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教案
教育目标:1、感知油和水混合在一起互不相融的现象,并能表达自己的发现。
2、大胆地探索油水融合的方法,产生对新型洗涤用品的关注与好奇。
3、积极参与探究操作活动,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胆地探索油水融合的方法。
难点:引导幼儿探索感知洗衣粉、洗洁精等洗涤用品能让水油相融。
教学过程:
一、观察油和水,运用各种感官初步感知其特点。
1、引导幼儿看颜色、闻气味、尝味道的方法分辨油和水。
二、引导幼儿做水和油混合的实验。
1、提出操作内容和要求。
今天,水宝宝想邀请油宝宝到家里去玩,我们来帮助油宝宝到水宝宝家里去好吗?要仔细观察哦?然后再用筷子来搅一搅,玩一玩,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2、幼儿自由操作,观察。
3、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幼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引导幼儿探索感知洗衣粉、洗洁精等洗涤用品能让水油相融。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呢?
2、幼儿相互讨论。
3、引导幼儿参观感知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并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4、幼儿操作,尝试,记录,教师指导。
5、集中,引导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总结:原来,洗涤用品可以帮助水宝宝和油宝宝融合在一起的。所以人们洗衣服、洗碗、洗手都要用洗涤用品。
活动延伸: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东西也是不能融合于水和油的,小朋友可以去试一试、找一找,找到了来告诉大家好吗?
第2篇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1、使幼儿获取震动物体会产生声音的具体经验,知道不同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各不同。2、教育幼儿注意保护听力,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3、教会幼儿分辨不同物体德尔声音,发展幼儿听觉分辨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能震动并产生声音的物体:橡皮筋、纸、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现在你们能听到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哪里来的?(汽车喇叭、风声、鸟叫声、琴声、讲话声等)那小朋友,我们自己能不能发出一些声音来呢?你能够发出什么声音来?(拍手声、跺脚声、口哨声…)
二、引导幼儿探索声音的产生。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吗?它们怎么会有声音
呢?(幼儿讨论、猜测)现在请你们自己来试一试,你用桌子上的东西怎么能发出声音?知道幼儿用各种材料发出声音,如用手轻轻拨拉橡皮筋,或者用手抖动纸张等。你们发出了什么声音?你们在做试验的时候还发现了身?(有东西动就会有声音)请你们再来试一试,看看声音出来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现象?(振动现象)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并感知物体的振动,可用手轻轻触放在物体上(打击大鼓)刚才你们把手放到鼓上的时候还发现了什么?(有振动的感觉,鼓不振动,声音也就会停止。)幼儿表达、讨论。
三、引导幼儿探索自己讲话的声音。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有东西在振动而产生的呢?(是的)我们
在讲话的时候哪里在振动的呢?(喉部声带)引导幼儿讨论并做发声试验,启发幼儿把手放到喉部感知声带的振动。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声音产生的秘密,我们在振动的物体的时候,就
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喜欢听什么样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如果听到了很响的、很刺耳的声音时应该怎样做?(捂住耳朵,保护好耳朵。)
活动延伸
1、玩发出各种声音的游戏。
2、组织幼儿讨论哪些是好听的声音,哪些是噪音?
3、组织幼儿到大自然听各种的声音。效果分析:
第3篇教案
本课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胎生、卵生的概念,知道几种动物的繁殖方式。2. 愿意和同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活动准备:1. 动物卡片,2. 了解一些动物繁殖方式的初浅知识,3. 幼儿用书 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 出示挂图
——这是谁? 小鸡宝宝是从哪里钻出来的? 这是谁?小狗妈妈在做什么/
2. 引发幼儿讨论问题,了解动物有胎生和卵生两种繁殖方式
——为什么小鸡是从蛋壳里钻出来的,而小狗却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呢?
总结:原来动物有两种出示方式:有的动物是直接从妈妈的肚子里出生的,这叫胎生,像小狗这样。
有的动物是从壳里钻出来的,这叫卵生,像小鸡这样
——幼儿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讨论胎生、卵生的动物。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是胎生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
3. 发幼儿用书
——让幼儿多了解一些胎生、卵生动物
4. 游戏,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胎生、卵生两种繁殖方式概念的理解
——幼儿将动物卡片按照胎生和卵生两种繁殖方式进行分类
——教师:让我们将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分分类吧
第4篇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的图形。2、通过画对称,学习验证对称的方法。准备:1、小猫,小狗图卡一张,一半猫脸和一半狐狸脸拼成的怪物图卡一张2、左右对称的手掌印一张,两个相同左手手掌印的图卡一张。
3、夹克上衣一件,幼儿用书。
过程:
1、观察小动物的图卡。
——教师把小猫的图卡从中间折叠,那其中的一半给幼儿看,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教师出示小狗正面的图卡的一半,请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并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故意将一半熊猫图卡和一半狐狸图卡拼在一起,折叠后请幼儿一半一半的欣赏。
——教师:为什么你们觉得这是个怪物?它哪里比较奇怪?
——出示完整的小猫和小狗的图片。
——介绍对称这一名词:我们把这样左右两边的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的情况叫做对称。
2、学习检验物体是否对称的方法。
——教师出示一件夹克:你们觉得这件衣服是对称的吗?衣服上还有什么是对称的呢?
——学习区分对称与相同:
(1) 这俩个手印掌是对称的吗?为什么?
(2) 请比一比两幅图有什么区别?
——教师:我们如何判断物品是不是对称呢?
3、找一找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引导幼儿找找自己身上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引导幼儿找找教室里有什么物品是对称的?
4、打开幼儿用书,找一找,画一画。
——引导幼儿找找图中两个小朋友的身上有哪些对称的地方。
——引导幼儿把对称的部分画出来。
第5篇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记录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愿意根据要求,改变物体的形状后,观察其沉浮现象,激发探索欲望。活动准备:1、各种船的图片2、材料:泡沫板、油泥或面粉、纸、小石头、玩具、大的盛水容器
活动过程:
1、展示各种船的图片,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将一张传的图片遮住,然后一点点展开,请幼儿猜猜这是什么?
2)教师:老师这有一张图片,看谁先猜出它是什么?你见过那些船?船在哪里行驶?为什么它会浮在水面上?
2、教幼儿记录方法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要请你们观看它们是沉在水里还是浮在水面上。放一个,教师示范进行记录。
3、出示各种材料,交代实验要求。教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有泡沫板、油泥、纸、小石头等;请你们一个个将它们放进水里,看看它们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放一个观察观察一个,然后做好记录。
4、请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并请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5、幼儿分组进行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进行总结。
6、请幼儿把面粉或油泥变成小船形状,观察油泥小船的沉浮现象。鼓励幼儿用多种不同材料制作小船,进行实验。
第6篇教案
教学活动目标:1、根据瓶口特征,尝试用拧、按、扣、塞给瓶子盖上盖子。2、了解瓶盖的作用。活动准备: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瓶子及瓶盖
活动过程:
1、导入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厨师小猴,厨师小猴遇到麻烦了,想请我们小朋友
来帮助他。厨师小猴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瓶盖混在一起了,让我们帮他找到合适的盖子盖上吧。
2、出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瓶子及瓶盖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好玩的东西大家想不想看一下呢?引出瓶子和瓶盖让小朋友认识一下并仔
细观察这些瓶子和瓶盖的形状、大小的不同。
3、师:这些瓶子宝宝找不着它的盖子朋友了请小朋友先仔细观察瓶口和瓶盖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罗纹并比
较瓶口的大小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盖子。
4、老师动手示范盖盖子的几种方法并让幼儿了解按、扣、拧、塞这4种盖盖子的方法并让幼儿分组动手
实验尝试瓶子是用什么方法盖上的,并知道不同瓶子有不同的盖法。
5、让幼儿了解瓶盖的作用。
第7篇教案
目标:
1、了解喜欢自己的老师
2、能比较清楚地讲述一件事并学会向其他人提问。
准备:对老师进行调查的资料
过程:
一、看看有关老师的图片资料
――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秘密吗?你可以和你的朋友一起看看、说说老师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也可以问问老师
幼儿自由结伴,聊聊自己的老师。
二、问问有关老师的趣事:
1、教师引疑:――看了老师的照片,你们想知道什么?可以问问老师
2、幼儿提问,教师回答。
三、说说教师的优缺点:
1、教师启发引导:
――你们和老师在一起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能不能说说喜欢老师的地方和不喜欢老师的地方?
2、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记录幼儿的建议和意见。
3、教师对幼儿诚恳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
第8篇教案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活动,发现光是明亮的,它能照亮周围世界。初步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光从哪里来,了解太阳、电灯、蜡烛、燃烧物、火柴、打火机等都能发光。
2.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和对自然物理现象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布置好暗室,内有电灯、台灯、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等。幼儿人手一面小镜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创设暗室的环境,揭示课题
幼儿围坐在暗室内,请幼儿说出自己的感觉(黑乎乎的),教师悄悄打开门,问幼儿发现了什么?(亮光)
二、启发幼儿
引导幼儿在观察、体验、操作活动中发现光的奥秘,即光的来源、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带领幼儿去室外寻找亮光,认识太阳光。
①师: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边走边说:小朋友,手拉手,我们一起向外走,走到外面找呀找,亮光亮光你从哪儿来?
②幼:我们发现亮光是太阳公公送来的。
③师:请幼儿仔细看看太阳,然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感觉?
④师:请幼儿与太阳公公说说悄悄话,提些问题。
如:a.太阳公公你为什么这么亮呀?
b.太阳公公你怎么会有这么多亮光呢?
c.太阳公公你的光是从哪儿来的呀?
(谈过话后回暗室,交流向太阳公公提出的问题)
⑤师:小朋友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爱动脑筋,我们发现太阳公公的光多亮多亮呀,光强的时候还真刺跟呢!
2.引导幼儿想办法让屋子亮起来。
师:现在老师将太阳公公关在门外,屋子里又黑了,请你们想办法让屋子里亮起来。
①(开电灯)根据幼儿所说打开电灯。
②幼儿发现屋子里亮起来了,那这个亮光是谁给我们送来的?(电灯)
③除了电灯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别的办法来发出亮光吗?(幼儿开放性思维,提出各种办法)
④我们准备了好多东西,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试验,让这些东西发出光来。(事先在教室四周桌上布置好台灯、蜡烛、电筒、煤油灯;火柴、打火机由教师掌握)
⑤幼儿操作后回答:你们刚才是让什么东西发光的?你是怎样做的?
⑥小结:台灯、电筒一按开关就亮了;蜡烛、煤油灯要点火才能亮。那谁跟谁做朋友最好呢?(a.点火方式;b.光的颜色)
⑦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火柴、打火机、电灯、台灯、蜡烛、煤油灯都能发光。
3.讨论光的作用。师:你们想想有了光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呢?如果没有光又会怎样呢?
①幼儿想过后同伴间互相交流。
②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③引导幼儿在黑暗中发现夜光表亮光,进行科技教育。
④总结:今天我们小朋友知道了太阳、火柴、蜡烛、电灯、台灯、电筒它们都会发光。光能帮助我们看清周围的东西,给我们做事带来方便。
三、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1)让幼儿跟亮光做游戏。
(2)每人取一面小镜子,对着太阳光,看看发现了什么?
(3)一边做游戏,一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边玩边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自由活动过程中结束全部活动。
第9篇教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用多种方式玩球的兴趣
2、学习左右手交替拍球
3、学习滚、抛接球及夹球跳、踢球及躲闪跑的动作能力
4、培养同伴间相互合作的态度
[活动准备]大小球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用多种方式玩球的兴趣
1、用语言谈话的方式引出出课题
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球)
2、让幼儿自由玩球,探索球的不同玩法,球有许多不同的玩法,看看谁的玩法和别人的不一样
(二)玩法
1、左右手交替拍球。教师示范讲解左右手拍球的方法,幼儿每人一球分散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对掌握拍球方法有困难的幼儿,集中到一起进行示范和讲解再分散练习,可让拍的好的幼儿帮助不会拍的幼儿
2、滚球、抛接球。幼儿掌握左右手交替拍球技能后,自由组合练习抛接球,滚球。丢不会左右手交替排球的幼儿,教师继续指导其进行练习
3、滚球游戏。部分幼儿围成圈,部分幼儿在圈内,共用一个皮球。游戏开始,再圈上的幼儿向圈内幼儿滚球。圈内幼儿躲闪,不让球碰到自己,若被球碰到,停止游戏。若球未碰到圈内幼儿,站圈的幼儿谁接到球,谁接着把球向圈内幼儿滚去,每组轮流到圈内一次
活动评析:此活动设计主要是以激发幼儿用多种方式来玩球的兴趣为突口,全面锻炼幼儿的跑跳以及跳跃、躲闪的动作能力,增强幼儿的体质达到全面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培养同伴间相互合作的态度,活动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使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活动中快乐的玩球。有2位幼儿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通过孩子们的邀请,这2位幼儿同样愿意加入游戏活动之中分享球带来的快乐。整节活动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活动,给与孩子在活动中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效果会更好。
第10篇教案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认识红黄绿
活动目标:
1. 认识红黄绿,感受色彩美。
2.能在活动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重点:认识红黄绿,感受色彩美
活动难点:能找到对应颜色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
教师出示三张大圆,提问是什么颜色?重点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
二.寻找相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1.游戏“小圆宝宝找妈妈”。
先请幼儿说说身上小圆的颜色,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大圆颜色按照教师口令如:“红颜色小圆宝宝学小兔跳到妈妈身边”,“蓝颜色宝宝学小鸟飞到妈妈身边”等,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2.游戏“大灰狼来了”
(1)、(先在地上铺上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报纸,报纸上分别画有三种颜色的大圆圈),小圆宝宝听音乐在场地四周散步,音乐一停大灰狼就来了,小圆宝宝得马上找到一个家躲起来,否则就要被大灰狼捉住了。(幼儿游戏两边)
(2)、提出新的游戏要求,引导小圆宝宝找相应颜色的大圆妈妈。
小圆宝宝等音乐一停得找到和自己颜色一样的家躲起来,否则还是要被大灰狼捉住。(幼儿游戏两边)
三.大灰狼被赶走了,幼儿听音乐跳舞庆祝结束。
第11篇教案
设计思路:
两岁半幼儿对吃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生活中打开那些装食品的瓶子、罐子、盒子,是他们极大的乐趣,但成人常常不经意地包办代替了这些孩子喜爱的“工作”。其实,我们常常能在幼儿吃的过程中找到各种教育契机。比如可通过剥糖、掰开心果、剥鹌鹑蛋、剥橘子等,锻炼幼儿的手部肌肉,同时感受果皮的不同特点:硬的、软的、脆的,等等。
设计这一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幼儿熟悉生活中各种瓶子、盒子、罐子的不同开启方法,帮助幼儿获得感性经验,锻炼手部肌肉;另一方面,可通过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的操作过程,发展幼儿的记忆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目标:
1.愿意尝试打开各种瓶子、罐子、盒子,尝一尝里面的食物。
2.感受不同容器的不同开启方式。
准备:
1.鹌鹑蛋、橘子、巧克力、瑞士糖、开心果等食物。
2.拉链袋、密封袋(如图)、玩具锁(如图)、盒子、塑料瓶等各种装食物的容器。
3.每人一只托盘,毛巾若干。
过程:
1.展示托盘里的食品。这里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你们认识吗?幼儿很兴奋地说出这些食物的名称。有的孩子不知道鹌鹑蛋的名称,误认为是鸡蛋。教师便适时地帮助孩子回忆:“这是我们吃过的,它比鸡蛋小,叫‘鹌鹑蛋’。”
2.教师告诉幼儿好吃的东西都藏在不同的盒子、瓶子里,引导幼儿预测有没有办法吃到这些东西。多数孩子表示有办法吃到食物。有幼儿说:“开开来!”教师则引导幼儿说出:“打开来,尝一尝。”
3.幼儿尝试打开各种瓶子、盒子。孩子们开始探索。许多幼儿先摇晃瓶子或者盒子,当听到“哐啷哐啷”的声音时,幼儿流露出满意的表情,他们开始了“工作”。有的幼儿很快打开盒子,取出鹌鹑蛋,认真地剥起来;有的幼儿拿到了比较难开的铁罐子,教师暗示并鼓励他耐心探索;有的幼儿由于动手能力较差,显得有点着急,且不愿尝试,教师便帮助他选择比较容易成功的纸盒,让他同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幼儿拿到的是有拉链的小包,里面有包装的巧克力,但因缺乏这方面的操作经验而无法顺利打开。这时,教师就引导同伴互动,让幼儿体验成功并获得相关经验。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关注以下内容:
注意孩子的习惯养成,如吃东西以前要擦手,剥下来的果壳和包装纸等要放在指定的地方等。
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共同回忆自己的操作过程,即自己是如何打开盒子、瓶子的,并以绘画形式帮助幼儿作记录。
鼓励幼儿尝试打开各种不同的容器和包装袋,引导幼儿回忆并表述操作过程,并以图画的形式帮助幼儿作记录。
4.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一个双层的月饼盒,激起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回忆刚才使用过的各种手段,并逐一尝试将它打开。许多孩子围在一起,大家你碰碰,我摸摸,试图打开这个盒子。一个孩子无意间打开了盖子,盒子看上去是空的,但摇一摇,却又能听见声音。孩子们觉得很奇怪,大家开始寻找有没有拉链,有没有搭扣……这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反应适时给以提示,帮助幼儿发现盒子的秘密。最终,孩子们打开了盒子,他们十分兴奋,但马上又发现了新问题:盒子里的食物都有塑料包装袋,怎么打开呢?经过探索,孩子们发现可以从“小缺口”处撕开。教师与幼儿共同分享食物,并提醒幼儿吃东西前要擦手,有好吃的东西要大家分享,废弃物要放在指定地方。
5.一起整理场地。
点评
“吃”是两岁半幼儿最熟悉的活动之一,生活中孩子们拥有这方面的丰富经验。于是,教师在关注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回忆生活经验,充分感知各种瓶罐的特性以及不同的开启方式。我们发现,各种食品本身已被教师巧妙地融入了探索目标,目的是让幼儿接受更多的刺激,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整个活动非常生活化,符合托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师运用“做中学”的理念,提供丰富的环境,让幼儿提出想法,并帮助幼儿记录实验过程,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此外,教师还在过程中自然地渗透健康教育和社会性教育,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12篇教案
活动(一)我的小手真能干
活动目标:
1、在听儿歌及跟做动作的过程中,理解“搓、捏、挠、敲”的意思。
2、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进行大胆地表述。
3、对小手游戏感兴趣。
活动准备:
小手能干的照片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
2、小手的本领
刚才我们用什么做游戏了?
你觉得小手能干吗?
你的小手有什么本领?(吃饭、玩游戏、穿衣服、穿鞋子、用剪刀)
总结:你们的小手真能干,会用勺子,会穿裤子,会穿衣服,会穿鞋子,会画画,会用剪刀,还会做游戏。等我们小朋友再长大一些,小手会做更多的事情的。
3、小手游戏
下面,我们再用小手玩个游戏。请你按我的要求去做,如果我说“小手小手拍拍”,小朋友们就要拍拍手,看看谁的小手最能干。
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敲一敲。
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搓一搓。
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捏一捏。
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挠一挠。
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藏一藏。
3. 引出游戏“找小手”:可爱的小手全都不见了!现在我的大手要来找你们的小手,大手一摸到小手,小手就赶快放到腿上,好吗?
4. 教师悄悄地走到幼儿的身后,用手摸或握每一个幼儿的手,提醒他们尽快把手放在腿上,并请他们说说自己的小手藏在哪里了。
5. 游戏反复进行。
第13篇教案
活动由来:本次活动是根据托班教研课题《玩具材料的投放与指导》及当前主题活动《明明到公园去》而开展。这次活动结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肌肉群发展不够完善、动作不协调,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采用游戏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通过游戏活动,初步培养幼儿园协调能力及动手能力,发展幼儿小肌肉群的最佳灵活性。
一.活动名称:《我们到动物园去》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爱心及观察动物的兴趣。
2.初步学会喂小动物吃饭及拼装小动物。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
三.活动准备:
1.布置情境:小桥、山洞及动物园等。
2.各种玩具动物及拼图若干件。
指导重点:组装小动物。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扣钮扣,按扣等。
四.活动过程
1.在布置好的情况中引导幼儿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我们上车了,嘀嘀。
2.在路上放音乐:引导幼儿走过小桥,钻过山洞。
①走小桥
师:请注意了,汽车上桥了,桥面很窄,有危险,请把车速放慢一点。
②钻山洞
师:请注意,汽车钻山洞了,请小朋友低下头。
③动物园门口
师:汽车到站了,"咝--"
阿姨:"小朋友们好,欢迎你们到动物园来。
师:阿姨,你们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帮忙吗?
阿姨:有,有,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做了一批玩具,准备送给大家,可是玩具还没有做完呢。
师:我们帮你做吧!
3.在动物园里
①引导幼儿喂动物,提醒幼儿不掉饭粒。
②帮阿姨做动物,初步学习扣钮扣的技巧。
阿姨:喂小动物时要把饭送到小动物的嘴里。
师:请小朋友看好扣眼在这里,请把扣子从扣眼里扣进去。
师:扣扭扣时上下要对好,再使劲按,就扣好了。
五.活动评价
师:小朋友真棒!小朋友真能干!小朋友长大了!
第14篇教案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圆圆的白菜活动背景:
在开展主题活动“ 篮子里的菜”时,教师让家长带孩子去超市或菜场认识蔬菜,并让孩子挑选两三种自己喜欢的蔬菜带到幼儿园来。在引导孩子们“玩菜”的过程中,教师渗透了认识大小、外形、色彩等教育内容。
孩子的已有经验:主题活动已进行一段时间,孩子们能说出常见蔬菜的名称:有用肢体动作表现滚动的皮球的经验:玩过“手拉手走成一个大圆圈”的游戏。
目标:
尝试比较圆形蔬菜的大小,并在教师引导下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准备:各种圆形蔬菜。
过程:
一、说蔬菜
1.从大篮子里挑选自己喜欢的蔬菜,说出它的名称。
2.滚滚、玩玩手中的菜。说说:为什么它们都会滚。(都是圆圆的。)
二、比蔬菜
1.找同伴或教师比一比谁手中的菜大。
2.谁的菜最大,把它放在最前面,谁的菜最小,把它放在最后面。
3.老师的菜该放在哪里呢?(引导孩子观察教师手中的菜比最大的小一点,比最小的大一点。)
4.给这些圆圆的菜排排队,你们的菜应该放在哪里呢?
三、扮蔬菜
1.我们试着让自己的身体变
成一棵圆圆的菜。
2.我们一起变成一棵大大的圆菜。(引导孩子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说明与思考:
这个活动是分组进行的,也由三个环节构成,其中比较自然地整合了许多教育因素。在“说蔬菜”环节中,教师鼓励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的菜是什么菜,什么味道,什么颜色等,然后带领孩子们让菜在地上滚、转等。这个过程除了可以让孩子表达生活经验以外,还可以感受球状物体的一些特性。
在“比蔬菜”环节中,教师主动与个别孩子比一比菜的大小,以引起孩子们比大小的兴趣,然后引导同伴互相比较。教师引导大月份的孩子将手中的菜按大小排列,小月份的孩子只要能两两比较就可以了。
“扮蔬菜”这个环节主要是帮助孩子迁移已有经验.用肢体动作表现圆圆的菜,并从个体表现向群体表现过渡。
第15篇教案
活动目标:
1、熟悉五官的位置,了解五官的名称,能用“XX,XX在这里”讲述。
2、倾听指令,正确指出五官的位置。
活动准备:
1空白的脸谱和五官的磁性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空白的脸谱图片,引导幼儿认识五官及位置。
教师:这是什么?脸上缺少什么?
教师分别出示五官图片贴在黑板上,带领幼儿说出五官名称。
教师:我们的脸上有几张嘴巴?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个鼻子?他们在我们脸上的什么地方?请个别幼儿上来将五官的磁性图片,贴在空白的脸谱图片上。
2、游戏活动:嘴巴嘴巴在这里
教师介绍游戏玩法。教师:全体幼儿拍手,教师做发令者:XX,XX在哪里?全体幼儿边指边说:XX,XX在这里。(最后一拍时, 用手指相应的部位)
教师带领全体幼儿开展游戏,鼓励幼儿边说边指相应的五官。也可以与个别幼儿玩游戏。
延伸活动:
教师指导幼儿在指五官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幼儿指扣子、裤子、小脚、肩膀、口袋、膝盖等。
第16篇教案
活动名称:蛋宝宝站起来了(小班)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大胆尝试和探索,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
2.愿意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
活动准备: 1.鸡蛋(与幼儿人数相等)
2.鸡蛋(教师操作用,事先装饰成蛋宝宝)
3.若干材料筐、小沙盘、小瓶、瓶盖、小碗、小塑料盒、积木、彩泥、沙包、米、报纸、卡纸条、手帕、小毛巾等辅助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蛋宝宝,引发幼儿说说蛋宝宝长得怎么样?
二、幼儿自由探索
1.幼儿自由探索
2.幼儿讲述让蛋宝宝站起来的办法
三、借助辅助材料继续探索
1.幼儿大胆尝试,借助各种辅助材料使蛋宝宝站起来。
2.幼儿自由交谈、介绍自己的方法。
3.分享成功的喜悦,把自己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活动延伸
第17篇教案
活动目标
运用触摸觉来寻找判断物品。
材料预设
木制触摸觉玩具一套。
操作方法
蒙上眼睛,用于指触摸每个镶有各种不同材料预设的小圆盒,根据判断寻找并放入相应位置。
初始评价
根据幼儿判断正确的多少作出初始评价。
拓展建议
1.触摸觉玩具可逐渐增加,提高活动难度。
2.此游戏可在集体教学活动“认识我的身体”时选作延伸活动。
第18篇教案
设计意图:
由于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关于《科技大学机器人比赛》的录象,所以孩子们对机器人的话题特别感兴趣,他们大胆的想象与讨论使我感到自己关于这个方面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所以我查阅、搜集了大量资料,组织这次活动,旨在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关于机器人的信息,为孩子的自由想象提供一个平台,使孩子的自由探索得到成分展示的机会。
活动目标:
1、喜欢机器人,乐于探索机器人的奥秘,大胆幻想。
2、初浅的了解一些关于机器人的知识,积极参与游戏,有设计研制机器人的美好愿望。
3、能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创造,能与同伴共同交流,体验分享的快乐。
准备:
关于机器人的各种图片、报纸、书刊资料,简介机器人的录像片,动画片《环保机机器人》,四开纸板(每人两张),可以套进幼儿手臂的圆柱形纸桶(每人两个),皮球两个。
活动过程与指导重点:
1、谜语:叫人不是人,干活样样行,不吃也不喝,能唱又能说。
2、欣赏录像片:机器人探秘。其中介绍了以下关于机器人的知识:
本领----走路、爬避、潜水、投篮、绘画、倒水、吹奏乐器等;
用途----为盲人导盲、为高层大楼粉刷外墙、为卧床的病人喂饭、照顾小宝宝、装配汽车等。
小结:机器人种类繁多、用途也很广,它被应用到各各领域,军事、工业、医疗、生活、娱乐,机器人几乎无处不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关注点:幼儿能否发现机器人代替人类作业的益处,比如,护士机器人可以为传染病患者护理,防止医护人员感染;高层作业机器人速度快又防止坠楼事故的发生。
3、动画片:环保机器人。(片中讲述了叫小明的男孩为了保护公园里的环境卫生,发明了环保机器人。请它来收集人们乱丢的垃圾,保护环境,尽职尽责。)
提问:小明为什么发明环保机器人?环保机器人的职责是什么?小朋友是否也想发明了不起的机器人呢?
关注点:是否有发明创造的欲望,发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小小发明家----幼儿在大纸板上以绘画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发明与创作,并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发明成果,你的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或者解决什么样的困难?
关注点:能否大胆幻想,积极创作,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5、游戏----机器人对抗赛。
准备:绘画机器人的纸板将双腿裹住,将圆柱形纸桶套进手臂,固定其膝关节及肘关节,使幼儿行动不便,好似机器人一般。
玩法:接力投篮,每组第一名幼儿出发,从起点拍球至终点投篮再返回起点,将球传递给下一幼儿,哪组最先完成并投中最多为胜。
关注点:帮助幼儿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由于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有限,科学家们发明的机器人还并不十分完美,有时运动起来还有些笨拙,就像小朋友们装扮的机器人一样,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机器人的领域中,还有更多的课题等待小朋友们去完成,并希望将来的机器人比赛能更精彩。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不难看出只要教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教育的主题,并加以合理的设计组织,活动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次活动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在欣赏录象片时,幼儿看到了许多机器人的精彩介绍,他们认识了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知道了现代科学家发明了机器人的神奇功能,并且看到了这些功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工业、医疗、军事、生活、娱乐,机器人几乎无处不在,还了解到应用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的许多好处,真是让孩子们大开了眼界,他们看得投入极了。此外,在幼儿看到了新近的科学技术产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还在游戏中体验到了现代机器人的不完美之处,还有待与继续发展、进步和更新,这充分调动了幼儿涉足科学想象与科学创造的积极性,也使他们懂得科学发明永无止境,所以在幼儿自由设计发明机器人的环节中,他们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现存机器人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和改进,幼儿把他们理想中的完美的机器人尽情展现在了画笔下.
第19篇教案
设计背景:
这是一个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活动。在活动区角内,幼儿们收集了娃哈哈瓶、电池、汽车等废旧材料。活动中,发现有许多幼儿很喜欢玩电池,很认真地滚电池。电池又是他们最熟悉、最了解的事物。让旧电池变废为宝,真正挖掘电池的教育价值,一物多玩,是我们教师所要想的,因此,制作了这个活动。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电池具有趣味性、奇妙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特点。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的,孩子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学习探索的兴趣,这样,真正发挥电池的教育功能,使幼儿玩中发展。
活动目的:
1、探索电池在斜坡道上滚的现象观察其变化,比较快慢,学习用数字记录快慢。
2、发展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虚心请教别人,增强合作意识。
3、幼儿大胆尝试,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不同型号的电池、相同型号的电池、不同材料的斜坡道、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1、介绍玩法与提示:取出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斜坡道上滚,自由探索,发现其特点。
2、幼儿自主探索,操作层次:
第一层次:随意取电池在坡道上滚。
第二层次:尝试把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相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三层次:尝试把相同型号的电池放在不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四层次:同伴间合作竞赛,一起玩电池,并学习记录。
3、 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第20篇教案
设计意图:
由于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关于《科技大学机器人比赛》的录象,所以孩子们对机器人的话题特别感兴趣,他们大胆的想象与讨论使我感到自己关于这个方面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所以我查阅、搜集了大量资料,组织这次活动,旨在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关于机器人的信息,为孩子的自由想象提供一个平台,使孩子的自由探索得到成分展示的机会。
活动目标:
1、喜欢机器人,乐于探索机器人的奥秘,大胆幻想。
2、初浅的了解一些关于机器人的知识,积极参与游戏,有设计研制机器人的美好愿望。
3、能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创造,能与同伴共同交流,体验分享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关于机器人的各种图片、报纸、书刊资料,简介机器人的录像片,动画片《环保机机器人》,四开纸板(每人两张),可以套进幼儿手臂的圆柱形纸桶(每人两个),皮球两个。
活动过程:
1、谜语:叫人不是人,干活样样行,不吃也不喝,能唱又能说。
2、欣赏录像片:机器人探秘。其中介绍了以下关于机器人的知识:
本领----走路、爬避、潜水、投篮、绘画、倒水、吹奏乐器等;
用途----为盲人导盲、为高层大楼粉刷外墙、为卧床的病人喂饭、照顾小宝宝、装配汽车等。
小结:机器人种类繁多、用途也很广,它被应用到各各领域,军事、工业、医疗、生活、娱乐,机器人几乎无处不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关注点:幼儿能否发现机器人代替人类作业的益处,比如,护士机器人可以为传染病患者护理,防止医护人员感染;高层作业机器人速度快又防止坠楼事故的发生。
3、动画片:环保机器人。
(片中讲述了叫小明的男孩为了保护公园里的环境卫生,发明了环保机器人。请它来收集人们乱丢的垃圾,保护环境,尽职尽责。)
提问:小明为什么发明环保机器人?环保机器人的职责是什么?小朋友是否也想发明了不起的机器人呢?
关注点:是否有发明创造的欲望,发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小小发明家----幼儿在大纸板上以绘画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发明与创作,并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发明成果,你的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或者解决什么样的困难?
关注点:能否大胆幻想,积极创作,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5、游戏----机器人对抗赛。
准备:绘画机器人的纸板将双腿裹住,将圆柱形纸桶套进手臂,固定其膝关节及肘关节,使幼儿行动不便,好似机器人一般。
玩法:接力投篮,每组第一名幼儿出发,从起点拍球至终点投篮再返回起点,将球传递给下一幼儿,哪组最先完成并投中最多为胜。
关注点:帮助幼儿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由于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有限,科学家们发明的机器人还并不十分完美,有时运动起来还有些笨拙,就像小朋友们装扮的机器人一样,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机器人的领域中,还有更多的课题等待小朋友们去完成,并希望将来的机器人比赛能更精彩。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不难看出只要教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教育的主题,并加以合理的设计组织,活动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次活动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在欣赏录象片时,幼儿看到了许多机器人的精彩介绍,他们认识了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知道了现代科学家发明了机器人的神奇功能,并且看到了这些功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工业、医疗、军事、生活、娱乐,机器人几乎无处不在,还了解到应用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的许多好处,真是让孩子们大开了眼界,他们看得投入极了。此外,在幼儿看到了新近的科学技术产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还在游戏中体验到了现代机器人的不完美之处,还有待与继续发展、进步和更新,这充分调动了幼儿涉足科学想象与科学创造的积极性,也使他们懂得科学发明永无止境,所以在幼儿自由设计发明机器人的环节中,他们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现存机器人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和改进,幼儿把他们理想中的完美的机器人尽情展现在了画笔下。
第21篇教案
活动名称:探访蔬菜朋友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蔬菜的外形和特征
2、比较不同蔬菜的差别
活动准备:丰富的蔬菜
活动过程:
一、教师交代参观任务,要求幼儿带有问题去进行观察请幼儿仔细观察自己所看到的蔬菜,并进行相关的咨询(比如:它的名字是什么,怎么食用等)
二、交流参观成果
1、请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并能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与大家分享
2、向大家介绍自己刚认识的蔬菜
三、教师小结
1、总结幼儿的观察结果,讲解蔬菜的特征
2、引导幼儿对不同的蔬菜进行比较(外形特征、食用部位的不同等)
3、对蔬菜进行简单的分类(可根据食用部位、颜色等)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第22篇教案
设计背景
告诉孩子们,我们在地球上生活,宇宙中除了地球还有其它邻居(星球)。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颜色的小飞船,去星际旅行。从而开展《宇宙的奥秘》这个活动主题。让孩子知道除了太阳、月亮还有其他星星。最后延伸出要做环保,爱护地球。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不同颜色的分辨去区分不同的星球;以及相对太阳从近到远排列的位置。
2.能大胆、主见的表达出自己喜欢哪个星球,想去哪个星球玩。
3.孩子们动手用粉笔将飞船和想去旅行的星球连线。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幼儿认识“地球”在宇宙是一颗星球的概念。
2.幼儿能记住行星的名字,哪个星离太阳最近。
活动准备
1.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月球的图片,以颜色区分为主。
2.一只纸制的飞船模型玩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1、让小朋友知道自己生活在“地球”上的一概念,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星球,有比地球大的,也有比地球小的。看图上不同颜色来辨别星球并叫出名字。
2、带出一架小飞船,让小朋友“乘飞船”想好准备要去旅行的星球。
二、基本环节
通过探索活动,引导让幼儿学会运用辨别颜色的方法来分析物体特点。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表达出看到的每个星球的颜色、相对地球大小、基本特点。
2、一起谈论各“星球”相对太阳排列顺序;哪颗星离太阳最近,地球位于哪里?
三、结束环节
乘“小飞船”去星球旅行(给幼儿粉笔将飞船与想去的星球连线)
1、 老师引导幼儿回顾一开始说的:“让小朋友‘乘飞船’想好准备要去旅行的星球”这个问题,让幼儿自由发挥并动手参与课堂活动。
2、 提问幼儿回答想和谁一起去。
教师小结:宇宙是很浩瀚的,充满奥秘。一下子让小朋友了解是很抽象的,像太阳、地球、月球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看得见的东西,但又无法“拿出来”给小朋友看,希望通过课堂游戏互动将此类物体由抽象转化成一个概念,令小朋友有一个好的初步认识。
四、活动延伸
告诉小朋友,宇宙很大,有好多星星,就像我们今天上课所说的内容,但是像地球那样能有美丽的花,漂亮的蝴蝶,高高的树木,涓涓的溪水却只有“地球”。从现在开始就要爱护一花一树,珍惜每一滴水,拒绝使用“白色垃圾”等等来环保地球。
教学反思
1、反思备课:大班幼儿的年龄段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表达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个性特征、思想有了较明显的表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内容和教学理论对大班的幼儿起到一个启蒙引导,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启蒙”既简单明了又向良性发展。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抽象的事物转成概念,让班上的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能以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得到幼儿的接纳,也让幼儿有了情感发挥的自由空间。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毕竟教学活动的内容都是一些“看得见,却拿不上来”的物体。二维空间的教材,可能给幼儿思维发展带来一定限制。还需要在教育内容及其发展线索上改进。
(3)师幼互动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定会存在个别的幼儿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清楚的理解,比如教师表示赞同时伸出手与幼儿击掌,幼儿反应不过来。这时教师要在活动参与内容上多进行解释和示范。用鼓励方式多与该幼儿互动。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整个主题活动语言连贯,主要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在玩乐中学习知识;在互动中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蒙发对宇宙的兴趣,更加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
4、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在教材上把图片换成玩具实体,并悬空按天体位置来摆放。多维空间的实物教学会让幼儿更感兴趣、更加容易接受。
第23篇教案
一、设计思路:
“老师,我把溜溜球甩出去为什么它会回到我的手上?”“汽车突然刹车,我的身体为什么总是向前倾?”。。。。。。生活中惯性无处不在,人们运用惯性的原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娱乐玩具:过山车、蹦床、秋千。。。。。。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汽车”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三、活动准备: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感受惯性:
①、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
②、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③、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2、发现惯性:
第24篇教案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运用味觉来对食物进行辨别的能力。
2、丰富幼儿有关食物味道的感知及形容词,丰富词:酸的、甜的、香的。
活动准备:
布娃娃一个,录音机、音乐磁带,有关甜味、酸味、香味的食物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味道的食物,通过给学习小朋友过生日,来引出课题:尝尝味道。
今天是我们班xx小朋友的生日,我们一起给他庆祝生日好不好?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小朋友吃的时候,看看你吃的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味道的?小朋友边吃边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2、讨论食物的味道:
(1)请小朋友说说,你刚才吃的是什么?它是什么味道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糖果味一样是甜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杨梅味一样是酸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花生味一样是香的?
(2)丰富形容词:酸的、甜的、香的。
(3)小朋友你喜欢吃什么味道的东西呢?
(4)不能吃太多甜甜的东西,这样,牙齿会吃坏的。
3、按酸、甜、香的味道来分类:(出示酸、甜、香的食物请小朋友分类)
(1)xx请我们吃东西,我们也送好吃的东西给xx吃好吗?xx要我们把礼物放在三个篮子里。把味道是甜甜的放在一个装糖果的标记的篮子里;把味道是酸酸的放在一个装杨梅标记的篮子里;把味道是香香的放在一个装花生标记的篮子里。
(2)xx说你们分得真好!这是甜甜的味儿;这是酸酸的味儿;这是香香的味儿。谢谢小朋友送来这么多好吃的礼物。
4、活动结束:今天xx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味道的食物,有甜的、酸的和香的,谢谢xx嘛,那让我们唱歌跳舞来祝xx的生日吧!
第25篇教案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感知大小的活动,学习按大小匹配瓶盖。
2、学习拣豆子、拧瓶盖,发展小肌肉动作。
3、喜欢听各种声音,积累对声音的体验。
活动准备:教、学具准备
(1)动物果奶瓶、娃娃果奶瓶(大、小两种)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各种饮料瓶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3)豆类、塑料小鱼、木珠、硬币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尝试匹配瓶盖。
(1)引导幼儿向客人老师问好。(客人老师好)
师:今天瓶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了,咦,瓶宝宝的帽子到哪儿去了?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找到以后给它戴上去。
(2)幼儿尝试盖瓶盖,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你这个帽子合适吗?你觉得怎样?再换一个试试)
请两位幼儿上来。
师:他们俩的瓶宝宝有什么不一样啊?(大小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
大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大帽子)小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小帽子)
师:瓶宝宝都找到帽子了,瓶宝宝说谢谢你们,让我们来抱抱瓶宝宝,亲亲它,让它们躺在你的腿上睡会儿觉。
2、装物品,摇一摇,感知声音。
(1)师:听,我的瓶宝宝开始唱歌了,你们的会唱吗?(教师摇装有豆子的瓶子)
我的瓶宝宝为什么会唱歌呢?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拧拧,拧开来。
师:哦,你们看,是什么呀?(豆子)原来瓶宝宝吃了豆子呀。
教师喂豆子:“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请你们也来喂瓶宝宝吃豆子,让瓶宝宝唱歌吧。
师:让我们一边喂一边说:“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师:你们的瓶宝宝吃饱了吗?让我们把帽子戴上,拧拧,拧拧紧。
3、教师唱《大雨小雨》,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大小。
(1)师:我的瓶宝宝吃饱了,它要唱歌了,大声地唱;瓶宝宝累了,它要小声地唱。(再反复一次)请幼儿一起摇。
(2)教师唱《大雨小雨》
师:瓶宝宝还会听着音乐唱呢。教师边唱边摇:下大雨啦,下大雨啦,哗啦哗啦;下小雨啦,下小雨啦,淅沥淅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让瓶宝宝们跟着音乐唱歌,教师唱大雨时(幼儿用力摇);
教师唱小雨时(幼儿轻轻摇)。
小结:瓶宝宝谢谢你们,让它们唱出了好听的歌。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用力地摇,瓶宝宝唱出来的声音就大;轻轻地摇唱出来的声音就小。
师:请把瓶宝宝送回家,让它休息休息。
4、引导幼儿感知放不同的材料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师:有许多瓶宝宝听到我们这里很开心,它们也赶来了,它们肚子也饿了,我们去喂它们吃东西吧!
教师指导幼儿先帮瓶宝宝找到帽子,然后尝试放不一样的物品(豆子、塑料小鱼、木
珠、硬币),摇摇听听。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与个别幼儿交谈。
师:刚才你们都试过了,放不同的东西在瓶子里,声音一样吗?(不一样)
5、结束活动。
师:贝贝班小朋友今天真棒,让我们带着瓶宝宝去告诉宝宝班的小朋友,让他们也听一听,好吗?教师提醒幼儿和客人老师说再见。
活动反思:
1、这个活动的内容非常生活化、游戏化,很容易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活动中,能针对托班幼儿喜欢动手摸索的学习特点,考虑到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的关键,在活动中融合了按大小匹配、动手拧瓶盖、对声音的一个积累,涉及的方面较广,幼儿不仅动脑、动手、听觉上还得到了刺激,收益很多。
2、这次的托班的观摩活动,让我看到:托班游戏化活动组织给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希望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孩子受益、教师更加受益。
第26篇教案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抱皮球
活动目标 尝试向下掷球并在球的回弹时将球抱住。
活动准备 大皮球人手一个、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皮球,请宝宝自由的玩玩,引起宝宝的游戏兴趣。
1、教师:宝宝们有没有玩过大皮球,谁来说说大皮球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大皮球想和我们玩游戏,它想和我们抱一抱。
二、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抱皮球的方法。
1、教师:大皮球、圆又圆,我来抱它玩游戏,向下抛、弹回来,接住皮球笑嘻嘻。
2、教师示范:向下掷球,当球回弹时立即将球抱住。
多次示范后引导宝宝徒手练习基本动作。
三、边念儿歌边引导宝宝做抱球的练习。
1、请宝宝散开,不要挤到同伴。
2、如宝宝的皮球回弹的太远抱不到,提醒宝宝向下掷的时候不要太远。
休息时请宝宝观看老师表演球的多种玩法,如自抛自接、踢球、拍球等。
四、请宝宝将皮球送回家。
第27篇教案
公开课资料 大班科学活动:聪明的小侦探
徐艳
一、设计意图
聪明的黑猫警长活动方案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化学原理设计的。活动的材料是碘酒和淀粉,它们都是幼儿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而且无毒无害,实验现象明显。
二、活动目标
1.对科学现象感兴趣,乐意探索奇妙的化学现象并富有正义感。
2.仔细观察、大胆操作,有初步的操作实验材料的能力。
3.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蓝的化学现象。
四、活动准备
一封“神秘信”、淀粉、盘子、碘酒、黄瓜、冬瓜、地瓜、白菜、红薯、土豆、藕片、喷壶、棉签。
五、活动过程
一、出示“神秘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老师出示“神秘信”
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手上有一封信,这是谁给我们寄来的一封信啊?(信封背面画着黑猫警长头像)哦!原来是黑猫警长给我们寄来的信,黑猫警长给我们写信有什么事啊?我们一起来看看,咦,信里面怎么什么都没有写啊?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和信在一起的还有一瓶药水啊?(黑猫警长来电话:小朋友们,我担心给你们的这封信让坏老鼠一只耳偷看到,于是用一种神奇的东西写在上面,你们必须用里面这瓶神秘的药水喷在上面才能看见里面的内容。)
2.用碘酒喷在信纸上,观察显示出信的内容,体验奇妙变化的过程。
(重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化学反应,尤其是碘酒喷在淀粉上瞬间变成的蓝色)
小结:白色淀粉写的字我们看不见,可当碘酒喷在上面,碘酒和淀粉发生了化学反应,变成了蓝色,我们就看见了,原来我们用碘酒可以找到淀粉的踪迹。
二、实验操作
师:黑猫警长写信给我们,请我们帮一个忙,坏老鼠一只耳带领一群坏蛋在森林里搞破坏,可是我们侦探学校人手不够,你们愿意加入侦探学校当一名小侦探吗?
(1)做一做:自己做淀粉。
我们先练爪子和眼睛,请小侦探们将盘子里的白色淀粉放在清水中,一直等盆中淀粉水沉淀一会后,看到清水变成白色,还有白色的东西沉在盆的底部。
(2)试一试:碘酒滴入淀粉水中会变颜色吗?
教师:(出示碘酒)这里有一瓶消毒用的药水叫碘酒,我们打针时用它来消毒,现在把碘酒滴入揉过淀粉的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碘酒滴人淀粉水中,淀粉水变成蓝色了。
(3)操作并记录
每四名幼儿一组进行分工,将碘酒滴在各种实物(黄瓜、冬瓜、地瓜、白菜、红薯、土豆、藕片)上,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4)说一说:我的发现。
①马铃薯片、藕片、土豆遇到碘酒,变成蓝色,所以它们里面含有淀粉。
②黄瓜、冬瓜、地瓜、白菜滴上碘酒后没有变色,所以它们里面没有淀粉。
三、游戏:捉小偷。
(电话铃声)接听电话:“不好了,森林中的装淀粉的粮仓被偷,黑猫警长说他抓到了两只老鼠,有一只老鼠是偷了粮仓里的淀粉的,还有一只没有偷,可是两只老鼠都说没有偷,我们怎么帮黑猫警长找出真正的小偷呢?” (讨论并启发幼儿用碘酒检查小偷的爪子并进行观察和实验。)
四、结束。
我们小侦探用我们的智慧帮助黑猫警长找到了小偷,现在我们把这只偷粮食的坏老鼠去交给黑猫警长吧!
第28篇教案
设计思路:
昆虫世界充满了奥秘,各种昆虫长相各异、奇特,昆虫的卵生性使它的生长过程充满神秘。美美和丑丑就是毛毛虫变蝴蝶的两个不同生长时期的形象,毛毛虫怎么变蝴蝶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探索昆虫的欲望。因此,我便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活动带领幼儿进入广阔的学习天地,去结识蝴蝶朋友,了解它的有趣之处,让幼儿用一颗真挚的童心,去关注、体验蝴蝶的生活、探索蝴蝶成长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认识蝴蝶并初步了解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
2、借助故事比较美美和丑丑不同外形特征,激发幼儿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活动重难点:了解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幼儿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PPT、毛毛虫变蝴蝶的转变图示。
经验准备:学会儿歌《我想变成一直蝴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认识蝴蝶的外形特征
1、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彩色衣;飞在花丛中,快乐又逍遥。
2、那你们见过哪些蝴蝶呀?
3、我们小朋友见过那么多蝴蝶,我们在仔细的看一看蝴蝶到底长的怎么样?
4、这只蝴蝶长的漂亮吗?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美美”
5、美美长的那么漂亮,它除了有美丽的翅膀,还有什么
6、小结:蝴蝶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有两对翅膀,六只脚。只要有这些特征的我们都说它是昆虫。
二、认识美美和丑丑,观察比较不同的外形特征。
有一天,蝴蝶美美飞呀飞呀来到了花园里。遇到了毛毛虫。
1、蝴蝶美美在公园里遇到了谁呀?(毛毛虫)
2、毛毛虫和蝴蝶长的一样吗?长的哪里不一样?
3、所以毛毛虫也有一个名字叫丑丑。
3、运用故事,引出蜜蜂的话
4、幼儿讨论:美美是不是丑丑变的呢?让幼儿猜测!
三、观看录像,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
1、胡老师今天准备了一段录像,请你们仔细的看一看,蝴蝶是不是毛毛虫变的?
2、请幼儿说说丑丑是不是美美小时候的样子。
3、丑丑是怎样变成美美的?
4、梳理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图,卵——毛毛虫——蛹——蝴蝶
5、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小朋友,咱们一起来玩一个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吧!
幼儿扮演毛毛虫,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四、拓展教育
1、昆虫世界里还有哪些动物也和毛毛虫和蝴蝶一样,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了的不一样?
2、幼儿继续探索,各种途径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蝴蝶的基本特征,同时,让幼儿欣赏蝴蝶的美丽来与后面环节毛毛虫的丑形成对比埋下伏笔。
鼓励幼儿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观看PPT蝴蝶的生长让幼儿了解先是小小的虫卵,然后变成毛毛虫,再后来变成蛹,最后变成蝴蝶
通过我想变成蝴蝶这一环节,让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巩固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第29篇教案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蔬菜的外形和特征
2、比较不同蔬菜的差别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丰富的蔬菜
活动过程:
一、教师交代参观任务,要求幼儿带有问题去进行观察请幼儿仔细观察自己所看到的蔬菜,并进行相关的咨询(比如:它的名字是什么,怎么食用等)
二、交流参观成果
1、请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并能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与大家分享
2、向大家介绍自己刚认识的蔬菜
三、教师小结
1、总结幼儿的观察结果,讲解蔬菜的特征
2、引导幼儿对不同的蔬菜进行比较(外形特征、食用部位的不同等)
3、对蔬菜进行简单的分类(可根据食用部位、颜色等)
第30篇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电材料。初步了解电池数量与电珠发亮程度的关系。
2、知道实验验证的重要性以及培养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干电池 电珠 铁丝 钢丝 铝线 橡皮管 塑料管 纸棒 手电筒 记录纸 笔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电筒,引导幼儿探究手电筒发光的基本原理。
目的:通过手电筒的发亮现象,让幼儿初步知道导电材料有什么作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快思老.师教案网通过教师的实验示范,让幼儿知道电珠发亮实验是如何操作的。
(1)问题讨论:手电筒怎么会发光?(2)教师演示电珠发光的实验,引出导电材料这一名词。
二、实验:寻找能通电的导线目的:让幼儿通过电珠发光实验的结果比较,找出一些常见的导电材料。初步感知在常态下金属材料不是都能导电的现象。
出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究哪些是导电材料的兴趣。
幼儿进行寻找导电材料的实验实验结果分享与交流实验结果总结: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金属材料是否都可以导电?
三、电池数量与电珠发亮程度的系列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设计与验证,让幼儿更深刻地知道了电珠发亮与电池的关系,更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了实验验证对实验结论的重要性。
引导幼儿观察"相比较一节电池,两节电池能使电珠更亮"的现象。
(2)验证第一次结论: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验证第二次结论:每节电池必须正负极相连摆放,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问题讨论:为什么电池连接得那么多,电珠却不亮了?
(引导幼儿感受烧坏的电珠的温度,引出安全用电的知识。)
第31篇教案
【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像风车的转动,车轮的转动……,在我们成人看来是理应如此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了顺应孩子的心理,我选择了转陀螺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来帮助幼儿去发现探索并体验转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观察陀螺旋转时色彩的变化。
2、探索学习彩色陀螺的制作方法。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彩色陀螺。
2、火柴棒、大头针、较硬的圆形纸。
3、在科学区提供陀螺供幼儿探索、游戏。
【活动过程】
(一)欣赏彩色陀螺。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玩具,你们看这是什么?
2、出示陀螺。让幼共同观察陀螺玩具,你们看这个陀螺它们上面有什么图案?用了哪些色彩?
3、把幼儿分成五组玩陀螺,让幼儿感受陀螺旋转时色彩的变化。
陀螺快转时与不转时色彩有什么不同?(陀螺不转时有七彩色,快转时色彩会混在一起)
(二)讨论制作方法。
1、师:你们愿意制作好玩的陀螺吗?(愿意)
讨论:有趣的陀螺怎么做呢?(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先看一看陀螺是什么形状的?
2、师幼共同总结制作步骤:(1)用中心对称的方法在圆形纸上进行装饰,并均匀涂色。
(2)将装饰好的圆形剪下。(3)在纸的中心先用大头针截一个洞,再把火柴插入洞内。
(三)设计制作。
1、每组幼儿分发火柴棒、大头针、较硬的圆形纸。
启发幼儿运用七种颜色大胆设计地进行装饰,画出各种与众不同的图案。
2、老师巡回指导。要求幼儿涂色均匀、颜色鲜艳。提醒幼儿使用大头针时注意安全。
(四)陀螺旋转比赛。
1、让个别幼儿展示自己设计的陀螺,供幼儿欣赏
2、让幼儿在桌子上进行比赛看谁的陀螺转动的快,转得时间长,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静止时能看到七彩色,一转动就看不见了呢?快转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变成白色)
3、让幼儿同伴比较不同的陀螺旋转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小朋友如果陀螺是方形的会不会转动?为什么?
(五)活动结束。
1、教师简单讲评:小朋友今天你们设计的彩色陀螺非常棒,以后能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彩色陀螺,带给老师和小朋友看。
2、下课后带着你的陀螺和小班的弟妹玩好吗?
活动反思:
陀螺玩具貌似普通,颜色不算漂亮,外表没有电动玩具有吸引力。可是他凭什么能流传至今呢?一直是小朋友心爱的伙伴。到底陀螺玩具藏着什么秘密,让孩子们越玩越留恋?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不停地变换角度实践与思考,挖掘着陀螺玩具丰富的内涵。我们也一同分享着我们共同拥有的快乐与幸福。当我第一次出示陀螺,孩子们不以为然,我请他们说说第一眼看见陀螺的感觉。“很小、普通、平凡、不漂亮”是陀螺的代名词。“对,普通的陀螺也有他的用途。就是……”我捏紧了陀螺的把柄,用力一转,放手,陀螺自己一个人在桌子上旋转起来,转呀转呀,速度减慢,最后停了下来。<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陀螺有什么用?”“能转起来。”“陀螺旋转的秘密有很多,需要小朋友仔细看。这回,看谁的眼睛跟孙悟空一样?”孩子们的情绪逐渐高涨,此刻兴致勃勃地观看起来。我请了几个小朋友来玩陀螺,陀螺在小朋友的手中千变万化。有的转速较快,有的转速较慢,快速飞转的片刻就摔倒在地,慢性子的不急不慢忽忽悠悠的,仿佛玩的心满意足才罢手……小朋友的心情也随着陀螺的变化而变化着,平静的引子,跌宕起伏的高潮,余犹未尽的曲终人和……“老师,陀螺转起来没有颜色了?”“老师,陀螺有的转的快有的转的慢?”“老师,XX转的时间很长,XX转的时间很短。”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想想这究竟为什么呢?自己讨论商量,能否找到答案?于是孩子们小鸟蜜蜂似的喳喳喳喳起来。
此刻,孩子们都成了研究专家,有的拿着陀螺转呀转,有的边商量边玩……望着这一切,我感触颇深:别小瞧一件普通的东西,往往深藏着许许多多的可贵之处。
第32篇教案
第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玩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水的流动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无味的,体验玩水的乐趣。
2、了解水的作用,知道人离不开水,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重难点:
感受水的流动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无味的,体验玩水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盆若干只,能盛水的各种小件容器。
2、小型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边玩水边提问
1、教师将玩具、容器等放入装满水的盆中,边玩边自语:“怎么玩具倒入水中后有的沉下去,有的浮在水面上?……”
2、教师用两个容器相互盛水并倾倒,让幼儿看水从容器里流到盆里。
二、小朋友分散玩水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容器、玩具,随意玩水。
2、师:请大家试一试,哪些玩具会沉下去?
3、教师巡回指导幼儿玩水,并对幼儿在玩水中的尝试精神和得出的尝试结论作评价。
三、小朋友感受到水的流动
1、教师请小朋友把盆里的玩具试着拿出来。
师:谁能试一试帮着老师把水取出来?你用什么方法取水?(提醒幼儿一定要装满,不能洒)
2、给幼儿有漏洞的容器,让幼儿进一步取水。
3、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水流动?水流动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四、幼儿观察水的流动和颜色
1、听听水流进塑料袋的声音。
2、看看水是什么颜色。
3、在塑料袋上戳个小洞,请幼儿用饮水的杯子接水,听听水流进杯子的声音,闻闻、尝尝水的味道。
教师总结:水无色无味,流动时会根据水流的急、缓与流入不同的容器,发出不同的声响。
五、鼓励幼儿用滴管、水枪、针筒、塑料袋、颜料等尝试各种玩水的方法
、
活动反思: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问:哪些地方可以玩水?水有什么用途?
在这一活动中主要是引导幼儿了解水的性质、作用,激发幼儿保护水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活动中激发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发现水是无色、无味、没有形态、能流动的液体。 幼儿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愉快地感知了水的特性,在游戏中体验了玩水的乐趣。由此看出,玩水活动的设计符合《幼儿园规程》中的教育原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是当前教师在教育中一个值得探讨的内容。无论是玩水活动还是其他活动,教师都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设计意图:
第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对对碰》教案(附教学反思)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于颜色非常敏感,颜色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兴奋、新奇,由此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开展了“颜色对对碰”区域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认识颜色,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使幼儿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色彩、美化生活。
活动目标:
1、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使幼儿体验到颜色配色带来的乐趣。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瓶用矿泉水瓶子装的清水,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黄色、蓝色)颜色少许。红、黄、蓝标签若干,装有少许红色(黄色、蓝色)颜料的瓶盖若干,抹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感知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2、难点: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㈠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引起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1.教师示范:用来摇晃一瓶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边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并将相对应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快思教案网教师拧开一个瓶盖,让幼儿看到留在瓶盖内的颜料痕迹,再想一想清水变成颜色水的原因。
5.请幼儿轻轻拧开瓶盖,验证瓶盖内有颜料的事实。
6.请幼儿再轻轻拧上瓶盖,用力摇晃,重复刚才的变化过程。
㈡变成新的颜色水,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
1.幼儿自选一种跟自己瓶内的颜色水不同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2.想一想,如果瓶子里的颜色水与颜色标签所表示的颜料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根据自己所选标签,选择装有对应颜料的瓶盖,以此替换原来的瓶盖。教师提醒幼儿一定要拧紧瓶盖,一边用力摇晃一边观察颜色的变化。
4.幼儿和身边的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相互比较各自变出的新颜色有什么不同。
㈢它们是这样变出来的
幼儿将自己变出的新颜色水放到展台上,介绍自己瓶子里的新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二、展开:
1、教师揭开谜底。
将黄色与蓝色混在一起就会变成绿色。告诉幼儿变色的小秘密:老师手里是一瓶清水,把该拧下来涂成黄色,晃一下就变成了黄色。再用我准备好的瓶盖上涂上蓝色,然后在摇晃瓶子,水就变成绿色了。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精灵儿童网站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小魔术啊?教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水粉、油画棒)请大家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匀或涂匀,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黄和蓝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每人只能哪两种颜色不能把颜料洒在衣服或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做一个不乱涂乱画的好孩子。
3、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1)个别幼儿展示。请幼儿说说红宝宝和黄宝宝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宝宝?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橘色的?答:橘子等。紫宝宝是哪两个宝宝合在一起变成的?答:红宝宝与蓝宝宝。生活中紫色的物品有哪些?
师幼小结:在我们周围,到处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世界非常美好。
4、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大家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试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
(2)要在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个别幼儿展示。 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
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师: 颜料能变颜色,老师这里的蜡笔也能变颜色。请你也来试一试。(一边说一边示范) 老师提出要求后小朋友操作。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看一看变出了什么颜色。
小结: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引导说出: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师幼共同朗诵儿歌
活动结束:
1、收拾并整理。
2、鼓励小朋友下次来玩颜色。
宝宝们,为我们的世界做出一点贡献吧。老师这有一棵树宝宝,但没有漂亮的颜色,我们一起来装扮一下它吧。把橘色的当树宝宝的果实,绿色的当树干,紫色当花心。树宝宝终于有漂亮的衣服和大大的果实了说:“谢谢小朋友。”“不用谢”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橘色(绿色、紫色)还能画出什么东西来?请小朋友把你们刚才变出的颜色画一画吧。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小精灵儿童网站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小精灵儿童网站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活动意图:
第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摸一摸教案(附教学反思)
感官是幼儿接触世界的第一门户,小班幼儿正处于感知能力迅速发展时期,冰块、热水袋、石头、毛线这些东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幼儿比较熟悉。有目的地了解事物、认识世界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而进行的。感官运用的灵敏度、感官运用的技巧都需要通过练习、培养才能提升。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摸一摸》。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双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特征,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全面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摸物游戏,体验皮肤的触觉功能。
2、说出摸各种物体的不同感受,体验触摸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冰块、毛线、石头、热水袋(内装40°左右的热水每组一份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乐意用手来感知各种物体。
活动难点:
用语言描述触摸各种物体的不同感受。
活动过程:
一、游戏“摸人”感知手的触摸功能
1、请两名幼儿进行表演,一名幼儿蒙上眼睛,用手摸另一名幼儿身体,边摸边说摸到部位的名称。
2、刚才小朋友的眼睛蒙上看不见了,为什么还能知道摸到的是什么?(幼儿讨论)
二、触摸游戏(感知物体的冷热)
1、教师出示冰块,问:这是什么?出示热水袋,问:这是什么?
2、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感觉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并给予充分肯定)
3、教师小结:热水袋摸起来热热的,冰块摸起来是冷的、凉的。】
三、触摸游戏(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毛线: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石头:这是什么?
2、请幼儿摸一摸,说说感觉。
3、教师小结:毛线摸起来软软的,石头摸起来硬硬的。
四、游戏“找一找,摸一摸”
请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摸一摸。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些东西摸起来的感觉。
活动延伸:
准备多种材质的物品让幼儿多做触摸练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摸一摸、猜一猜”游戏,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通过触摸物体,获得简单的感性认识,在操作活动中,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本次活动教师采取了游戏教学法,以三个触摸游戏贯穿全过程,游戏最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同时也能保持长久的活动兴趣,学法有:触摸法、观察法、讨论法、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事物得出经验。整个活动幼儿始终保持着积极地学习态度,对提供的各种材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都争着去摸一摸、说一说,活动内容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使幼儿在知识的积累与情感的体验得到双重发展。
活动设计背景
第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狗教案(附教学反思)
近段时间,小区断断续续传来狗叫声,小朋友亦谈论小狗,有些说怕,有些说不怕。既然小朋友对狗感兴趣,那就以《狗》来设计活动方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小狗的外形特征。
2、了解小狗的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小狗的外形及生活习性。
难点:怎样和小狗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1、小狗挂图一张。
2、 小狗一只。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小狗外形特征。
2、 出示小狗,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小狗,胆子大的可以抚摸小狗。
3、 教师介绍小狗的生活习性。
4、 教师提问:
① 小狗的外形特征怎样?(个别回答后集体陈述)
② 小狗的生活习性怎样?(个别回答后集体陈述)
③ 怎样和小狗友好相处?(个别提问)
④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自己心里所想。
5、引导幼儿用简单动作表现小狗的形状和叫声。
6、 让幼儿画小狗形状。
7、 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1、幼儿对小狗的外形特征基本上能理解。
2、 幼儿对小狗的生活习性不是很理解。师幼互动不大协调。
3、 课堂气氛较活跃。材料准备充分。
4、 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5、 望辅导老师提出意见,今后有所提升。
设计意图:
第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鸡和小鸭教案(附教学反思)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小鸡和小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我选择了科学活动《小鸡和小鸭》。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在喜欢小鸡小鸭的基础上,了解其特点的生活习性,并通过模仿、操作,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小鸭的主要特征。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活动难点: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鸡和小鸭》
2、小鸡和小鸭的家各一个
3、鸭妈妈与鸡妈妈标识各一个
4、小鸡小鸭图片各一张
5、小鸡小鸭的实物图片若干
6、小鸭和小鸡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师播放《小鸡和小鸭》的音乐,提问幼儿刚才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
幼;小鸡和小鸭
二、初步认识小鸡、小鸭的外形
师:小鸭、小鸡玩得正开心,忘记回家。天快黑了,它们的妈妈急坏了,我们一起来把他们送回家,好么?(出示图标和房子)
师:哪个是小鸡的家,哪个是小鸭子的家?(让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先来瞧瞧小鸡长什么样子?(让幼儿从头至尾观察)
幼:尖尖的嘴巴、短短的脖子、尖尖的爪子(把它送回家)
师:请你学着小鸡的声音把小鸡送回家(叽叽叽)
师:我们再来瞧瞧小鸭子长什么样子?
幼:扁扁的嘴巴、长长的脖子、扁扁的脚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小鸭子的脚趾中间有肉连着,连着的这个东西叫做脚蹼。小鸭子是靠它才能划水的。
师:小鸡、小鸭都饿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吃什么食物么?
幼:小米、虫子; 小鱼和小虾(出示食物图片让幼儿粘贴)
三、比较小鸡小鸭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鸡和小鸭,他们长得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把他们请出来,
请你仔细看看他们哪里长得不一样?
幼:从头至尾一一对比,说出不同(并用身体来模仿小鸭走路)
幼:模仿小鸡的叫声与小鸭的叫声(本领的不同)
四、通过游戏结束活动
师小结:小朋友学得可真像,小鸡、小鸭它们实在太可爱了,我们一定要爱护、关心他们,现在老是给你们准备了头饰,我们和小鸡,小鸭一起去草地上找食物吧!
活动反思:
今天实施了《小鸡和小鸭》这一节科学课。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似乎都意犹未尽,连上卫生间都学着小鸡小鸭走着去,煞是可爱!这一现象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节课,希望发现其中的亮点找出其中的缺点,取长补短,下一次活动开展的更好!
这节课开始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展开的,首先从小朋友的穿着颜色说起,重点说了黄颜色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然后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兴趣和探索欲望。“有种小动物,黄黄的羽毛……”谜语刚提出,小朋友就纷纷举起小手了。笑笑说是小狗;一凡说是大老;涵涵说是豹,陆言说是狮子,梦梦说是长颈鹿,浩浩说是螃蟹,还有许多小朋友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小朋友兴趣高昂的时候,我故作有点小失望的样子说:“这只小动物是小小的喔,很可爱……”说在我慢慢的做着动作,“是小鸡,还有小鸭!“震耳的声音齐齐的响起,我瞪大眼睛很惊讶的看着他们,惹来了孩子们天真自豪的一阵欢笑。
接下来我就请小朋友说说小鸡,小鸭的大概外形特征,然后出示图片系统的讲述活动内容。感觉小朋友掌握的差不多时,我们开展了小组的表演比赛。请每一组小朋友站起了边说边表演小鸡和小鸭的外形特征,本领和说话等。别看他们年龄小,但是好胜心却丝毫不小。比赛进行的很激烈,氛围也很浓厚,时而又阵阵鼓掌声和欢笑声。通过这样的形式,也带动了一些平时比较沉默比较内向的孩子,使小朋友不但不都参与了本次活动,而且也加深了课堂内容的印象,相辅相成,效果非常好!
科学意图:
第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冻冰花教案(附教学反思)
学习科学有利于幼儿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开发创造他们的潜能。、
科学目标:
1、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材料准备:
小碗、棉线、亮光纸纸屑、水。
制作方法:
(1)在小碗中放人亮光纸纸屑,并倒满水。
(2)将棉线的一头放入小碗中,另一头露在碗外面。
(3)将小碗放入冰箱冷冻(如果是冬季,最好放在室外自然冷冻)。
(4)冻好后,把冰花提出来即可。
实验操作:
(1)把冻好的冰花挂在树枝或者阳台上,请幼儿一起欣赏。
(2)让幼儿到户外把冰花放在地上拉着玩,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冰融化,在地面上留下一条水痕。
指导建议:
●在制作和操作冰花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体验水遇冷凝结成冰、冰遇热又化成水的过程。
●提醒幼儿在选择纸屑做冰花时,要选择不怕水的纸。
拓展与替代:
◆鼓励幼儿选择各种漂亮的纸或者小玩具、花瓣等材料,将它们放入碗中冻冰花;也可以让幼儿在水中加入各色颜料,看谁的冰花最漂亮;还可以让幼儿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冻不同形状的冰花(球状、三角状等)。
◆和幼儿一起观察冬季路面结的冰、屋檐上冻出的冰凌以及雾凇,进一步感受水遇冷结冰的现象。
科学小知识:
冻冰花的过程就是水遇冷结成冰的过程,如果我们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会出现不同形状的冰花。
雾凇,俗称树挂,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冰雪美景。它是由于空气中温度低于零度却没有冻结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结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颗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现象在我国北方很普遍,在南方高山地区也很常见,只要雾中有冷却的水滴,并达到一定温度就可形成。
活动反思:
抓住冬天这一很好的季节教育时机,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冻冰花,感受冬天气温的变化,探索水的形态变化与气温的关系。 让幼儿知道天气不太冷的时候室外是冻不出冰花的。 一个简单的冻冰花制作给幼儿带来了莫大的快乐。虽然冻冰花的制作过程很简单,但由孩子亲手来制作,体会制作过程的快乐这才是活动最根本的目的。
活动设计背景
第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做果汁教案(附教学反思)
让幼儿了解各种水果的名称,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并了解果汁的制作过程,从而了解水果的更多的营养价值。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了解制作果汁的过程,知道果汁有营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水果的名字,及营养价值。
教学难点:动手切水果。
活动准备
新鲜易切的水果、榨汁机、塑料刀、盘子、杯子等。
活动过程
一、提问:
“你们喝过什么果汁,喝果汁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里面都有那些水果,说出水果的名字。{教师出示各种水果,幼儿说名字}
2出示制作果汁的用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好喝又有营养的果汁:
(一)让幼儿在盘子中切水果。{教师指导幼儿注意安全。}
(二)将切好的水果放入榨汁机中,教师盖盖子。
(三)请一位幼儿打开开关。
(四)将果汁倒入杯中请幼儿品尝。
三、大家一起品尝不同的果汁,并请幼儿说说它们的营养价值。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的活动,使我感到对于一些科学活动,要让幼儿大胆尝试,从操作中获得知识,这样比只靠教师的传授更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幼儿获得的知识更直观,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我们更要相信幼儿的能力,要多放手,而且教师选择的主题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
活动目标:
第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镜子里的我教案(附教学反思)
1、初步了解镜子的用途,知道镜子能照出人或物体。
2、通过照镜子和参与照镜子游戏,感知镜子中的我,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见过、并用过镜子。
2、物质准备:镜子人手一面。
活动过程:
1、出示镜子,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瞧!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自由摆弄镜子,探索、感知镜子的特征。
让幼儿自主玩一玩,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镜子的认识。
3、“照镜子”感知自己五官以及表情。
教师:镜子里有什么?动一动镜子,你还看见了什么?
教师:瞧一瞧,镜子里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照镜子做各种表情和动作。启发幼儿说说:照镜子时,你发现什么?
3、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师;你在哪里见过镜子?还有谁用过镜子?
4、引导幼儿开展“照镜子”的游戏活动。
5、想幼儿介绍“照镜子”游戏的玩法,启发幼儿想一想:老师做照镜子的人,小朋友做镜子里的人,老师做什么,小朋友应该什么?
鼓励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跟着老师的动作而变化,感知镜子里的人和照镜子人的动作的一致性,体验照镜子的快乐。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让幼儿自由的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初步探索、感知了镜子的特征。幼儿在这个过程中都非常的感兴趣。对着镜子做着各种各样的表情和动作,但是让幼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的时候,幼儿还不能表达。最后的“照镜子”游戏活动让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跟着老师的动作而变化,通过游戏体验了照镜子的快乐。
活动目标:
第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吃的西瓜教案(附教学反思)
1.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感知、探索西瓜的基本特征。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活动准备:
1.西瓜。
2.每人一份餐巾、刀、抹布;课前洗净双手。
3.PPT。
活动过程:
1.摸一摸,初步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小朋友,今天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礼物,它是一种水果请一个小朋友来猜猜是什么?
2.集体观察,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我们把它请出来,看是什么呀?
师:"西瓜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敲一敲、推一推,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的。现在又多了一些形状,有的大,有的小。皮是绿色的,还有的有一条一条的花纹。西瓜摸上去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敲会响,推推会滚。
3.通过故事了解西瓜吃法以及内部特征。
师:"今天有一群猴子也捡到了一个西瓜,他们为了吃西瓜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呢,(教案出自:教案网)你们想知道吗?"a.老师讲故事《猴王吃西瓜》。
b.老师提问:猴王怎么吃西瓜?你会吃西瓜吗?吃西瓜应该吃什么?
c.师:那西瓜的瓤在哪里呢?
d.我们一起把西瓜切开看一看。
e.让幼儿观察西瓜的内部:你们看到西瓜里面是什么样的?
f.了解两种特殊的西瓜--黄瓤的瓜和无籽瓜师:小朋友看老师电脑上有两种瓜,它们跟我们平时吃的瓜有什么不一样呢?
4.我们给西瓜涂上颜色吧。(幼儿动手操作)5.谈论吃西瓜的好处。
a.师:"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b.请幼儿尝一尝: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瓤水分多,吃起来又凉又甜.能解渴、消暑,我们大家都爱吃。
活动反思:
我们所追求的应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这些将在今后的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与总结,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更大的进步。
活动目标:
第1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可爱的兔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1、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兔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萌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素质,掌握简单的科学方法。
活动准备:
小兔3只、食物(鱼、肉、草、菜、萝卜)、表格、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师带领幼儿悄悄去看一位小客人,幼儿自由坐落。
2、 请个别幼儿摸摸、猜猜, 然后请出小白兔。
二、观察梳理活动:
1、 幼儿自由观察抚摸了解外形。
幼儿自由讲述兔子的外部特征:红眼睛、长耳朵、三瓣嘴、毛、尾、腿
2、 幼儿自由喂食。
师:请你试一试小兔到底喜欢吃什么;幼儿从食物中自由选择食物进行喂食。
3、共同完成表格记录,得出结论;
小结:长在泥土里的叫植物,吃植物的那些动物一般都是很温顺的,还有什么动物也吃草?只要我们不去欺负它们,它就不会伤害我们,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3、 教师绘画小结;
师:我们给小兔画张像吧!
4、 师生共同学习抱小兔。
三、 延伸活动:我们给小兔子找个家吧,看看哪个地方最适合做小兔的家,我们一起来打扮它吧!
活动反思
一、 对于教材的选择,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应是孩子们即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指孩子有生活经验,有话可说,有感性经验;陌生是孩子有发展的余地,有可拓展的空间。小兔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在儿歌、故事中经常接触,然而只停留在初浅的知识层,拓展的空间非常大,在一个活动中,即能够巩固已有的能力,又能发展新的能力。
二、 如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今天的教学活动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排排坐,在老师的指导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学习。我将整个科学活动转变为一个很随机性的观察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知识,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对于小兔的外形特征孩子都是知道的,就是在这种随意的接触过程中他就验证了已有的知识,同时他也在发现问题、找寻问题,获取新知识。
三、 以情感引导为主线。小班的孩子情感是非常脆弱的,但同时也是非常容易构建情感因素的。在和小兔玩耍的过程中,从认识、玩耍到找家,始终荣辱了教师和孩子的感情因素,如轻轻抱、小声说话、喂食、为它画画等等,不需要刻意的提到该如何保护它,而是真正转化为行为,包括环境的营造、让孩子直接接触生灵,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产生一种亲和力。教师带领孩子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来说服、来感染孩子,孩子们不光知道,而且已经做到了,通过这么一个活动,他对小兔子的关爱已经事实在在的在他脑海里扎根了。
四、 玩固然是有效的,但科学知识还是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树立的。在玩了之后,教师就要找寻有效的梳理小姐方法,帮助 孩子整理零乱的知识。对于小班的孩子,绘画是能够吸引他们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选择了绘画小结的形式,采用简笔画来抓住兔子的特征,这要比说教式的小结更为简明、生动、富有趣味。
五、作为科学活动,应该让孩子学会一种能力,而并不是单纯的几个知识点,通过一个活动对他将来的发展有所帮助,就是所谓的终身发展理念。因此我让孩子们接触了图表形式,并且赋予色彩,虽然图表很简单,但让孩子了解了一种科学方法、一种简单的统计法,这是一个科学活动万变不离其宗的一个支点。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的情感沟通、情感宣泄和对科学的态度是最大的受益点。
但是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没有很好的估计孩子的现场反映,孩子们接触小兔子时的冲动、兴奋,造成了活动场面的拥挤,给观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在活动小结时,孩子们的反馈其实已经生成了很多新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没有及时的把握时机,还是捏的比较牢,没有放手让孩子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第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玩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水的流动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无味的,体验玩水的乐趣。
2、了解水的作用,知道人离不开水,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重难点:
感受水的流动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无味的,体验玩水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盆若干只,能盛水的各种小件容器。
2、小型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边玩水边提问
1、教师将玩具、容器等放入装满水的盆中,边玩边自语:“怎么玩具倒入水中后有的沉下去,有的浮在水面上?……”
2、教师用两个容器相互盛水并倾倒,让幼儿看水从容器里流到盆里。
二、小朋友分散玩水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容器、玩具,随意玩水。
2、师:请大家试一试,哪些玩具会沉下去?
3、教师巡回指导幼儿玩水,并对幼儿在玩水中的尝试精神和得出的尝试结论作评价。
三、小朋友感受到水的流动
1、教师请小朋友把盆里的玩具试着拿出来。
师:谁能试一试帮着老师把水取出来?你用什么方法取水?(提醒幼儿一定要装满,不能洒)
2、给幼儿有漏洞的容器,让幼儿进一步取水。
3、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水流动?水流动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四、幼儿观察水的流动和颜色
1、听听水流进塑料袋的声音。
2、看看水是什么颜色。
3、在塑料袋上戳个小洞,请幼儿用饮水的杯子接水,听听水流进杯子的声音,闻闻、尝尝水的味道。
教师总结:水无色无味,流动时会根据水流的急、缓与流入不同的容器,发出不同的声响。
五、鼓励幼儿用滴管、水枪、针筒、塑料袋、颜料等尝试各种玩水的方法
、
活动反思: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问:哪些地方可以玩水?水有什么用途?
在这一活动中主要是引导幼儿了解水的性质、作用,激发幼儿保护水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活动中激发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发现水是无色、无味、没有形态、能流动的液体。 幼儿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愉快地感知了水的特性,在游戏中体验了玩水的乐趣。由此看出,玩水活动的设计符合《幼儿园规程》中的教育原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是当前教师在教育中一个值得探讨的内容。无论是玩水活动还是其他活动,教师都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设计意图:
第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对对碰》教案(附教学反思)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于颜色非常敏感,颜色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兴奋、新奇,由此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开展了“颜色对对碰”区域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认识颜色,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使幼儿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色彩、美化生活。
活动目标:
1、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使幼儿体验到颜色配色带来的乐趣。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瓶用矿泉水瓶子装的清水,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黄色、蓝色)颜色少许。红、黄、蓝标签若干,装有少许红色(黄色、蓝色)颜料的瓶盖若干,抹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感知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2、难点: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㈠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引起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1.教师示范:用来摇晃一瓶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边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并将相对应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快思教案网教师拧开一个瓶盖,让幼儿看到留在瓶盖内的颜料痕迹,再想一想清水变成颜色水的原因。
5.请幼儿轻轻拧开瓶盖,验证瓶盖内有颜料的事实。
6.请幼儿再轻轻拧上瓶盖,用力摇晃,重复刚才的变化过程。
㈡变成新的颜色水,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
1.幼儿自选一种跟自己瓶内的颜色水不同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2.想一想,如果瓶子里的颜色水与颜色标签所表示的颜料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根据自己所选标签,选择装有对应颜料的瓶盖,以此替换原来的瓶盖。教师提醒幼儿一定要拧紧瓶盖,一边用力摇晃一边观察颜色的变化。
4.幼儿和身边的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相互比较各自变出的新颜色有什么不同。
㈢它们是这样变出来的
幼儿将自己变出的新颜色水放到展台上,介绍自己瓶子里的新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二、展开:
1、教师揭开谜底。
将黄色与蓝色混在一起就会变成绿色。告诉幼儿变色的小秘密:老师手里是一瓶清水,把该拧下来涂成黄色,晃一下就变成了黄色。再用我准备好的瓶盖上涂上蓝色,然后在摇晃瓶子,水就变成绿色了。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精灵儿童网站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小魔术啊?教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水粉、油画棒)请大家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匀或涂匀,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黄和蓝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每人只能哪两种颜色不能把颜料洒在衣服或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做一个不乱涂乱画的好孩子。
3、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1)个别幼儿展示。请幼儿说说红宝宝和黄宝宝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宝宝?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橘色的?答:橘子等。紫宝宝是哪两个宝宝合在一起变成的?答:红宝宝与蓝宝宝。生活中紫色的物品有哪些?
师幼小结:在我们周围,到处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世界非常美好。
4、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大家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试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
(2)要在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个别幼儿展示。 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
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师: 颜料能变颜色,老师这里的蜡笔也能变颜色。请你也来试一试。(一边说一边示范) 老师提出要求后小朋友操作。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看一看变出了什么颜色。
小结: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引导说出: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师幼共同朗诵儿歌
活动结束:
1、收拾并整理。
2、鼓励小朋友下次来玩颜色。
宝宝们,为我们的世界做出一点贡献吧。老师这有一棵树宝宝,但没有漂亮的颜色,我们一起来装扮一下它吧。把橘色的当树宝宝的果实,绿色的当树干,紫色当花心。树宝宝终于有漂亮的衣服和大大的果实了说:“谢谢小朋友。”“不用谢”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橘色(绿色、紫色)还能画出什么东西来?请小朋友把你们刚才变出的颜色画一画吧。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小精灵儿童网站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小精灵儿童网站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活动意图:
第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摸一摸教案(附教学反思)
感官是幼儿接触世界的第一门户,小班幼儿正处于感知能力迅速发展时期,冰块、热水袋、石头、毛线这些东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幼儿比较熟悉。有目的地了解事物、认识世界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而进行的。感官运用的灵敏度、感官运用的技巧都需要通过练习、培养才能提升。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摸一摸》。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双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特征,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全面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摸物游戏,体验皮肤的触觉功能。
2、说出摸各种物体的不同感受,体验触摸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冰块、毛线、石头、热水袋(内装40°左右的热水每组一份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乐意用手来感知各种物体。
活动难点:
用语言描述触摸各种物体的不同感受。
活动过程:
一、游戏“摸人”感知手的触摸功能
1、请两名幼儿进行表演,一名幼儿蒙上眼睛,用手摸另一名幼儿身体,边摸边说摸到部位的名称。
2、刚才小朋友的眼睛蒙上看不见了,为什么还能知道摸到的是什么?(幼儿讨论)
二、触摸游戏(感知物体的冷热)
1、教师出示冰块,问:这是什么?出示热水袋,问:这是什么?
2、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感觉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并给予充分肯定)
3、教师小结:热水袋摸起来热热的,冰块摸起来是冷的、凉的。】
三、触摸游戏(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毛线: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石头:这是什么?
2、请幼儿摸一摸,说说感觉。
3、教师小结:毛线摸起来软软的,石头摸起来硬硬的。
四、游戏“找一找,摸一摸”
请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摸一摸。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些东西摸起来的感觉。
活动延伸:
准备多种材质的物品让幼儿多做触摸练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摸一摸、猜一猜”游戏,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通过触摸物体,获得简单的感性认识,在操作活动中,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本次活动教师采取了游戏教学法,以三个触摸游戏贯穿全过程,游戏最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同时也能保持长久的活动兴趣,学法有:触摸法、观察法、讨论法、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事物得出经验。整个活动幼儿始终保持着积极地学习态度,对提供的各种材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都争着去摸一摸、说一说,活动内容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使幼儿在知识的积累与情感的体验得到双重发展。
活动设计背景
第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狗教案(附教学反思)
近段时间,小区断断续续传来狗叫声,小朋友亦谈论小狗,有些说怕,有些说不怕。既然小朋友对狗感兴趣,那就以《狗》来设计活动方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小狗的外形特征。
2、了解小狗的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小狗的外形及生活习性。
难点:怎样和小狗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1、小狗挂图一张。
2、 小狗一只。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小狗外形特征。
2、 出示小狗,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小狗,胆子大的可以抚摸小狗。
3、 教师介绍小狗的生活习性。
4、 教师提问:
① 小狗的外形特征怎样?(个别回答后集体陈述)
② 小狗的生活习性怎样?(个别回答后集体陈述)
③ 怎样和小狗友好相处?(个别提问)
④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自己心里所想。
5、引导幼儿用简单动作表现小狗的形状和叫声。
6、 让幼儿画小狗形状。
7、 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1、幼儿对小狗的外形特征基本上能理解。
2、 幼儿对小狗的生活习性不是很理解。师幼互动不大协调。
3、 课堂气氛较活跃。材料准备充分。
4、 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5、 望辅导老师提出意见,今后有所提升。
设计意图:
第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鸡和小鸭教案(附教学反思)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小鸡和小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我选择了科学活动《小鸡和小鸭》。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在喜欢小鸡小鸭的基础上,了解其特点的生活习性,并通过模仿、操作,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小鸭的主要特征。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活动难点: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鸡和小鸭》
2、小鸡和小鸭的家各一个
3、鸭妈妈与鸡妈妈标识各一个
4、小鸡小鸭图片各一张
5、小鸡小鸭的实物图片若干
6、小鸭和小鸡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师播放《小鸡和小鸭》的音乐,提问幼儿刚才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
幼;小鸡和小鸭
二、初步认识小鸡、小鸭的外形
师:小鸭、小鸡玩得正开心,忘记回家。天快黑了,它们的妈妈急坏了,我们一起来把他们送回家,好么?(出示图标和房子)
师:哪个是小鸡的家,哪个是小鸭子的家?(让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先来瞧瞧小鸡长什么样子?(让幼儿从头至尾观察)
幼:尖尖的嘴巴、短短的脖子、尖尖的爪子(把它送回家)
师:请你学着小鸡的声音把小鸡送回家(叽叽叽)
师:我们再来瞧瞧小鸭子长什么样子?
幼:扁扁的嘴巴、长长的脖子、扁扁的脚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小鸭子的脚趾中间有肉连着,连着的这个东西叫做脚蹼。小鸭子是靠它才能划水的。
师:小鸡、小鸭都饿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吃什么食物么?
幼:小米、虫子; 小鱼和小虾(出示食物图片让幼儿粘贴)
三、比较小鸡小鸭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鸡和小鸭,他们长得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把他们请出来,
请你仔细看看他们哪里长得不一样?
幼:从头至尾一一对比,说出不同(并用身体来模仿小鸭走路)
幼:模仿小鸡的叫声与小鸭的叫声(本领的不同)
四、通过游戏结束活动
师小结:小朋友学得可真像,小鸡、小鸭它们实在太可爱了,我们一定要爱护、关心他们,现在老是给你们准备了头饰,我们和小鸡,小鸭一起去草地上找食物吧!
活动反思:
今天实施了《小鸡和小鸭》这一节科学课。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似乎都意犹未尽,连上卫生间都学着小鸡小鸭走着去,煞是可爱!这一现象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节课,希望发现其中的亮点找出其中的缺点,取长补短,下一次活动开展的更好!
这节课开始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展开的,首先从小朋友的穿着颜色说起,重点说了黄颜色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然后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兴趣和探索欲望。“有种小动物,黄黄的羽毛……”谜语刚提出,小朋友就纷纷举起小手了。笑笑说是小狗;一凡说是大老;涵涵说是豹,陆言说是狮子,梦梦说是长颈鹿,浩浩说是螃蟹,还有许多小朋友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小朋友兴趣高昂的时候,我故作有点小失望的样子说:“这只小动物是小小的喔,很可爱……”说在我慢慢的做着动作,“是小鸡,还有小鸭!“震耳的声音齐齐的响起,我瞪大眼睛很惊讶的看着他们,惹来了孩子们天真自豪的一阵欢笑。
接下来我就请小朋友说说小鸡,小鸭的大概外形特征,然后出示图片系统的讲述活动内容。感觉小朋友掌握的差不多时,我们开展了小组的表演比赛。请每一组小朋友站起了边说边表演小鸡和小鸭的外形特征,本领和说话等。别看他们年龄小,但是好胜心却丝毫不小。比赛进行的很激烈,氛围也很浓厚,时而又阵阵鼓掌声和欢笑声。通过这样的形式,也带动了一些平时比较沉默比较内向的孩子,使小朋友不但不都参与了本次活动,而且也加深了课堂内容的印象,相辅相成,效果非常好!
科学意图:
第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冻冰花教案(附教学反思)
学习科学有利于幼儿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开发创造他们的潜能。、
科学目标:
1、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材料准备:
小碗、棉线、亮光纸纸屑、水。
制作方法:
(1)在小碗中放人亮光纸纸屑,并倒满水。
(2)将棉线的一头放入小碗中,另一头露在碗外面。
(3)将小碗放入冰箱冷冻(如果是冬季,最好放在室外自然冷冻)。
(4)冻好后,把冰花提出来即可。
实验操作:
(1)把冻好的冰花挂在树枝或者阳台上,请幼儿一起欣赏。
(2)让幼儿到户外把冰花放在地上拉着玩,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冰融化,在地面上留下一条水痕。
指导建议:
●在制作和操作冰花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体验水遇冷凝结成冰、冰遇热又化成水的过程。
●提醒幼儿在选择纸屑做冰花时,要选择不怕水的纸。
拓展与替代:
◆鼓励幼儿选择各种漂亮的纸或者小玩具、花瓣等材料,将它们放入碗中冻冰花;也可以让幼儿在水中加入各色颜料,看谁的冰花最漂亮;还可以让幼儿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冻不同形状的冰花(球状、三角状等)。
◆和幼儿一起观察冬季路面结的冰、屋檐上冻出的冰凌以及雾凇,进一步感受水遇冷结冰的现象。
科学小知识:
冻冰花的过程就是水遇冷结成冰的过程,如果我们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会出现不同形状的冰花。
雾凇,俗称树挂,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冰雪美景。它是由于空气中温度低于零度却没有冻结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结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颗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现象在我国北方很普遍,在南方高山地区也很常见,只要雾中有冷却的水滴,并达到一定温度就可形成。
活动反思:
抓住冬天这一很好的季节教育时机,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冻冰花,感受冬天气温的变化,探索水的形态变化与气温的关系。 让幼儿知道天气不太冷的时候室外是冻不出冰花的。 一个简单的冻冰花制作给幼儿带来了莫大的快乐。虽然冻冰花的制作过程很简单,但由孩子亲手来制作,体会制作过程的快乐这才是活动最根本的目的。
活动设计背景
第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做果汁教案(附教学反思)
让幼儿了解各种水果的名称,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并了解果汁的制作过程,从而了解水果的更多的营养价值。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了解制作果汁的过程,知道果汁有营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水果的名字,及营养价值。
教学难点:动手切水果。
活动准备
新鲜易切的水果、榨汁机、塑料刀、盘子、杯子等。
活动过程
一、提问:
“你们喝过什么果汁,喝果汁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里面都有那些水果,说出水果的名字。{教师出示各种水果,幼儿说名字}
2出示制作果汁的用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好喝又有营养的果汁:
(一)让幼儿在盘子中切水果。{教师指导幼儿注意安全。}
(二)将切好的水果放入榨汁机中,教师盖盖子。
(三)请一位幼儿打开开关。
(四)将果汁倒入杯中请幼儿品尝。
三、大家一起品尝不同的果汁,并请幼儿说说它们的营养价值。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的活动,使我感到对于一些科学活动,要让幼儿大胆尝试,从操作中获得知识,这样比只靠教师的传授更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幼儿获得的知识更直观,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我们更要相信幼儿的能力,要多放手,而且教师选择的主题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
活动目标:
第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镜子里的我教案(附教学反思)
1、初步了解镜子的用途,知道镜子能照出人或物体。
2、通过照镜子和参与照镜子游戏,感知镜子中的我,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见过、并用过镜子。
2、物质准备:镜子人手一面。
活动过程:
1、出示镜子,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瞧!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自由摆弄镜子,探索、感知镜子的特征。
让幼儿自主玩一玩,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镜子的认识。
3、“照镜子”感知自己五官以及表情。
教师:镜子里有什么?动一动镜子,你还看见了什么?
教师:瞧一瞧,镜子里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照镜子做各种表情和动作。启发幼儿说说:照镜子时,你发现什么?
3、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师;你在哪里见过镜子?还有谁用过镜子?
4、引导幼儿开展“照镜子”的游戏活动。
5、想幼儿介绍“照镜子”游戏的玩法,启发幼儿想一想:老师做照镜子的人,小朋友做镜子里的人,老师做什么,小朋友应该什么?
鼓励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跟着老师的动作而变化,感知镜子里的人和照镜子人的动作的一致性,体验照镜子的快乐。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让幼儿自由的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初步探索、感知了镜子的特征。幼儿在这个过程中都非常的感兴趣。对着镜子做着各种各样的表情和动作,但是让幼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的时候,幼儿还不能表达。最后的“照镜子”游戏活动让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跟着老师的动作而变化,通过游戏体验了照镜子的快乐。
活动目标:
第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吃的西瓜教案(附教学反思)
1.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感知、探索西瓜的基本特征。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活动准备:
1.西瓜。
2.每人一份餐巾、刀、抹布;课前洗净双手。
3.PPT。
活动过程:
1.摸一摸,初步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小朋友,今天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礼物,它是一种水果请一个小朋友来猜猜是什么?
2.集体观察,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我们把它请出来,看是什么呀?
师:"西瓜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敲一敲、推一推,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的。现在又多了一些形状,有的大,有的小。皮是绿色的,还有的有一条一条的花纹。西瓜摸上去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敲会响,推推会滚。
3.通过故事了解西瓜吃法以及内部特征。
师:"今天有一群猴子也捡到了一个西瓜,他们为了吃西瓜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呢,(教案出自:教案网)你们想知道吗?"a.老师讲故事《猴王吃西瓜》。
b.老师提问:猴王怎么吃西瓜?你会吃西瓜吗?吃西瓜应该吃什么?
c.师:那西瓜的瓤在哪里呢?
d.我们一起把西瓜切开看一看。
e.让幼儿观察西瓜的内部:你们看到西瓜里面是什么样的?
f.了解两种特殊的西瓜--黄瓤的瓜和无籽瓜师:小朋友看老师电脑上有两种瓜,它们跟我们平时吃的瓜有什么不一样呢?
4.我们给西瓜涂上颜色吧。(幼儿动手操作)5.谈论吃西瓜的好处。
a.师:"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b.请幼儿尝一尝: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瓤水分多,吃起来又凉又甜.能解渴、消暑,我们大家都爱吃。
活动反思:
我们所追求的应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这些将在今后的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与总结,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更大的进步。
活动目标:
第1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可爱的兔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1、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兔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萌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素质,掌握简单的科学方法。
活动准备:
小兔3只、食物(鱼、肉、草、菜、萝卜)、表格、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师带领幼儿悄悄去看一位小客人,幼儿自由坐落。
2、 请个别幼儿摸摸、猜猜, 然后请出小白兔。
二、观察梳理活动:
1、 幼儿自由观察抚摸了解外形。
幼儿自由讲述兔子的外部特征:红眼睛、长耳朵、三瓣嘴、毛、尾、腿
2、 幼儿自由喂食。
师:请你试一试小兔到底喜欢吃什么;幼儿从食物中自由选择食物进行喂食。
3、共同完成表格记录,得出结论;
小结:长在泥土里的叫植物,吃植物的那些动物一般都是很温顺的,还有什么动物也吃草?只要我们不去欺负它们,它就不会伤害我们,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3、 教师绘画小结;
师:我们给小兔画张像吧!
4、 师生共同学习抱小兔。
三、 延伸活动:我们给小兔子找个家吧,看看哪个地方最适合做小兔的家,我们一起来打扮它吧!
活动反思
一、 对于教材的选择,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应是孩子们即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指孩子有生活经验,有话可说,有感性经验;陌生是孩子有发展的余地,有可拓展的空间。小兔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在儿歌、故事中经常接触,然而只停留在初浅的知识层,拓展的空间非常大,在一个活动中,即能够巩固已有的能力,又能发展新的能力。
二、 如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今天的教学活动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排排坐,在老师的指导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学习。我将整个科学活动转变为一个很随机性的观察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知识,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对于小兔的外形特征孩子都是知道的,就是在这种随意的接触过程中他就验证了已有的知识,同时他也在发现问题、找寻问题,获取新知识。
三、 以情感引导为主线。小班的孩子情感是非常脆弱的,但同时也是非常容易构建情感因素的。在和小兔玩耍的过程中,从认识、玩耍到找家,始终荣辱了教师和孩子的感情因素,如轻轻抱、小声说话、喂食、为它画画等等,不需要刻意的提到该如何保护它,而是真正转化为行为,包括环境的营造、让孩子直接接触生灵,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产生一种亲和力。教师带领孩子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来说服、来感染孩子,孩子们不光知道,而且已经做到了,通过这么一个活动,他对小兔子的关爱已经事实在在的在他脑海里扎根了。
四、 玩固然是有效的,但科学知识还是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树立的。在玩了之后,教师就要找寻有效的梳理小姐方法,帮助 孩子整理零乱的知识。对于小班的孩子,绘画是能够吸引他们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选择了绘画小结的形式,采用简笔画来抓住兔子的特征,这要比说教式的小结更为简明、生动、富有趣味。
五、作为科学活动,应该让孩子学会一种能力,而并不是单纯的几个知识点,通过一个活动对他将来的发展有所帮助,就是所谓的终身发展理念。因此我让孩子们接触了图表形式,并且赋予色彩,虽然图表很简单,但让孩子了解了一种科学方法、一种简单的统计法,这是一个科学活动万变不离其宗的一个支点。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的情感沟通、情感宣泄和对科学的态度是最大的受益点。
但是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没有很好的估计孩子的现场反映,孩子们接触小兔子时的冲动、兴奋,造成了活动场面的拥挤,给观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在活动小结时,孩子们的反馈其实已经生成了很多新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没有及时的把握时机,还是捏的比较牢,没有放手让孩子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第33篇教案
活动目标:
让幼儿认识三原色,尝试调配颜色,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料的溶液,塑料杯,油画笔,水,各色调好的颜色。
活动过程:
教师事先用黄和蓝,红和黄,红和蓝各调配了四种颜色,然后装在小玻璃瓶子里,摆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小瓶子上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幼儿,调动起幼儿的求知的积极性,然后把幼儿的主动地位保持住,我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注意我摆在桌子上的小瓶,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伸长了脖子看着那些小瓶。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机会问他们:“这些瓶子里的颜色,漂亮吗?”孩子们看着我,齐声回答:“漂亮,真漂亮?”有的孩子问:“老师,这些瓶子怎么那么好看呀?”我说:“因为里面有好看的颜色呀。”“那么老师,这些颜色怎么来的呀?”我说:“你们看,”我拿起红、黄、蓝三个小瓶子,“剩下的颜色,所有老师桌子上的颜色都是用它们三个变出来的。”“老师,那怎么变呀?”我拿出一个塑料杯,“注意看,看老师怎样变魔术呀!”我先往杯里倒了一些黄色,看了他们一眼,只见他们的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盯着我,小嘴都张着,“看啊,看仔细了。”我拿起蓝色倒了一点儿,然后轻轻摇了摇塑料杯,“呀,变绿了,颜色变绿色了,老师真棒!”我笑着,拿起一个小瓶子,“看,这个瓶子里的绿色和杯子里的一样吗?”“一样。”“那老师是怎么变的呢?”“先加黄色,加上蓝色。”“那变成什么颜色了呢?”“绿色。”我又拿起蓝色,继续往杯子里倒,“现在什么颜色?”“深绿色。”我继续倒蓝色,“那么现在又变成什么颜色了?”“有点蓝,有点绿”,“那叫蓝绿色”,我教了他们颜色的名字。然后我又用黄和红,红和蓝调了橙黄、橙红、紫红,紫蓝等颜色,幼儿观察得特别仔细,回答得也很好,只是对调出的颜色名称还不了解。
后来,我又请了几个孩子尝试调出他(她)自己喜欢的颜色,孩子很积极,争着举手,我就先请了三名幼儿上来调色,其他孩子帮助他们直到调出正确的颜色为止。
由于时间有限,这次活动不得不结束了,孩子们竟犹未尽。都不愿下课,于是我就把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到观察区,准备了几个干净的塑料杯,告诉孩子们:“你们有时间,可以到观察区随便去调配色彩,但玩过要把桌子擦干净,下课了。”孩子对我说,“老师,这些颜色可真好玩呀!”
通过这次课,孩子认识到颜色之间的关系,知道了只要有了三元色,就可以调出好多种颜色,充分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他们学会了观察,仔细观察。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让幼儿深刻地感受到了色彩的美。让幼儿在观察、实验中认识了几种颜色,使用颜色,并在调色活动中充分地感受到颜色的丰富多变。色彩是直观地,如果幼儿不能有意去感受,就会视而不见,因此本人让幼儿在实验活动中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调色活动中感受颜色的多变,大大地激发了幼儿对色彩的关注,同时让幼儿观察周围的东西,让幼儿对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在配色活动中,也让幼儿对科学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色、配色,幼儿兴趣浓,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但是在给幼儿操作调色的活动时,我没能充分地引导和组织幼儿探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得幼儿的兴趣停留在操作上,没能达到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第34篇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恐龙的名称以及生活习性,并学习认识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
2、知道恐龙曾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它的灭绝至今是科学上的一个谜。
3、激发幼儿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
2.操作活动业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恐龙化石,请幼儿说这是什么?教师总结:这是一个恐龙蛋化石,当时的恐龙蛋被掩埋,经过几百万年地地质挤压而形成的恐龙蛋化石。
2、说起恐龙,它有很多种类,主要分为肉食恐龙和素食恐龙两大类。你们都知道那些恐龙?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恐龙照片,能帮我确认一下这些都是什么恐龙?
二、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图片
图片1霸王龙又名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它们是肉食恐龙中出现最晚、也是最大型、(教案来源:快思教案网)最强的食肉动物。身长约13米,肩高约5米,平均体重约9吨。
图片2梁龙 属于食草恐龙,个体最长可超过25米,是最长的恐龙。体重约10吨左右。鼻孔位于眼睛之上。当陆上敌害攻击时,它就逃入水中躲藏,头顶上的鼻孔不会被水淹没,便于呼吸。
图片3偷蛋龙 身长2m 宽0.2m 高1m 重24~34公斤既吃植物也吃肉,比如其它动物的蛋,种子,昆虫等。主要特征:手上有三个长手指,鼻子上长小角。
图片4异特龙 属于食肉恐龙,出现时间更晚,身长最大的有15米长,身高大约5米高,体重3吨
图片5镰刀龙是一种杂食恐龙,它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前肢上极长的指爪--长达75厘米,可以用于驱赶天敌,或者得到食物。镰刀龙可能长有羽毛,但是显然不会飞。
图片6腕龙体重约在70-80吨之间,是最重的恐龙。体长: 长23米,高12米恐龙(五六层楼),食物: 草食动物,它吃树梢处的叶子,尾巴短粗,头部能抬得很高
图片7鸭冠龙它与霸王龙一样都是生活在6850万年以前,鸭冠龙的生活与鸭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并且以水中植物为生。
图片8剑龙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耸起的两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着尖棘。剑龙是草食性的恐龙,行动缓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龙最好的防卫了。
图片9雷龙体重约在35公吨到50吨之间(7到10只成年大象),粗壮的腿,有如树干一样雷龙的身体虽然大得惊人,性情却很温和,平时以植物为食,有时会走入沼泽里,由于水具有浮力,可以减轻它身体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能躲避像异特龙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图片10慈母龙 身长9米(三到四层楼) 体重4吨 ,主要食物: 吃树叶,浆果,和种子 ,杂食恐龙,长着和鸟一样的脚,性格温顺
图片11巨齿龙最早的大型、二足、肉食性恐龙,体长:7-9米长,约3.5米高(尽两层楼高),锯齿龙的大脑是最大的且,它的感觉器官非常发达,因而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恐龙
图片12翼龙就是会飞的恐龙,其实翼龙不是恐龙,它是生存在恐龙时代的一种动物,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当时恐龙控制着整个陆地,翼龙就控制着整个空中,是当时的空中霸主。
三、探索恐龙外形与食性关系。
1.食肉恐龙和食草恐龙看上去有哪些不一样的特征呢?
2.引导幼儿观察肉食恐龙、草食恐龙的牙齿、脖子、体型的不同,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启发幼儿思考食性和外形的关系,比如为什么肉食恐龙的牙齿很锋利,为什么草食恐龙的脖子很长。
3.根据初步了解的肉食恐龙和草食恐龙典型特征,给挂图中的恐龙分类
4.小朋友知道肉食恐龙与草食恐龙生活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吗?
小结;几亿年前的地球上拥有一个完整的大陆,恐龙可以自在地四处漫游。
四、按照食性给恐龙分类 按照恐龙的食性对自己熟悉的恐龙进行分类恐龙喜欢吃什么呢?
那哪些恐龙喜欢吃肉哪些恐龙喜欢吃草呢?
(引导幼儿按照食性分类进行连线。)
五、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可是,这样的庞然大物在地球上称霸了一亿七千万年以后却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呢?请你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
——幼儿自由讨论、猜测并交流。
——教师小结:就象你们的猜测一样,我们的科学家也作了各种猜测,但却都没有根据,所以恐龙的灭绝,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小朋友,你们觉得恐龙神秘吗?希望我们小朋友努力学习,不断地去探索、研究恐龙,早日找到答案。
第35篇教案
活动目标
1 复习呈封闭状排列的石榴花托的数数方法。
2 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并愿意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对封闭型数数已有初步接触:分类盒、统计表、笔每人一份;幼儿捡的石榴花托每组一盘。“石榴快长大”操作图片:依次为石榴花托-小石榴-青石榴-成熟的石榴。
活动过程
1 复习呈封闭状排列物的数数方法。
(1)数数石榴花托有几瓣
师:请小朋友每人在盘里取一个石榴花托,仔细数一数它有几个瓣?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小结:在数花瓣的时候,先要认准一个开始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一瓣一瓣接着数,这样就知道数到哪里可以结束。不会漏数也不会重复数了。
(2)相互检查,重新确定石榴花托花瓣的数量。
小结:石榴花托瓣数是不相同的。
2 按花托瓣的数量分类。
(1)运用故事《三只蝴蝶》的经典对话交代操作要求,如“4号房子说‘4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其他数量的别进来。”“‘5号房子说‘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其他数量的别进来。”’
分类盒:
(2)幼儿操作,按花托瓣数量的不同,(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分别将5朵石榴花托送到对应的数字分类盒里。
(3)幼儿相互展示,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说说4、5、6、7号房分别请到几个石榴花托。
3 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
(1)教师与幼儿讨论并确立记录的方法。
出示统计表:请幼儿仔细观察在记录纸上看到了什么?猜猜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幼儿操作,用点子符号记录分类盒中不同瓣数石榴花托的数量。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观察每个幼儿记录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纸,找找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多,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少。
活动反思:
不管上什么课,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老师提问的方法和语言的表达都要适当精细,通过这细微之处,我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有时面对孩子们排序错误引导不是很好,老师的语言也怎么才能够说的更精练。这也是我以后要多学习弥补的地方。今后只有通过不断的磨练、不断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能有更多的进步。
第36篇教案
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引导幼儿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细致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根据“指南”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由此可见幼儿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够获得感性经验,同时充分发展了形象思维。
在设计过程中以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激发探究兴趣,并运用新的学习活动,以角色带入的方式,主角侦探的身份,模拟真实探案环境,带入整个活动过程,激发幼儿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结合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联合实际,使幼儿多方位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新的学习活动,形成收获一种身身的能力,并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目标
1、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引导幼儿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2、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细致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难点:能够准确地分析案情。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PPT、侦探卡、铅笔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叫声
活动过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师:小朋友们欢迎来到“真相大白”侦探所做客,大家叫我白侦探就可以了,玲玲玲,电话响了,一定是有什么事发生了,喂!(播放录音)
引导幼儿提取电话信息
人物:“猪大妈” 地点:爱心超市 事件:货物 搜寻证据,大胆猜测
证物一:商品清单,幼儿对照自己的清单卡,记录数量。
师:算出来的单子仔细观察一下,发现什么问题?
幼:货架上有0块糖果,记录单上有2块糖果,少了2块糖果。
幼:货架上有2罐蜂蜜,记录单上有3罐蜂蜜,少了1罐蜂蜜。
师:那少了的1罐蜂蜜,2块蛋糕会到哪里去了呢?
幼儿猜测,自由交流商店可能发生的情况。引导幼儿说出有人拿走了。
证物二爪爪录音笔
师:到底可能是谁拿走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爪爪录音笔有什么线索
师:我们每个小侦探都有一张这样的侦探卡,请你们把留下脚印的小动物找出来,在第一行里做个记号,表示它是嫌疑人。
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幼儿纠错。
(教师巡视)
通过线索进行侦破。
1、根据线索,圈定嫌疑人。
证据三:脚印
师:在糖果和蜂蜜的柜台前,留下什么呢?
幼:弯弯的月牙形的是马的脚印。
幼:像竹叶样的是鸡的脚印。
幼:枫叶样的是鸭的脚印。
幼:圆圆脚趾的是狗的脚印、
师:留下这些脚印的人,很可能就是拿走蜂蜜和糖果的嫌疑人。
线索四:蓝白色格子布。
幼:一块蓝色的格子布。
师:留下这块黄色格子布的人也可能是嫌疑人。这块布会是谁留下的呢?我们还是看看这些顾客仔细找找看。
请幼儿找到后自己说说在哪些小动物身上有这块蓝色格子布,教师倾听。
师:请你们把可能留下蓝色格子布的嫌疑人也找出来,做上记号。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统计找到了2位嫌疑人。
2、思考:根据线索找到了这么多的嫌疑人,那到底谁最有可能是拿走蜂蜜和糖果的人?请幼儿看着自己的侦探卡,思考分析。
幼儿讨论,引导幼儿从线索和对应的嫌疑记号着手,找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
3、幼儿推理:谁是最可能拿走蜂蜜和糖果的人。
师:不能光凭一条线索就能断定谁是嫌疑人!
线索三:目击者。
师:除了在柜台前发现的脚印和蓝色格子布外,我们还找到了一位目击者。
我们一起来仔细听听目击者是怎么说的?
(播放小白兔录音)
引导幼儿拼接证据拼图,得出答案嫌疑人是小狗,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
四、推理、结案。
1、幼儿自由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小狗)(3)、结案,了解真相。
师:小狗就是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那狗为什么会拿蜂蜜和糖果呢?
请幼儿个别发表意见师:那我们一起去问问小狗,看看小狗会怎么说。
小狗说:我是小白兔家的邻居,我的好朋友小猪生病了,很想吃蜂蜜糖果,可是家里的钱都拿去给白兔妈妈看病了,小白兔哭得很伤心。所以才到商店里拿了蜂蜜和糖果。
2、案情动机讨论。
师:真的是小狗拿走了蜂蜜和糖果,狗为什么要拿走蜂蜜和糖果呢?小狗这样做对吗?
幼:不对的,因为小狗偷东西。
幼:有点对的,因为他关心熊妈妈。
教师提升幼儿经验:帮助别人这种想法是对的,但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去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活动延申
游戏《找茬》
活动总结
本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活动,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将枯燥的教学活动融入到游戏活动中,比如:利用角色带入活动, 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幼儿生活常识,及兴趣,有助于孩子很好的领会和接受 ,创设情境引领孩子更投入地进入活动中,扮演角色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等,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和情境中轻松学到本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突破。引导幼儿时,语言简练到位不拖拉、简单明快问题,注重师生互动,掌握好了课堂节奏。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第37篇教案
活动目标:
1.能够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方法进行破案。
2.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几种常见动物的脚印。
材料准备:课件,幼儿侦探卡人手一张,笔若干,侦探道具(眼镜,放大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幼儿猜测,激发幼儿推理的欲望。
1.引导语:老虎妈妈开了一间开心超市,生意可好了,每天来买东西的顾客非常多。一天的生意忙完了,客人都走了,老虎要整理货物,清点商品数量。
2.幼儿对照自己的清单卡,记录数量。
引导语:老虎妈妈请小朋友们帮忙清点货架上的商品,核对一下货架上的商品和单子上的数量是否一样?算出来的单子仔细观察一下,发现什么问题?
3.小结:货架上少了1罐蜂蜜、2个蛋糕、3瓶牛奶。
4.提问:那少了的1罐蜂蜜,2个蛋糕,3瓶牛奶可能会是谁拿走的呢?
师:你们说得都有可能,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侦探,一起去超市找找线索吧!
(二)依据线索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圈定嫌疑人。
1.线索一:脚印。
(1)引导语:在案发现场,我们发现了一些脚印,脚印分别是哪几只小动物留下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2)引导幼儿将留下的脚印与相对应的动物找出来,并在侦探卡的第一行做上记号。
2.线索二:帽子。
(1)引导语:除了脚印,还留下了什么线索?带着帽子的人也可能是嫌疑人。监控里发现了这些小动物带着帽子,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片,仔细找找看。
(2)请你们把带帽子的嫌疑人也找出来,在第二行里做上记号。
3.线索三:目击者。
(1)引导语:除了发现的脚印和戴帽子外,我们还找到了一位目击者。
(2)目击者:我看见拿走蜂蜜、蛋糕和牛奶的人带着黑色墨镜急冲冲地拿着东西就跑走了。
(3)引导幼儿根据线索观察图片,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侦探卡的第三行。
(三)幼儿尝试整合推理出的线索指定嫌疑人并结案。
1.思考:根据线索找到了这么多的嫌疑人,那到底谁最有可能是拿走东西那呢?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的侦探卡,想一想并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推理:
引导语:要满足以上三条线索的动物才是最大的嫌疑人,谁是最可能拿走蜂蜜、蛋糕和牛奶呢?。(鸡)
3.结案,了解真相。
师:你们都说鸡的嫌疑最大,鸡可能就是拿走东西的人。那鸡为什么会拿蜂蜜、蛋糕和牛奶呢?
师:那我们一起去问问鸡妈妈,听听鸡妈妈会怎么说。
小结:原来真的是鸡妈妈拿的东西,帮助别人这种想法是对的,但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去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今天小侦探们的表现都不错,帮助超市主人老虎妈妈破了案,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仔细观察,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你们会是个厉害聪明的小侦探家。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在阅读区投放有关找不同、走迷宫等益智性的书籍,激发幼儿进行探索与思考。
2.家园共育:请家长有机会可以带幼儿去体验侦探游戏。
活动反思: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导入“小伴龙”,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让幼儿扮演“小小侦探家”帮助小伴龙找出嫌疑人,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方法进行破案,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动脑筋想问题寻找答案。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够通过线索找出对应的嫌疑人,但是在最后一个环节结合三条线索进行推理时,部分幼儿没有推理出鸡妈妈是最大的嫌疑人,可能是幼儿没有抓住“要满足以上三条线索的动物才是最大的嫌疑人”这个条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够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找到的线索结果并进行分享。
第38篇教案
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学会用符号记录,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体验鸡蛋浮起来实验成功的乐趣。
设计意图
户外进行钓鱼活动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细细一听,原来他们再说:为什么有的鱼是浮起来的,有的鱼是沉下去的呢?……看到孩子们讨论着沉与浮,我觉得应该设计一次专门的科学活动让他们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个正确认识。鸡蛋就是一个很好地选择。为此我设计科学《鸡蛋浮起来》这一活动,让幼儿去探索鸡蛋在水中的不同状态,认识鸡蛋上浮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 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
2. 在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学会用符号记录。
3. 体验鸡蛋浮起来实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初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
活动难点:学会用符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活动准备
1.盐、味精、糖,生鸡蛋、筷子、勺子、水彩笔、透明杯、抹布、记录纸。
2.盐、味精、糖标志,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入主题,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教师引导:出示一杯清水、一个鸡蛋。问幼儿,老师把鸡蛋放进水杯里,猜猜,鸡蛋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想后,老师轻轻地将鸡蛋放进水杯里,请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说出鸡蛋在清水里沉下去的。
3.引出探究问题:清水里的鸡蛋是沉下去的,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蛋宝宝浮起来?
二、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
1.教师导入: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东西,你们能不能往水里加入其中的一样东西让鸡蛋浮起来。(教师介绍材料:盐、糖、味精)
2.猜一猜:加什么东西能让鸡蛋浮起来?请猜加盐的小朋友请站在这边来,带上盐的标志,猜其他的依次类推。
3.分组,探索什么材料加在水里能让鸡蛋浮起来。
(1)按猜想分组,人数多的多分几组,人数少的少分几组完成。
(2)师:请你们试一试,看看你的想法对不对呢?
提出要求:铃声响起开始操作,使用勺子一勺一勺的加材料。加入材料后要用筷子轻轻地搅拌,搅拌完把筷子放入盘里,注意观察鸡蛋在水中的变化。听到铃声把材料放到展示台。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的材料,激励幼儿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
4.幼儿回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享。
5.教师进行实验小结: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那么哪种材料加在水里能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答:盐。
6.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三、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能浮的越高。
1.教师:请观察老师这里的两杯盐水,为什么有的鸡蛋浮得高,有的鸡蛋浮得低,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幼儿的实验不明显,可事先准备两杯同样多盐水不同高度的鸡蛋)
2.幼儿讨论。
3.实验验证,提出实验要求:
(1)每桌有两个杯子,一个杯子加3勺,一个杯子加5勺,需要在杯子上注明“3”“5”。
(2)提出观察、记录的要求。
要一勺、一勺加材料。实验完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记得清楚。
(3)商量协作:谁做记录;谁加材料盐;谁进行搅拌;谁观察。
2.幼儿实验,教师随机指导幼儿。(提醒幼儿注意观察鸡蛋浮起来的过程、真实记录)
3.分享交流:幼儿分组交流实验结果,肯定幼儿分工和记录的方法。
4.实验小结:同样多的水,加入的盐越多鸡蛋在水中就浮得越高。
5.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四、经验提升
1.现在我们实验都成功了,心情怎么样?
2.现在我们知道鸡蛋浮起来的秘密是加入盐才可以的,我们做完实验了,那桌子上的东西需要收拾吗?我们一起来整理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分为猜一猜,试一试,做一做,再做一做并说一说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之以趣。让幼儿在动中学习,玩中思考,观察发现鸡蛋如何浮起来的。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第39篇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探索磁铁的特性,观察并发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现象。
2.能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实验,让磁铁悬浮起来,初步了解磁悬浮现象。
3.发现生活中磁悬浮现象,感受科学的神奇,体会探究的乐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PPT 课件。
2.标有磁极的长形磁铁若干。
3.每组三盒操作材料:第一盒:磁铁若干;第二盒:磁铁若干、磁性小车、卡纸做的轨道;第三盒:环形磁铁、粗细吸管、透明小瓶。
4.磁悬浮地球仪教具大的一个,小的四个。
【活动建议】
1.故事情境导入,对磁铁产生兴趣。
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神秘的星球,星球上住着很多磁铁宝宝,他们身上都有着神奇的力量。今天它们就来了,看看盒子里有什么?
2.游戏探索活动――层层递进,不断探索,探寻磁悬浮的奥秘。
游戏一:《磁铁探秘》――探索磁铁的特性,观察并发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1)教师:你们的手上是什么?两块磁铁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
(2)幼儿探索。
(3)分享探索成果。
教师小结:不同颜色的磁铁放在一起,会相互吸引;相同颜色的磁铁放在一起,会相互排斥。
(设计意图:幼儿通过观察,发现磁铁有红、蓝两色,有的孩子还能辨认说出“N”和“S” 字母;通过操作、摆弄两块磁铁,发现不同颜色的磁铁靠近时会吸在一起,相同颜色的磁铁靠近时怎么也吸不到一起,帮助幼儿发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现象。)
游戏二:磁铁小车――进一步体验磁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现象。
(1)幼儿了解 1 号箱里的投放材料。
游戏规则:请幼儿用手中的一块磁铁让小车沿着轨道前进,手和磁铁都不能碰到车身。
(2)幼儿自由探索。
(3)幼儿操作展示,相互分享经验。
教师小结:磁铁的相同颜色相对,会产生相互排斥的力量,所以小车前进了。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幼儿按照游戏规则,运用刚刚探索的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让小车前进,进一步体验和巩固磁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
游戏三:磁铁悬浮――巩固并理解磁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现象。
(1)幼儿了解 2 号箱里的投放材料。
(2)幼儿自由探索。
(3)幼儿分享、交流让磁铁悬浮起来的经验和方法。
教师小结:环形磁铁的相同颜色相对,会产生相互排斥的力量,所以磁铁悬浮起来了。
(设计意图:提供吸管、透明的瓶子和环形磁铁,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环形磁铁也有红蓝两色。有了前面两个游戏的感性经验,在这个环节让幼儿在吸管和透明小瓶的帮助下,进一步利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让两块环形磁铁悬浮起来。幼儿在不断尝试和向同伴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等待神奇现象的出现。)
游戏四:悬浮地球仪――初步了解磁悬浮现象。
(1)教师操作大地球仪,让孩子感受悬浮的神奇现象。
(2)幼儿分组操作,让小地球仪悬浮起来。
教师小结:哇,地球仪悬浮起来了!这就是利用了磁悬浮现象,当然这里面还有许多的科学知识,等待小朋友慢慢地去发现。
(设计意图:大地球仪悬浮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经过反复操练才能将地球仪放在精确的位置,使之悬浮起来。在音乐的烘托中,孩子们屏住呼吸看到老师让地球仪浮起并转动起来,会产生无比的向往,从而也有进一步探索的愿望。所以老师准备了小的地球仪, 在操作上相对简单,孩子们在不断的尝试中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科学的神奇。)
3.发现生活中磁悬浮。
(1)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磁悬浮?
(2)观看磁悬浮相关图片,引发自由联想:你想发明什么?
教师总结:老师相信你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第40篇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蜡烛燃烧时的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力。
2、了解蜡烛燃烧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7、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打火机、颜料水每人一份、每人两支蜡烛、一大一小玻璃杯每人两个,清水一碗
活动过程:
一、点蜡烛。
1、(1)、师:晚上停电了,什么也看不见了,怎么办?(点蜡烛、打手电筒),出示蜡烛:那你们用什么办法来点蜡烛呢?(打火机、火柴)。那么等一会我们使用打火机应注意安全。教师交代点蜡烛的方法。
(2)、先把打火机点燃,然后再把蜡烛拿到打火机上点燃。
(3)、师:那么,点燃了蜡烛,请你们观察,会又什么现象产生呢?
(4)、幼儿点蜡烛,观察。
2、幼儿回到座位。
师:刚刚,蜡烛点燃,你们看到了什么呢?(有水流出、有烟……)。哦,有的小朋友说有水流出,那蜡烛流出来的水叫蜡油,我们再来看看它的火焰会怎样呢?蜡油油什么作用呢?
教师总结:蜡烛燃烧时会油蜡油流出来,蜡油滴在桌子上可起一个固定作用,它燃烧时还会冒烟,火焰会随风舞动。
二、自制蜡烛花。
师:刚刚有小朋友说蜡烛燃烧时有蜡油滴下,那么请你观察蜡油滴到水里时怎样的,再滴到桌子上看看。
幼儿再次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发现。
教师总结:蜡油滴在水里时浮起来的,像荷叶一样。
三、蜡烛熄灭。
1、师:刚刚我们师怎样来熄灭蜡烛的?(用嘴吹的,用手扇的),现在,老师有一个好办法,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我用一个玻璃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换一个被子,结果又怎样呢?
幼儿动手操作。
2、师:刚刚,我们做了实验,结果怎样呢?(蜡烛熄灭了)。那换一个被子,得出的结论又怎样呢?(还是灭了),为什么呢?
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被子里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空气没有了,人也就生存布下去了。
3、师:好,现在我们来点蜡烛,用一大一小的玻璃杯同时罩在上面,看看,又会又什么样的结果?幼儿实验。
小结: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后熄灭,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先熄灭。
四、水中的蜡烛。
师:刚刚,蜡烛和空气做游戏做得可高兴了,现在他要和水做游戏了,你们想看吗?
教师示范:先将点燃的蜡烛竖在盆子中间,然后罩上被子,你可以发现当蜡烛熄灭后,盘子里的水会到被子里去。
幼儿操作。
师:你们有没有做成功?为什么瓶外的水会到瓶子里去呢?你可以端着你的盘子去给客人老师看看,问问卡人老师为什么?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实验,再来讨论结果。
第41篇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洗涤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2、能讲述洗涤用品变出泡泡的方法。
3、尝试用相应的洗涤用品搓泡泡,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泡泡器、装水的小盆、洗手液一瓶、香皂一块。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泡泡器,演示吹泡泡,激发幼儿的互动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它可以干什么?
二、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述泡泡哪里来
教师:除了吹泡泡,平时,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泡泡,摸到过泡泡?泡泡是怎样变出来的?
三、出示香皂及水盆,启发幼儿介绍生活经验,指认图片真能干相应洗涤用品的名称,并尝试说出其用途。
教师:图片上有没有会变泡泡的东西?你们认识吗?有什么用?
1、幼儿自由表述自己对洗涤用品作用的认识。
2、引导幼儿说一说洗手液、洗衣液等变出泡泡的方法。
四、体验活动。
教师出示洗手液,引导幼儿去盥洗室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