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出自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作品原文
寄胡饼与杨万州
白居易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
寄胡饼与杨万州赏析
在唐朝,最常见的街头小吃就是胡饼。诗中所写的胡麻饼,类似于现在的芝麻油酥烧饼,因为芝麻是张骞通西域时带过来的,所以称胡麻。估计当时制作烧饼的工艺也传了过来。到了东汉时期,胡饼已经和现在的肯德基汉堡一样风靡中原了,《续汉书》中就有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贵戚皆竞食胡饼。”
北魏时,胡饼应该就比较普及了,人们也不断花样翻新,创造出不同风味的胡饼系列。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饼法》中记载:“髓饼法:以髓(骨髓)脂(动物油)、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可以想象,这饼一定又甜又香。据刘禹锡说,当时的宰相刘晏上早朝时,半路上见到卖胡饼的,当下就忍不住那香味,派下人买了之后,也顾不得宰相的尊严,“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一边吃一边还赞不绝口,说:“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好吃极了!”
胡饼一度还成为军粮或是旅途中紧急时充饥的食品,充当了现在压缩饼干或方便面的角色。《太平御览》写吕布率军马过境时,有人“作万枚胡饼先持劳客”。前文也说过,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仓皇西逃,杨国忠好不容易买了个胡饼,专门献给玄宗吃。
胡饼在长安一度相当普及。有长长的丝绸之路联结着中亚、西亚,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长安城,吸引了大量的西域胡人来定居,胡饼也成为最常见的食品。估计李杜元白这些唐代著名诗人个个都没少吃过。
本篇所选这首诗是白居易谪居忠州时的作品。我们都知道“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被贬作江州司马后,来到江州,事实上却并没吃太多苦头,当时的江州刺史崔能,竟然亲自率众出城迎接。此人是“文章四友”之一崔融的后代,是爱惜诗人的好官。有当地一把手关照,加上江州(今江西九江)并非偏僻荒蛮之地,风景气候都不错,加上工资照发,也不像苏东坡那样停薪停职,所以白居易在江州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悲惨。
在江州任上,白居易过了四年。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期已满,而此时朝堂中的形势又有变化,好友崔群这时当上了宰相。而且,唐宪宗也不像忌恨刘禹锡那样,对白居易深怀恶意。于是,诏书下来,升白居易为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正四品下)。当了忠州的一把手,白居易心情很好,看到忠州这里也有做胡饼的,和长安著名的辅兴坊制作的胡饼滋味差不了多少,于是买了一些寄给朋友杨归厚。因为杨归厚当时正在做万州刺史,所以称他为杨万州。
诗中说,忠州的胡饼从配料到形状都学自长安,而且烤得面脆油香。知道你嘴馋,不忍独享,你来尝尝,比起辅兴坊的胡饼味道如何?从这首小诗我们可以窥见,到了中唐时代,长安城的饮食文化已经渐渐传播辐射到了四川内地,但尚未完全普及,否则要是和今天一样,烧饼到处可见,也就不劳白居易大老远地当稀罕物件给朋友“快递”过去了。
文章标题: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出处赏析-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唐朝的著名街头小吃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mingju/34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