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入蜀》原文
见说蚕丛路(1),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2),云傍马头生(3)。
芳树笼秦栈(4),春流绕蜀城(5)。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7)。
《送友人入蜀》注释
(1)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2)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3)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着马头而上升翻腾。
(4)芳树:开着香花的树木。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5)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6)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7)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送友人入蜀》题解
这首诗与《蜀道难》同写于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的时候。友人王为功名要入蜀求仕,诗人在诗中想象蜀道沿途的奇丽险峻之景,暗示友人勿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勿把宦海沉浮看得过重,不妨顺其自然。
《送友人入蜀》赏析
《蜀道难》着意突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题旨,故而写景重在凸显蜀道的高峻艰险,而这首诗着意在劝慰友人勿要以功名利禄为上,不妨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故而写景偏于表现蜀道沿途的奇丽险峻,暗示诗人人生险恶难测,宦海沉浮难定,且自淡定。
全诗紧扣“送”字行文。
前四句写送别之际,诗人对友人此行的担忧,但是以景驱情,以蜀道沿途的最致代言诗人对友人入蜀求仕之举的隐忧。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见说,是唐代俗语,是“听说”的意思,诗人以听闻的传言叮嘱友人对此行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蜀道之难始于蚕丛,而今蜀道仍是崎岖险阻不易行。忽见山崖陡峭,旋即又见石壁迎面而来,直逼人面;山间云影雾绕,骑马走在其间,但见云气依傍着马头升起翻腾,宛若蹑足于云间仙境。没有《蜀道难》“喷吁嗽”的高声惊呼,也没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激情感慨,诗人面对友人,娓娓道来,语气平和,似话家常,在平淡自然中倾诉自己对友人的关切担忧。首联化用蚕丛王开国艰难的典故,以神话传说的神奇点化蜀道之难,将蜀道之难写得颇具自然伟力;颔联写景历来被称为李白的创意之笔,诗人事写蜀道之险,不以惊悚的字眼出之,不写“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愿”的雄奇壮观,而是轻言巧语,以栈道上山逼人面、云傍马生两个静景特写无言出之,在全然的静寂之中,凸显蜀道层峦叠峰中一峰突起,如对绝壁,如临深谷的惊险、高危。
这番想象诡异出奇,境界绮丽,险象丛生中,景致气韵飞动。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诗的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写蜀道绮丽动人的风光。蜀道之上,有险象迭生的绝壁栈道,更有优美如画的芳草萋萋,树木葱茏。树影婆娑之下,秦栈道倚壁而建,更显秀丽与奇险的绝妙组合,栈道之下,一谷春水绕山而流,迤通绕行蜀地城邑而去。其中前句中的“笼”字,因描摹形象、用字别致多被后人称为“诗眼”;它与后句中的“绕"字,一静一动,前后呼应,在严密工对的凝炼表达中,将蜀道的萄郁奇险、山水灵动熔铸在一个动静皆宜的自然世界里。如此怡悦人心的俊山秀水,想必会让入蜀的友人,借此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抚慰与洗涤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尾联,诗人宕开笔墨不再写景,以议论表达对友人此次入蜀的劝慰,卒章显志。友人为着功名富贵,不顾蜀道艰险,一心入蜀,诗人临别赠言,语含劝慰之意:宦海沉浮由来不由人,个人的官运仕途,真正是富贵有命,升沉在天,何必执著地一定要去询问卖卜为生的隐士严君平呢?西汉人严遵,字君平,汉成帝时隐居成都市井中,以卜笨和讲授易经及老子之学为生,是扬雄的老师。严君平隐而不仕的身份被李白借以劝诚即将入蜀的友人,不要执念于功名富贵之中,人生且自适也。李白此番劝解中不乏自我劝慰之意,意欲“宴宇大定”
“愿为辅弼”的李白,偏偏生性爱自由,他常常在出世入世间纠结、犹疑。故而尾联写得语意含蓄,余味深长,友人闻之怕是要回味良久了,诗人吟罢,怕是要思讨良久了。
这首五言律诗,被诗家誉为“五律正宗”。颔联和颈联的对仗,语言凝炼,工对严整,颔联写奇险之境,颈联绘绮丽之景,笔力变幻迅速,诗歌意境灵动多变,尤为读者称道。首联以传说的神奇开启诗歌中神秘的蜀道之门,尾联以谆谆劝言结篇,引发友人深思,突显诗旨,富有韵味。全诗诗风变幻多端,遣词大胆而独具匠心,诗歌音律铿然,气韵流动,读之令人心下生叹。
文章标题:李白《送友人入蜀》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shangxi/5895.html
上一篇:李白《江上吟》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下一篇:李白《蜀道难》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