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诗人名片】
孟浩然(689—740)
字号:字浩然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阳)
作品风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挟异
诗人小传: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不详,浩然为其字,襄州襄阳人,故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娱,四十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据说唐玄宗咏其诗,见“不才明主弃”语,乃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归。其后孟浩然漫游吴越,穷极山水,更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他的诗大多为五言短篇,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是唐诗中山水田园派的领军人物,后人遂将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注释】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天湖北省襄阳市南面。
鱼梁:沙洲名,在今天湖北省襄阳市鹿门山的沔水之中。
羊公碑:羊公指晋代名将羊祜,字叔子,《晋书·羊祜传》记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至若湛辈,乃当如公言耳。’”又载羊祜卒后——“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译文1】
人事经常变幻更替,来来往往就演变成了古代、今时。江山因此而留下先贤胜迹,如今我等再来登临观览。只见江水低落,鱼梁露出,天气寒冷,云梦深邃。羊公碑仍然在啊,读过以后,不禁涕泪沾衣。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译文2】
江山遗留下名胜古迹,我们今天又来此登临。
秋江水落露出鱼梁洲,秋来天寒加深云梦泽。
羊公的遗碑至今尚在,读罢碑文我泪湿衣襟。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译文3】
人间之事有兴有衰,日往月来从古到今。
江山遗留名胜古迹,我们今天又来登临。
水落江浅露出鱼梁,秋来天寒梦泽更深。
羊公遗碑至今尚在,读罢碑文泪湿衣襟。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赏析1】
此诗富有哲理,言古往今来,时代变迁,江山虽然相同,人事却已改换,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自己不能出仕以报效国家、达成抱负,终究一事无成的悲叹。
诗当作于孟浩然隐居鹿门之时,与友人同登岘山的某年岁末。开篇即出抚今吊古意,首言人事之“代谢”,自人世而论,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转换,继而以“江山留胜迹”以相应“古”,以“我辈复登临”以相应“今”,时代之沧桑感扑面而来。颈联为全诗枢纽,陡然从虚转实,从抒情而转至写景,但诗人眼中都是些什么景物啊。“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一联并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描摹岁末襄阳周边的萧条景象,水浅而泽深,构造一份哀伤情境,其二是相应首联的“人事有代谢”以写江山之千古不变。据《襄阳府志》载:“鱼梁、亦槎头,在岘津上,水落时洲人摄竹木为梁以捕鱼。”考鱼梁洲之名始于汉代,而云梦泽更早于先秦,这些胜景千古以来似乎都没有什么改变,以之对应变幻不停之人事,更增添了落寞无聊之感。
尾联点明主题,诗人是见羊公碑而有此感,并因而堕泪。根据《晋书》的记载,羊祜曾登岘山而悲,所悲者也即此诗前四句所表达的含义:江山不改,人事变迁,人生在世即便百年,对于宇宙来说也不过悄然一瞬而已,此后即湮灭无闻,令人可悲。但羊祜终究还有石碑留下,正如邹湛对他的安慰:公必与此山俱传。这是因为羊祜镇守襄阳之时,有遗爱于民,所以他死以后,襄阳百姓就为他立碑,使羊祜之名得以流传千古,几与岘山同朽。孟浩然认为自己比不上羊祜,因为他根本就没能出仕,遑论为百姓做点什么事情,从而得到百姓们的爱戴,给自己立碑传名了。所以羊祜登山而悲,数百年后孟浩然见碑而更觉悲怆。由此诗也可得见,孟浩然之隐居,多因仕途不畅故,而不是真心实意地无意于世事,厌倦于红尘。
此诗有情有景,有理有节,晓畅通顺,一气呵成,文似淡而意极深。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论孟浩然诗,说是“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以此诗来印证,此言诚不虚也。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赏析2】
这首诗作者借登岘山凭吊羊祜,抒发了自己的郁积和愤慨。作者入京求仕不遇,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的话,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泪下。全诗借古抒怀,把深沉的感慨隐藏在平淡的描绘之中。
清人沈德潜: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关于岘山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畅饮吟诗,好不快活。他曾对部属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百姓为其于岘山建碑,见者堕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赏析3】
这是诗人在凭吊岘首山羊公碑时写成的一首诗。羊公镇守襄阳时,常常登临岘首山,一次,他对同游的人叹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诗人吊古伤今,由羊祜想到了自己的境况。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诗人开头两句就开门见山,抒发心事。这两句的意思是人生世事或朝代更替,或家族兴亡,或人生悲欢离合,或生老病死都在历史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是古今之分了。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一联紧承第一联,分别承接了上联的“古”和“今”,也点出了诗人所在的地点。他的感慨情怀,都是因为登上岘首山,触景生情而引发的。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这两句写的是登山时所见到的景象。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水面下落,庞德公曾经隐居处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天气寒冷,辽阔梦泽水域越发让人感到深远。这两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人登高望远,水落石出,寒气上升,草木枯萎的萧瑟景色。诗人抓住了当地特有的景物,烘托了自己伤感的心情。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碑历经漫长时间仍然立在那里为世人瞻仰,羊公为国效力,替百姓主持公道,所以流传千古,流芳万世。诗人读完羊公的业绩后,不由得想到自己目前还是一介布衣,无所作为,想要报效国家、成就伟大功业的抱负还没有实现,和羊祜相比,自己可能默默无闻,了此一生,心中难免伤感,不由得泪沾衣襟。“羊公碑尚在”中的“尚”字,十分有力,其中包含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感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在浅显平淡中表达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情感。开篇阐发一个哲理,奠定了深厚的基调,之后诗人用景物烘托内心深厚的情感,表达形象,诗文很有厚重感。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赏析4】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览古抒怀的诗。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他曾对同游者喟然叹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政绩斐然,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他建碑立庙。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首山,看到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的话,对照自己空有抱负不得施展的处境,触景生情,泪下沾襟,吊古伤今,感慨颇多,便写下本诗。全诗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悲愤和哀伤。诗题中的岘山在今湖北襄樊。
首联,诗人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点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感慨:人间事物总是在不停变化,朝代的更替,家族的兴衰,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便分古今。
颔联紧承上联。“江山留胜迹”承“古”,“我辈复登临”承“今”。诗人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颈联写诗人登山之所见。诗人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瑟。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辽阔的水泽之地,一望无际,故称“深”。诗人抓住了当时当地特有的景物,既表现出时序,又烘托了自身伤感的心情。
尾联抒发感慨。一个“尚”字,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内容。诗人想到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他为国效力,为民谋福,所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二者鲜明的对比,令人伤感,诗人不禁潸然泪下。
从内容上看,本诗的前两联是“说理”,后两联又转为“写景”,描写形象生动,暗含了诗人深厚的感情。因而,本诗依然是“诗人之诗”而非“哲人之诗”。从语言上看,本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语淡意浓,富有情趣。
【扩展阅读】
登襄阳岘山
唐·张九龄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
孟浩然诗中云“羊公碑尚在”,而张九龄此诗中却谓“羊公碣已磨”,虽然遣词不同,立意则一,都是论及岁月蹉跎而人事变迁,从而抚今追昔,慨叹无穷。
文章标题:《与诸子登岘山》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孟浩然-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yiduiyi.net.cn/libai/tsy/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