。在这里,诗人不说“荣枯”,而说“枯荣”,强调了草的强大生命力,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颔联紧承上联的“枯荣”二字,一写枯,一写荣,语意简洁流畅,对仗自然巧妙,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成为卓绝千古、过目难忘的名句。
颈联继续写“古原草”,却将重点放在了“古原”上,并以此引出“送别”题意。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古道”、“荒城”紧扣“古原”;“远芳”、“睛翠”与之形成对照,草的生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个“侵”字,一个“接”字,进一步渲染了春草的无限生机。
尾联卒章言志,回扣诗题,暗用典故,点明送别之意。“王孙”,公子王孙,这里指诗人所送之人。“萋萋”,指青草繁盛纷乱的样子。《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游子。这里变其意而用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平添送别的愁绪。
全诗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字字含情,语语有味,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文章标题:《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白居易-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