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首页 > 李白古诗 > 五言律诗 > 时间:2019-01-19 19:16 作者:李白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古诗全文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映日,窗竹夜鸣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参考资料:谢公亭-百度百科 谢公亭-百度汉语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翻译译文

这里谢脁、范云当年离别之处,今天每看到此处景物则不免生愁。

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

花映着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

仿佛依稀想见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赏析一

谢公亭在安徽宣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诗题下原注:“盖谢脁、范云之所游”。这首五言律诗,有感于谢脁在此送别友人范云的往事,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现实感慨。

起句因地及事,次句触景生“”。同是一个谢公亭,风景也依然如旧,但在此送别友人的谢脁已不可得见,睹物思人,不能不生人事变迁、今古茫茫的慨叹。这慨叹不止一次,“”前着一“”字,表明诗人多次到过此处,每次都感怀生叹,从而通过这种数量的叠加和情感的积蓄,大大强化了“”的程度。

客散”、“山空”回应起句“离别”,“青天月”、“碧水流”关合次句“风景”,借旷远寂静的画面,进一步渲染“斯人不可闻”、“长忆谢玄晖”的惆怅氛围。青天孤月,碧水长流,这是实写眼前景,其中不无借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盛事难再的意味;“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则是虚写想象中景,借春、秋两季景物的不同变化来展现此处的人事沉沦与寂寞,令人于自开自落的荷花和飒飒秋风中的竹声里领略到“风景每生愁”的真切内涵。

最后两句直抒情怀。“相接”,指精神相通,志趣投合。“今古一相接”,表明诗人与谢脁有着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言外之意,谢脁之外,再无可以引为知音的人了。短短五字,超越时空,纵贯千古,笔力雄健,意境高远,无怪乎清人王夫之激赏此句,谓为“尽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绝也。”(《唐诗评选》)因忆念古人,故有“相接”之句,又因“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故忆念愈切。“长歌怀旧游”,何等真切的情思!长久的郁积化为浩然长歌,令人读来,直是一片神行。诗以此作结,不仅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境界的高情逸趣,而且鲜明地展示了抒情主人公潇洒、伟岸的形象。律诗写到这种地步,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溢出行墨之外,确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赏析二

谢公亭位居安徽宣城城北,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脁、范云当年离别的地方犹如还在,诗人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愁。“愁”字内涵很广,诗人思念古人而恨自己不能见到古人,度过每一天却觉得孤独,乃至由谢脁的才华、交游、遭遇,想到诗人自己的受谗遭妒,这些意思都可能蕴含其中。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写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写的是眼前令诗人“生愁”的寂寞。李白把他那种怀古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涂抹在景物上,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李白的诗,也经常为他生活中友人散去、盛会难再而深致惋惜,这表现了李白对于人间友情的珍视,并且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客散”两句似乎已经括尽古今了,但意犹未尽,接着两句“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的景物来写“生愁”,而是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景物虽美,却没有知己为伴欣赏,越见寂寞孤独。这两句看上去似乎只是描写诗人眼前的风光,而由于上联已经交代了“客散”、“山空”,因此,这种秀丽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言外的寂寞,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这里所谓“一相接”,是由于心往神驰而与古人在精神上的契合,是写在精神上对于谢公旧游的追踪。这是一首缅怀谢脁的诗,但其中却表现了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怀念,表现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怀。

李白的五律,具有近似于古体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在往往不受声律的约束,在体制上近古;而更主要地则是他的五律绝无初唐的浮艳气息,深情超迈而又自然秀丽。像这首《谢公亭》,从对仗声律上看,与唐代一般律诗并无多大区别,但从精神和情致上看,说它在唐代律诗中带点古意却是不错的。李白有意要矫正初唐律诗讲究词藻着意刻画的弊病,这首《谢公亭》就是信笔写去而不着力的。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并没有细致的描绘,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所构成的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却显得高远。至于诗的后四句,王夫之说得更为精辟:“五六不似怀古,乃以怀古。‘今古一相接’五字,尽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绝也。”(《唐诗评选》)因为“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二句,写得悠远飘逸,看似描绘风光,而怀古的情思已包含在其中。“今古一相接”五字,一笔排除了古今在时间上的障碍,雄健无比。尤其是“一相接”三字,言外有谢公死后,别无他人,也就是“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的意思。这样就使得李白的怀念谢公,与一般人偶尔发一点思古的幽情区别开了,格外显得超远。像这种风神气概,就逼近古诗,而和一般的初唐律诗面貌迥异。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古诗提要及诗中人物与地名

《谢公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近古五律。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李白游宣城时。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诗人游旧迹,叹古人,因此处以送别著名,故风景入目皆触愁思。首联写谢脁、范云当年离别之地犹在,目睹此处景物不免生愁;颔联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以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构成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颈联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其中寓有怀古情思;尾联写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写送别之后的寂寥情景,意境清空。“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一写日,一写夜,一写春,一写秋,一写视觉,一写听觉,一是乐景,一是悲声,属对工丽,韵味深长。全诗表现了作者对人间友情的珍视,也表现了李白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志趣情怀。

《谢公亭》天宝十二载(753)作于宣城。题下注云:“盖谢脁、范云之所游。”谢脁、范云皆六朝时南齐文学家,同属“竟陵八友”成员,谢曾为宣城太守,范云曾为零陵内史。谢公亭在宣城县北二里,谢脁所置,并曾于此送别范云之零陵内史,作《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故此亭后称谢公亭。

谢亭:又名谢公亭。因南齐诗人谢脁于此送别诗人范云而著名。故址在今安徽宣城北二里敬亭山麓,下临宛溪。李白《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有“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谢公亭》有“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由李白诗词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shiwen/621.html

上一篇:晓晴(一做晚晴) 下一篇:寻雍尊师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