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望月

首页 > 李白古诗 > 五言律诗 > 时间:2019-01-08 19:38 作者:李白

雨后望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参考资料:玉真仙人词-百度百科 雨后望月-百度汉语

雨后望月

雨后望月》翻译译文

雨后望月

白话译文:

当四野阴云消散的时候,打开窗户看见一弯月升在云上。

万里原野弥漫着一片霜雾,月下横着一条素练似的大江。

在它初升时山中泉眼透白,而当它升高时海水透出明光。

只因为怜惜这像团扇的明月,一直不眠长吟到天色大亮。

词句注释:

⑴霭(ǎi):云雾。⑵半蟾:月亮从山头升起一半。⑶合:满。⑷江练:象白绢一样的江水。练:白绢。⑸山眼、海心:皆是比喻月亮。⑹团扇:古人以月喻团扇,此指月亮。

《雨后望月》赏析

《雨后望月》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见于《文苑英华》卷一五二,署李白作,王琦据收《李太白全集》卷三○《诗文拾遗》。诗格文弱,或为李白少作。

这首诗写雨后夜月升起时的景观,紧扣“望”字写月升起时山海在月下变得光明灿烂,朦胧地透露出年轻诗人萌发的一种爱情。这首诗中作者采用了拟人与夸张的手法,使诗带上了幻想的色彩,诗作字数不多而形象鲜明,对仗工整。

月光与霜华,是诗中常见的题材,这首《雨后望月》却以这习见的题材表现了雨后江、胃、霜不寻常的美,使读者看到了一幅瑰丽的画卷。

雨后望月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雨月夜美景的感受是鲜明的:雨停后,风吹云雾散尽,打开窗户看夜色,半边明月刚从东方冉冉升起,夜深了,霜万里铺满大地,长江如练向东横流。月亮刚出时把山野照得雪白,月到中天时海水的中心也被照得明澈透亮。

因为爱惜这似团扇一样美丽的月亮,诗人一直对她咏诗赞诵到天将亮时,诗的首两句写月出的情况及月形,三至六句描绘月夜壮阔美丽的景色,从“半蟾生”、“出时”、“高后”可以看到月升的过程。字数不多而却形象鲜明,对仗工整。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与夸张的手法,使诗带上了幻想的色彩。

随着对霜天月夜之美景的观察、发现、体会,诗人的感受在不断地升华,终于在诗的末两句,诗人以抑制不住的激情连连咏赞这美丽的月色至拂晓天明。

《雨后望月》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少年时在蜀中所作。从这首诗所展现的景象来看,大约写于李白隐居匡山的十年间。而从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看,似乎是诗人“有所思”而作,即朦胧地透露出年轻诗人萌发的一种爱情。

《雨后望月》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雨后望月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雨后望月》由李白诗词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雨后望月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雨后望月》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雨后望月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shiwen/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