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朝花夕拾》导读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朝花夕拾》导读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时间:2022-12-01 21:36:17

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朝花夕拾》导读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朝花夕拾》导读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细节得出赏析《朝花夕拾》的方法。

  2、运用所学的赏析方法去赏析《五猖会》

  3、指导阅读《朝花夕拾》其它文章

  教学重点

  通过细节品味、掌握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独立有创意地阅读《朝花夕拾》

  教学课时:1课时

  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两个小片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出自谁的那篇课文,你读出了什么?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对百草园的愉悦温馨的回忆中,我们也读出了对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私塾教育的理性的批判。

  二、介绍《朝花夕拾》

  小结过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皆选自鲁迅的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那我现在先问一个问题:拿到一本新书,你首先看什么?

  出示孟子说过这么一句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所以我们看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作者那对本书的作者鲁迅又了解多少

  1、你对鲁迅了解多少?

  把你知道的关于他的信息与同学们分享

  那老师补充一点。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鲁迅真是幸运,他。但是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经常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也因此多少年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补充介绍这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性格成因也便于了解鲁迅作品里所表现的思想

  正如鲁迅说的:出示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鲁迅

  强调”顾全作者的全人”

  那么除了了解作者本人以外还得了解什么??提示看”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也就是说书的时代背景

  《朝花夕拾》是鲁迅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十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目录: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关于《朝花夕拾》:早上的花虽然已凋谢,但在黄昏时仍能拾起来,给人们以意义。从记忆中抄出的文章。

  《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无不在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

  下面我们欣赏其中另一篇名篇《五猖会》

  三、赏析《五猖会》

  1、自由浏览课文,说说我对“五猖会”持怎样的态度?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热切盼望。我笑着跳着,催促他们要搬得快。(高兴、迫不及待)

  2、我在热切盼望参加“五猖会”时却遇到了父亲要我背书,我心情如何?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不情愿、无奈、痛苦的煎熬)

  一气背下来,梦似的就背完了。

  你如何评价父亲的这种行为?

  3、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为什么没有他们那么高兴,为什么会没意思呢)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父亲无视孩子的我的无奈和厌烦的理性批判)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

  四、走进《朝花夕拾》

  《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由对童年生活的叙述引发开去,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现实人生的丑恶。

  《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深深的愤慨。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和封建主义绝裂的道路。

  《无常》描述儿时所见的无常,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藤野先生》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与范爱农的交往,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五、精读指导方法:

  精读文章不马虎,品味语言要推敲,联系修辞写具体,紧扣关键来比较,领会主旨悟情感,结合语境巧措辞。

  例:找出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揣摩品读,说说你的理解。

  六、作业

  阅读补充完整下列读书卡片:

  名著:《朝花夕拾》

  作者:

  最感动的一篇文章:

  我的感受:

  最喜欢的一个片段:

  我的点评: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2)温馨的回忆:

  【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示例二】《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示例三】《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真理的批判:

  【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示例二】《五猖会》一文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示例三】《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天津

  1.(1)长妈妈(阿长)(2)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

  2.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意对即可)

  2013年江苏省淮安市

  3.示例:(1)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走进《朝花夕拾》,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勾画的一幅幅优美的生活画卷,走进他多姿多彩的童年吧!

  (2)①A.阿长送我绘图的《山海经》B.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这本书

  ②A.让作者感受到了阿长伟大的爱,B.让作者感受到了家长的霸道及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意思对即可)

  解析:(1)考查对开场白的把握。完成时,要注意读书活动所面对的对象是全班同学,所讲内容要结合《小引》(即序言)的内容,围绕《朝花夕拾》展开,同时这一开场白要能对整个读书交流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2)直接考查对文学名著《朝花夕拾》的把握。完成①时,要把握住两件事分别是谁做的,然后再进行概括

2、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学案(分教案、学案,有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

  关于夸父:

  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检测】

  一、积累·运用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阅读·感悟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三、表达·交流(1—2题)

  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25.《公共怒触不周山》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作者),体裁是()

  2.查一查,写一写。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断。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 焉:兼词,“于之”。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4.评一评,议一议。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共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主题思想:

  【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为下面的字注音

  颛顼()()水潦()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阅读·感悟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25.短文两篇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1、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25.《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1.水潦(lǎo)颛顼(zhuānxū)

  2.从前撞绳子断焉:兼词,“于之”。足、充盈水潦:泛指江湖流。

  归:流向、汇聚。

  3.(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2.A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三、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3、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留意小细节,捕捉动情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2、捕捉生活的动情点,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书写内心真情实感。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图片,留意小细节,并说说感动的原因

  2、小练笔,按照具体的写作方法,写出生动活泼的文章。

  3、课堂交流学习体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活是一部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美无处不在,学会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2、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留心生活细节,书写心中的美好的情感。

  教学难点:捕捉动情点,运用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让创作充满激情。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杨帆起航

  1、播放音乐:《有没有人告诉你》

  学生:听音乐。

  教师:叙述音乐背后的故事——一位打工者,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迷蒙闪烁的霓虹灯,来往穿梭的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的各色人群,冬天不夜的街口巷道,使他眼花缭乱,彻夜不眠。可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睡在冰冷的床上,孤单寂寞向他袭来,万般痛苦涌向。让他万万没有想到最可怕是,辛苦打造的美丽的城市,居然接纳不了区区一人,这时,猛然意识到,我与城市有遥不可及的距离。

  2、观察图片

  学生:看图片

  教师: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摆小摊的老爷爷,晚上收摊时,才想起孙女招呼他买发夹的事,当他背起货物急匆匆走进一家超市时,被那里的保安无情地轰走,保安态度极度粗暴,老大爷带着遗憾与愧疚,却面带微笑从容离开。

  小结:留心细节,触动心灵,牵动情思,引发思考,启迪智慧。

  过渡语——凄美深情的旋律,老大爷甜美的表情,催下了我们一滴滴酸楚的泪水,深深打动着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心,当你们欣赏了下面的音乐和图片时,你能不感动的流涕吗?

  第二板块:真情告白

  随着音乐,观察图片,想象音乐、图片背后的故事。

  1、播放音乐《云朵,云朵》,

  2、欣赏九幅图片

  3、说说心中的悸动。

  过渡语:为什么会感动,因为生活的细节,我们感受到了,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达出来,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第三板块:细节定成败

  1、展示三个片段

  片段一:

  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节选《母亲的心》

  片段二:

  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节选《母亲的心》

  片段三:

  ……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阳光刺痛了他的眼……——节选《心灵折旧费》

  2、总结概括细节描写的方法

  细节:⑴、活动细节;⑵、人物细节;⑶、事态细节

  形象:⑴、捕捉心理;⑵、物象点染;⑶、巧用修辞。

  过渡语:为什么会感动,因为生活有动情点,触动我们最柔软的部位,我们内心感受到了,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达出来,所以要捕捉动情点。

  第四板块:捕捉动情点

  展示六个片段

  片段原文:

  ……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似乎能听到妈妈平和温柔的呼吸声。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

  动情点:母亲在自己睡觉时爱抚地端详自己的镜头。

  片段一: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我知道那是找她自己的影子,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指导方法: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片段二: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

  指导方法: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片段三: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普照下,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像变成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眠,感动得母亲满脸都溢满幸福;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激动得母亲绽开了动人的笑颜……

  指导方法: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片段四: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无言的祝福;我曾在季羡林的《怀念母亲》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幸福的安详;我曾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见过,那母亲的眼神里是一种不能割舍的珍爱!

  指导方法: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过渡语——同学们,当你们理解了这些方法,有没有创作的冲动和欲望?试试看,写一个片段。

  第五板块:雏鹰展翅

  展示学生创作的四个片段

  片段一:

  那是怎么样的一双拳头啊!双手握得泛白,激动得有些发抖,长长的指甲刺进掌心,也没有感觉到疼,一副挺拔的时提出,一张坚定的脸,一双激动得眼神,却包含着两个人的友谊。她王玉颜,一直站在人群边上的女孩,一直为我加油的班长。握在那一瞬间,心中充满着感动,身体中涌动着一股暖流。——高德芬节选《捕捉瞬间的感动》

  片段二:

  熬到了比赛开始的时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同学参加了踢毽子比赛,……他可能过于紧张,表现失常,我不忍看他无奈痛苦的表情。有些痛苦来的温柔,如同漫漫降临的黄昏,在不知不觉间你会感到冰冷和黑暗;有些痛苦来的突然,如同一阵骤雨、一阵怒涛,让我们来不急防范。他最终没有获得好成绩。下了场,他找一个凉快的地方坐下来,我赶紧跑过来安慰他:“没关系,游戏而已,输了没事!重在参与!”但我知道他的心情比什么时候都糟糕。——虞克晋节选《瞬间的感动》

  片段三:

  我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不幸,就像跌入谷底那样落魄,就如被抛弃荒漠里一样恐惧,就如临世界末日那样绝望……她依然张开胸怀怀抱我,伸出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发,掏出手帕抹去我脸上的泪水,水灵灵的大眼睛端详着我,好像我是第一次光临这个星球的陌生的生命,像一位母亲打量自己刚出生的婴儿,心理装满甜美笑意,这一刻我再也忍不住了哭出了声,没有悲伤,只有感动。——王玉颜节选《明天会更好》

  片段四:

  我们大家跳舞的时候,红光满面,笑的神态和舞姿很迷人,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吸着丝丝春雨,正徐徐绽放。又如同一只在空中飞旋的天鹅,展示她的华美与高贵;又像在地面翩翩起舞的孔雀,如花间飞舞的蝴蝶,如荷叶尖的圆露。我似乎成了其中的一员,随着她们翩翩起舞,忘记我是一位观众,我的心在澎湃,我的心在飞扬,我的心飞上了舞台,跟她们交融在了一起。——黄义梅节选《舞出青春的风采》

  过渡语——通过本堂课学习,我们大部分同学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写出的片段可圈可点,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实践,一定能得到真知。我们尝试一下,找出一下三个片段的细节,捕捉文中动情点。

  第六板块:实践出真知

  片段一:

  有一个小男孩,摔倒在街上,他看见爸爸正朝着他走过来……当爸爸走到他身边时却当做没看见继续往前走了,他很伤心,以为爸爸是不爱他的。可是他站起来时,却发现——爸爸走到街的转角处,就在他侧身拐弯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小男孩的眼睛里闪着泪花。当这个小男孩——我的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片段二: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我伸出一只手从姥姥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姥姥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

  “姥姥,您腿脚不灵便,车多人又挤,过马路时千万要前后左右看一看,别跟车抢时间。啥时家里有什么难事,只要需要,不管多远多忙我们都会来的。”姥姥便背过脸去擦泪。

  牵着姥姥过马路,心里有几许感激、几许心疼、几许爱意,还有几许感叹……

  片段三:

  ……老妈平时端坐还好,稍微运动时,表情依然痛苦,躺下歇息的时候,连毛毯都不能自己盖了。我真的很急啊,可是灵感在此刻也出现了。我躲在屋外,偷窥老妈,有巨大收获。老妈独自一人的时候。居然能够比较自如地坐到坐便椅上解决问题,也能自己很轻松地盖好又轻又暖的毛毯。做这些的时候,老妈十分平静安详。

  这一次,老妈当我面微微行动时,又说疼啊疼啊,表情显得很痛苦不堪。我俯身贴耳揭她老底:“老妈,没有那么疼吧,你其实不怎么疼啊!”老妈仰脸看着我,脸上换上一种如孩童般被揭穿真相的纳罕和羞赧,说:“你怎么知道的啊?”

  这个回合我赢了,可是呆呆地想了想,又何必揭穿老妈呢?老妈够可怜的啦,她心里不知道有多害怕和无助呢。我把老妈楼在怀里,很是羞愧,于是这个回合我还是输掉了。

  过渡语——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布置作业,写两个片段,相信你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定能够顺利完成。

  第七板块:青出于蓝

  1、当“我”哭着告诉妈妈,在艺术周歌唱比赛中失败的时候,谁的,什么动作,什么神态,什么语言等等的细节,让“我”感到温暖和安慰?

  2、当“我”在学校体育比赛中拿到奖状,把奖状递给妈妈时,你抓住了妈妈什么细节,你捕捉到什么动情点,让我难以忘怀,怎么样能够深深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

4、《感受美丽故事点击多彩世界——讲故事,评故事》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感受美丽故事点击多彩世界——讲故事,评故事》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设计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合作、倾听、表达、交流,评述说话人所表达的正确意思。课堂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搜集、组织材料,实践口语交际的互动。通过小组交流、学生推荐讲述、学生互评、全班交流心得等多种方式,完成口语交际的实践。

  【教学流程】

  (一)活动准备

  1.开展一次搜集童话或科幻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

  2.整理搜集的材料,每人写一篇童话或科幻故事。

  3.组织准备: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可用竞赛形式组织评比。由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作为评委兼评论员。老师指导兼统分员。参赛者是交际活动的主体,可由小组推荐亦可学生自愿报名。参赛人数应根据活动的时间长短而定。

  (二)活动步骤

  1.精彩故事的魅力。

  (1)明确活动形成。

  第一步:分小组自述自编故事,小组评论故事。

  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自编科幻或童话故事在小组中进行讲述、评论,用讨论的方式总结故事讲述的方法与技巧及评故事的方法。

  第二步:小组推荐学生讲故事、评委评故事。

  参与讲故事者做充分准备,根据小组总结的讲故事的方式与技巧及小组听故事的反应及时调整故事进行讲述。

  (2)导入:

  听故事是人的一种先天的欲望,像我们熟悉的《一千零一夜》中,机智勇敢的山鲁佐德正是利用故事的无穷魅力,从暴君的屠刀下救出一个又一个的无辜的少女。又如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封神榜》,童话故事《米老鼠与唐老鸭》《葫芦兄弟》等常使我们如醉如痴、浮想联翩,可以说我们是在故事的摇篮中长大的。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如果把故事说得有声有色,使人们听得如痴如醉,无论是丰富知识、开拓思维、激发想像力,还是提高听与说的能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做故事大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天地,说一说,评一评。

  (3)讨论明确讲故事的方法及技巧。

  现在,老师想问问同学们:讲故事有方法吗?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篇科幻故事,看看同学们能说说讲这个故事的方法?(可自由发言也可各小组推荐发表看法)

  例文

  奇特的“直呼电话”

  叶永烈哦,我已经来到了未来城!

  一片绿色映入我的眼帘,用一句文绉绉的话来形容,那就是“满目苍翠”:绿绒毯般草地,一片连着一片。电线杆般的树林,一行连着一行。顺便说一句,在未来市我见不到一根电线杆。电线全都被埋到地下管道中去了。最令我陶醉的是草地上、树林中,镶嵌着一簇鲜花,构成一幅幅艳丽多姿、灿烂夺目的百花图。在这里已经分不清城市与乡村。小虎子的家在哪里呢?铁蛋不愧为“铁灵通”,她一眼就看出我的心思,说:“小精灵,你想给小虎子和小燕打个电话吧?”铁蛋说着,从怀里掏出了“智能大哥大”。这种“大哥大”上装有小电脑,用途比普通大哥大多得多,我问:“你们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铁蛋感到惊讶:“电话号码?我们这里早就取消了电话号码!全部改用‘直呼电话’。”

  我笑了:“什么,你们这还在用‘传呼电话’?我们那里都已经快要淘汰了。”

  铁蛋咯咯笑了:“小灵通,你真是‘听三不听四,初三讲初四’,我说的是‘直呼电话’,不是‘传呼电话’,我们这里家家有电话,人人有电话。电话太多,电话号码就从十位增加到十二位数,后来,又增加到十五位数。这么一长串的数字,谁见了都头疼。打电话的时候,揿错一个键,电话就不知道打到哪里去了。所以,当‘直呼电话’一发明,马上就‘一呼百应’,受到热烈欢迎。打‘直呼电话’,不用拨号码,你只要说一下对方的名字,电话就自动接通!”

  “如果是广东人,福建人打电话,不会讲普通话,或是普通话讲不好,怎么办?”

  “‘直呼电话’的总控制台里,安装了‘方言转化电脑’,能够马上将各地方言自动转换成标准的普通话。”

  我又问:“同名同姓怎么办?”

  “这在发明‘直呼电话’的时候,科学家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凡是有同名同姓的,那就多加一句话。比如,叫‘小燕’的很多,加一句‘小虎子的妹妹小燕’,就不会弄错了。还有,叫‘王秀英’的很多,加一句‘王坚强的女儿王秀英’;叫‘铁蛋’的也不少,叫我‘小虎子家的铁蛋’或者‘小燕家的铁蛋’,电话保准不会接错。”

  我说:“叫‘小虎子’的也很多呀!”

  铁蛋没有答复我。他拿起“智能大哥大”,说了句“请接‘小燕的哥哥小虎子’!”电话一下子就通了。“智能大哥大”的彩色小屏幕上,出现了小虎子那张顽皮的脸。

  小虎子说:“铁蛋,小灵通来了吗?”

  铁蛋赶紧把“智能大哥大”交给我。我还没有说话,小虎子倒先说话了:“小灵通,你胖了嘛!”显然,小虎子已经从他的电话屏幕上,看到了我。

  “欢迎你——我们的‘大记者’,第三次漫游未来市。”这时,电话屏幕上出现翘着两根羊角辫的小姑娘,响着银铃般的声音。显然,小燕正在小虎子旁边。

  我问小虎子:“你家还在老地方吗?”

  小虎子说:“早就搬家了。不过,今天你别到家里来找我,我不在家,我住院了。”

  我赶紧问:“你生病了?”小虎子说:“我没病!”我感到奇怪,“没病为什么住医院?”小虎子笑道:“我没办法在电话里回答你这‘十万个为什么’。你来了就知道了!”

  这时,只见铁蛋用尖尖的铁手指摁了一下“智能大哥大”上一个绿色的键,从“智能大哥大”上刷刷掉出两张彩色小照片:一张印着小虎子,一张印着小燕!

  我好生奇怪,这“智能大哥大”怎么成了照相机了呢?

  铁蛋对我解释说:“‘智能大哥大’里装着‘迷你打印机’。谁在‘大哥大’的屏幕上出现过,‘大哥大’的‘迷你打印机’就能打印出谁的彩色照片。如果你要大照片,把‘大哥大’里的照片数码输入电脑,用大的打印机打印。你要多大,就能打印出多大的照片!你打电话的时候,如果不‘直呼’对方的名字,对着屏幕上出现的形象揿一下,也能把电话打给屏幕上的那个人!这为记忆不好的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即使记不起对方的姓名,也能打通电话!”

  我跟铁蛋只顾聊天,“七用车”自动在高速公路上飞驶,朝着“未来市医院”疾进……

  要求:

  ①用普通话讲述,语气要亲切。

  ②吐字清楚,语言流畅。

  ③不念稿、不背稿。

  ④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以求最佳表达效果。

  ⑤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⑥要根据现场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讲述的故事内容和讲述方式。

  2.感受精彩故事。

  (1)实战演习,完成第一步。

  (2)小结

  刚才,同学们在讲、评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很好,讲者兴致盎然,听者津津有味。老师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评论故事的?能否谈上几点?

  (可从多方面进行评论,既可以谈故事本身,比如内容是否连贯、情节是否有趣、主题是否鲜明有意义;也可以谈讲故事片时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比如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等)

  (3)组织评委小组,成员由各学习小组推荐一名组成。其中再推选1—2名主持人。

  3.体验故事的精彩。

  (1)各学习小组推荐或自愿报名若干成员参赛,参赛者抽签决定先后顺序。

  (2)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评分要求。即按评、讲故事的方法运用等几方面进行评分(见表)。

  (3)参赛者按次序逐一进行比赛,评委评论并现场亮分。

  (4)活动结束,公布结果,总结比赛活动。

  (三)总结

  同学们,本次活动到此结束,“故事”并未结束。其实,我们身边无时不在发生变化着一些事情,如果你把这些发生的事情对别人复述,当你在复述这件事的时候,实质上你就是在跟人家讲述一个故事了。如果你把这些发生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进行合理的加工,你就是在进行故事的创作了。今天,我们只是对童话和科幻故事进行尝试性的讲与评,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听说能力,又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愿我们今后能更多地演绎身边的故事,点击多彩的人生,用独特的视角,展开丰富的想像,为我们的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美丽故事。

  【教学探讨】

  听故事是少年儿童所喜欢的,但要学生讲故事、评故事则有一定的难度,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说话的尺度、评论的技巧、听说的能力,并让全体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是一个难点,本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编故事,小组讲故事、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自我表现的信心,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设计亮点

  讲故事、评故事旨在实践。为了拓宽课内活动知识容量,本设计延伸到课外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故事的编写,用“读写”补充“听说”的容量,既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兼容并包,又避免了单一追求活动的活跃气氛,从而达到拓展思维、激发想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专家点评

  本教学设计采用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运用分组活动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表达交流——说故事、评故事,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开展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知的热情和乐于表现自我的情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堂课中落到实处,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5、语文教学需“走一步,再走一步”——肖培东《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片断赏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李飞鹏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篇通俗易懂的记叙文,大多数老师在上这节课时,一般会采用让学生提炼记叙文六要素、划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阐述获得的启迪等步骤,导致整篇课文上下来大多了无生趣。而在2015年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中,特级教师肖培东在执教公开课时也选择了这篇课文,但他的课却赢得了满堂喝彩,获得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下面结合肖培东老师上课的文字实录,让我们一起走进他那“活力与智慧”共生的课堂。

  【片段一】以学定教,牵一发而动全身

  师:我听说这篇课文是你们一个月前学过的,同学们,记住,无论你走到哪一步,都不要忘记最初的那一步,学语文最初的一步就是字词音。莫顿·亨特所写的这篇记叙文,你读了以后,老师教了以后,你学习了以后,你都获得了哪些阅读信息?你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一个个分解为小困难,就可以战胜它们。

  生:不能忘记我们最初的一步,要分解困难。

  师:说出了文章的道理,那么关于文章内容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在悬崖上遇到困难,在父亲的帮助下,我克服了困难。

  师:这样,我们知道了,文章写的是我在悬崖上遇到困难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一段心路历程,父亲帮我化解了困难,最后我获得了人生的道理。(板书:心路、脱困、启迪)

  【赏析】在这一环节,肖培东老师(以下简称为肖老师)先是让学生温故已经学过的“字词音”,当检查完学生对“字词音的”掌握情况后,肖老师没有提出自己的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谈谈获得的阅读信息(因为学生已经学过这篇文章)。肖老师这一环节的设置考虑了学情,运用的是“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最后,肖老师用三个词语总结了学生的发言,分别是:心路、脱困和启迪。这一总结就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抓手”,既让教师自己明确了教学思路,也让学生明白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片段二】咬文嚼字,细细品读悟心路

  师:同学们真聪明!“尽量”表明里面有多深就靠多深,一点点挪进去。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个句子里一个动词用的很准。

  生齐答:“蹲”字

  师:在文字的后面还有一个动词使用的很准确,你们找到了吗?

  生:“伏”字

  师:问题来了,“蹲”字和“伏”字换一换行不行?

  生:不能换。因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天色已经暗了,而他此时心情更加恐惧,所以用“伏”。前面心情没有这么恐惧,所以用“蹲”,前后不能换。

  师:她的话语中有两层概念(环境和动作)。我们想想“蹲”和“伏”的动作,蹲是怎样的?你们蹲蹲看。(要学生做出下蹲动作体会)“伏”字说明是手紧紧扒在岩石上,恐惧越来越强烈,所以用“伏”。(要求学生做出伏的动作体会)体会到吗?

  生:是越来越害怕。

  师:同学们,动作的变化、动词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心里的恐惧在增加。刚才那位女同学还说道天色越来越暗了,可见环境描写也可以反映我的恐惧。原来心理描写绝不仅是我想、我想,而可以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环境甚至说话中小小的标点都可以表现出心理变化过程。(要求学生慢语速地朗读此句),在语言学习上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赏析】这一环节,肖老师不断引领学生去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对文字的细细品味中把握作者的心理,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而上面对“蹲”字与“伏”字的对比与品读无疑是这一环节中最精彩的部分。肖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字的妙处,还让学生做动作加以体会,这就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相链接,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而这个最精彩的部分却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忽视的地方,而这恰好这也就是当前很多语文课索然寡味的原因了,因为我们读得不够细,没有深入到文本的内部,没有体会到作者(译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正像四川省教科所高中语文教研员段增勇老师说得那样:“肖培东老师对于文章中的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抠、嚼、咽’,抠得准,嚼得细,咽得下,看似平常却新意独到,清静有为而境界独开。”段老师的这段话可谓点出了这节课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切中了当前语文教学不重视品读语言文字的“要害”。

  【片段三】巧换角色,身临其境获启迪

  师:再读这文章,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更深。老师认为,这篇文中所有人都能够就这事提醒自己。如果“我”是文中的父亲、杰利或者那些离我而去的小伙伴,甚至师文章当中没有直接出现的母亲,他们通过这件事会提醒自己什么?你们好好想一想,说一句“我提醒自己……”,四个角色选择一个回答。

  (学生思考)

  生:我选择母亲,经历这件事之后,母亲可能会提醒自己,一定照顾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去冒险。

  师:我们先看看文中母亲是怎么说的:第四段中“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你的意思是,母亲反思了,我怎么让孩子偷偷地跑出去了,下次我要看紧点,不再让孩子出去了,是这样吗?(学生点头)这当然可以是母亲的一种提醒,但如果是另一位母亲,她会怎样提醒?

  生:如果我是母亲,我会反思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关心束缚了孩子。(学生鼓掌)

  师:让孩子适当地去冒点险,增加他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你看,两位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提醒,回去告诉你的母亲,要做哪一种母亲。我不太喜欢鼓掌,但这次真的希望给这位同学鼓鼓掌。(学生鼓掌)

  生:如果我是父亲,我会提醒自己:不要总想着保护自己的儿子,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他自己想要到的地方,对今后的人生会有帮助。

  师:与其“抱”他下来,不如用方法“保”他下来,要做一个懂得教育艺术的父亲。同学们,这篇文章提醒我们,父母亲教育孩子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么,杰利做了件好事,他又会提醒自己什么?

  生:要乐于助人。

  师:不仅要乐于助人,还要怎样助人?

  生齐答:善于助人。

  师:同学们真聪明,不仅乐于助人更要善于助人。助人方式上我们也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些逃兵他们会提醒自己什么呢?

  生:我提醒自己,有小伙伴暂时落后时要鼓励而不是嘲笑他。

  生:我要是逃兵,我提醒自己:以后不能抛弃自己的同伴。

  师:是的,有些游戏玩不得,一不留神,小游戏就会铸成大过错。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中所有的人都获得了人生启迪。那么,同学们,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又获得语文学习上的哪些启迪呢?

  【赏析】肖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谈了“启迪”,然而那只是学生的“读后感”,是老师或者参考书给学生的“启迪”,如果仅仅限于此,那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无疑要大打折扣,所以肖老师巧妙设问,让学生去充当不同的角色,然后以“我提醒自己……”这样的句式谈“启迪”。这个设置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另一方面,将“外在”化为“内在”,真正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最后,肖老师让学生谈谈对语文学习的“启迪”,这样既避免了因谈“人生启迪”而向思想品德课迈进的倾向,又凸显了这是一节课真正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这节课,肖老师以“三个词语”为“抓手”,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语言”直抵文本的“深处”,最后落实到“人生启迪”和“写法启迪”上,让我们看到了他在语文的教学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追求与可贵!

6、这一次,终于花开——《湖心亭看雪》教学手记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肖培东

  这个女孩,我已经注意多次了。

  她坐在第一排,坐姿很是端正,肩费力地耸着,仿佛在帮衬着支撑她随时准备垂落的思考,她的手一直都是紧紧地握着,可是很少能在文本上划着记录着。看得出来,她很紧张,眼神里总是游移着不安和犹豫。她坐在第一排,是很容易被我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我只要一起身,她就开始缩起脖子,仿佛这样就能把自己缩成不为我察觉的微渺。偶尔她抬起头,看看我,又迅速掉转眼光,读向那段短短的文言文。

  那篇文章是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字数不多,她读得很慢,很长。2017年3月9日,南京南湖二中,“文言共生”初中古诗文教学研讨会,阳光灿烂地洒着,报告厅里七八百语文老师坐着。

  我装做没看懂她的恐慌,很平和地朝她点点头,她等待了几秒钟,以为我不会叫她回答问题了,左手开始放松地摊在桌上,右手也很正常地在纸张上移动。

  “来,你来说说,这段雪景描写中,你认为写得最妙的一个字是什么?”我突然转过身,伸出右手,请起了她。

  她没料到我还会问她,立刻颤颤起来。

  她低着头,红着脸,一语不发。女孩很小,也很清雅,会场很大,所有人的目光都很准确地落在她的肩上,仿佛小树枝上突然站立了一堆堆的阳光,她灿烂得更加不自信了。

  “没想好是吧,没关系,我们先听听别的同学是怎么想的,你请坐。”

  她坐下了,有点缓慢。我觉得,她心里是不情愿这样坐下的。哪一朵花不想在阳光下绽放呢?何况,她又是这样一个可爱清纯的女孩,她像极了草丛间自然生长的散发着田野气息的一朵花,还没有开放,含着羞涩的花苞,有着淡淡的寂寞,有着淡淡的期待。

  其他孩子踊跃地发言,《湖心亭看雪》里踏遍了孩童的稚嫩的脚印。

  不错,“一”字很精彩,“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这个世界,我们是孤独的唯一。不错,“痕”“点”“芥”“粒”很精彩,张岱是用量词来表意的高手,数量词一结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不错,“与”字很精彩,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伤悲孤独……

  《湖心亭看雪》,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初一孩子,自不能完全理会其中深刻(也不必如此深刻),可是他们朴素清澈的阅读,还是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字对于心灵的浸润。

  “天与云与山与水”,“与”字拉住了这个世界中每一个孤独者,我不能忘了她。

  女孩低着头,眼睛紧紧地盯住文章,似乎要穿透每一个字。

  雪景品完了,教学转向《湖心亭看雪》的前后部分,我在等待着机会。阳光,游弋着,悄悄地挤进了报告厅,南京的天空少有的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张岱真是妙绝。

  “来,你再来说说,这几句中,你觉得哪个字特别妙?”我又来到了女孩的身边。

  她犹豫了一会儿,抿着嘴,轻轻地说:“余。”

  余?这个“余”字用得妙?这个答案,我是没想到的。我愣了一下。

  “那你能说说‘余’为什么用得好呢?”我递出了这一句。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让人说答案,而是让人做解释。有温度的课堂,首先是有风度的、有涵养的课堂。让花儿说说自己的花语,让鸟儿唱唱自己的鸟鸣,让云朵划出自己的云影,你给的天空,是语文,更是生命和成长。

  “不用‘我’,而用‘余’,所以我觉得‘余’字用得好……”越到后面,声音越轻,但这是她的声音!她摇曳着,有些惭愧,花瓣略略不自信地舒张。

  “在文言文里,多是用‘余’用‘吾’来表示第一人称,所以学文言文会让我们懂更多的‘我’,我们是得要好好地读学文言文。”我向着她,也向着全班同学,大声地说。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是这样解释“孩子的宇宙”的,他说:“孩子们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呢?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得无法复原。”我庆幸,这个有光彩的日子,我没有在做黯淡的事情。我甚至后悔,我没有多给她一点赞美。

  另外的孩子开始品起“湖中人鸟声俱绝”的“俱”“绝”,她开始念起了文字,轻轻地,太好了。读起来,文字就会落进心里。读起来,湖心亭的雪就会阳光般璀璨,而后融化成情感的汁水,润心润肺。

  “来,我们一起读读。”我又一次叫她站起来,我和她一起读书。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我们读得很脆,我听得出,她的声音开始有力度了,不再只是轻轻的闪烁。尽管,这段文字,读的声音并不需要大。

  短短几句,我们好像是从冬天读到了春天。

  “老师,这个‘独’字用得好,很孤独的感觉。”

  全场都会听到她的声音。再好的教学设计都不如这声音春天。欣喜中,大家甚至忘记了掌声。

  这一次,终于花开。

7、实实在在地学,简简单单地教——肖培东《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和志茹

  2016年12月2日在南京金陵中学的河西分校召开了“创新与坚守——钱梦龙语文教学研讨会”。对于钱梦龙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应是创新与坚守并重,应是在坚守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后的创新。会议的主题是:实实在在练本领,简简单单教语文。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是钱梦龙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次会议,肖培东老师上的《植树的牧羊人》的课例可以说是很好地解读了本次会议的主题,也很好地践行了“创新与坚守”。

  一、实实在在地学

  钱梦龙先生的教育思想,倡导的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题地位地彰显。一切的学习活动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应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到底在课上“学”什么,培东老师给了很好地诠释,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方法。在这节课上,培东老师主要指导了学生默读该怎么读,要边看书边进行圈点勾划。“圈点勾划”时,什么地方该“圈”,什么地方该“划”。都在课文的阅读中,在课堂上一一进行了指导。

  二、简简单单地教

  达芬奇曾说:简单是终极的复杂。要做到“简简单单地教”,课堂之外,就不能简单。记得培东老师曾经说过,他在飞机上的阅读。坐三个小时的飞机,《卖白菜》这一篇课文,就读了两个小时。其间,不停的勾划,划出那些想教的句子,又一次次的否定。即使是课后练习,也要有感情地去读一读。一节课的设计,能做出几个教案来,再比较、选择、整合。是呀,培东老师经常四处讲课,事先并未接触过学生,如果没有这样繁复的备课过程,如何得来课堂上的那些灵动?

  钱梦龙老师曾说过:“如果说这些年,我还上了一些好课,那是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可是作为老师,我很清楚,要想能利用学生的聪明才智,那么首先,这个老师就应该是睿智、博学的。培东老师也说过:“这些年,都在很自觉地读书、写文章,写与语文有关的事、天天写反思,及时地反思。安静下来细细地品读文章。”大家公认培东老师的课是“灵灵动动的”,而这一点靠的还是老师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是“简简单单的教”背后的“复杂”。

  三、课堂实录(片段)

  下面的一段《植树的牧羊人》(初一)的课堂实录的片段,能很好地印证何为“实实在在地学”,何为“简简单单地教”

  师:再看看预习提示二,大声的读出来

  生: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划,可以圈出关键词,划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

  师:咦,预习提示二告诉我们学这篇文章的方法,八个字:第一,默读课文;第二,圈点勾划。请把这八个字圈出来,现在我们就懂了,这篇文章怎么学。那你看,文章这么长,哪一次见面内容相对短小些······(生答:第三次)那好,我们就默读第三次,并圈点勾划。

  (学生读书)

  师:三个段落都看完的,请举手·····那好吧,我们再等等······(学生举手示意,已经读完)好的,请这位同学说说,你勾划了哪个句子?

  生:我划出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辛福生活,都源于这位·····”

  师:为何划这句话?

  生:“一万多人”写出了人的多,“幸福都源于这位老人”是对这位老人的赞美

  师:对,既然文章是写这位老人,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这个老人评价的语言就应该勾划出来,因为他和文章的主旨有关。因此,勾划句子不是乱划的。凡是遇到抒情议论的句子,一定要划出来。(停顿)那你来说说,你划出了哪句

  生:我划出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这句话写出了老人植树前后,这里的变化。

  师:讲得好,课文既然讲的是老人在荒原上种树,那么荒原的变化要不要划出来?

  生:要

  师:那好,气度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句话

  生齐读

  师: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划出显示高原变化的句子。这位同学举手了,你划出了哪个句子?

  生:“1913年我来时的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的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那些废弃村子一点一点重建起来”这句话用村民的幸福生活,反衬出牧羊人做的贡献之大。

  师:你读的这么多也是在写什么?

  生:高原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写高原的句子这么多,那我们是不是给它全部划出来?这时是用划好还是圈好?

  生:(沉默)

  师:划好还是圈好?圈!圈出关键词就可以啦!所以不是每一个句子都要划出来,这样,我们又学会一个方法了。这个男生,你说说,你画的句子,重复的就不说了,高原变化的句子就不说了

  生:“每当我想到这我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师:这是文章最后一段,这两个句子是干什么?

  生:这是文章主旨,也是议论抒情。

  师:对老人的议论、赞美,是吧?

  生:是的

  师:这位同学,说说

  生: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位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我”见老人的时间之长

  师:诶,这句话其实是我见老人的时间,交代了行文的思路,所以,“行文思路”的句子,也要进行勾划,为什么要划“已经87岁了”?

  生:这样可以表现老人身体硬朗

  师:对,这是写老人特征的句子。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篇文章圈点勾划,默读的时候,要圈什么,划什么?来一起来说

  师生:高原变化、行文思路、抒情议论,写牧羊人特征的句子。好现在用这个方法,默读前两次见面。

  这一段看似简单的教学,只是教会学生默读时应该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却用时11分钟,从中不难看出,老师的指导是具体而实在的。这一教学环节的入口,找的是预习提示,可见教材的利用是充分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默读,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圈点勾划”,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在课堂上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这一语文学习的方法。记得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这节课,真正地落实了钱梦龙先生的“三主”教育思想。不仅契合了本次大会的主题,也为与会教师展示了语文课可以“简简单单”教出“语文味”。

8、十分钟,是给她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镜头一则(肖培东)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实录)

  我已经说不清那天有没有太阳,可那双眼睛,我记得清楚。

  那双眼睛,顺着头低了下去。她紧闭着双唇,怎么也不愿挤出一丝声音,甚至上下唇之间看不到一点蠕动的迹象。我提醒她抬起头来,她不言语,略略把头举了一点。我看清楚她了,慌乱中脸色有点白,头发散着,那双眼睛死死守着一种倔强的光芒。我再微笑着看她,她终于是又低下了头,低下去的眼睛渐渐多出点迷茫。

  “来,你来说说《植树的牧羊人》最后一次‘我’和老人的见面,阅读后你圈点勾画出什么句子。”

  她坐在第一排的最右侧,和她同排紧紧挨着的是三两个男同学,我感觉他们之间好像隔得很远。男同学凑在一起,她却孤立在另一个岛上。

  我把她叫了起来,想听听她的声音。这个问题不难,读书你总会画出点什么,而且你只要画点什么了你都可以说,后面的梳理还有我和其他同学呢!再说,前面几个同学回答得都挺好,声音响亮,读书有气势,还能顺着我的引导说出个一二三来。

  她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那几秒钟,我觉得很长,我还是微笑着。她,不说话。

  “我看看你的课本,你画出哪个句子了?”

  她的课本无辜地摊在桌上,上面没有一个字,没有一条画线。

  “你为什么都不画呢?你可以像同学们一样画出你觉得重要的语句的。”我疑心是她的态度问题,正想说两句。她的眼睛低下去,盯着桌子,又抬起来,看着我,她还是不说话。

  “好,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你也学着圈圈画画。”

  她坐了下去,没有同学和她私语,她也没去看其他同学。

  又过了几分钟。课堂进入到新的环节——第二次来高原时,高原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孩子们的回答可多了。

  “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那是树!

  “1910年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好!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不,老人真了不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真是奇迹!

  “来,这位女同学,你也来读读这个句子。‘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你读读。”我又一次叫起了她,她站起来的时候多少有些不乐意,缓缓的,像沉睡的湖水,怎么都不想冲出缝隙去寻找远方……

  她躲开我的视线,默默地站着,不说话,一秒,两秒,三秒……

  报告厅里一片安静,所有的老师都屏住呼吸,他们的目光,有的是投向她的,有的则是落在我的肩上。

  时间一点一点流失,其他同学开始窃窃有声。

  我微笑着:“那,老师和你一起读好吗?来,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

  她没跟上,我的声音很寂寞。

  我有些尴尬,但看到她的眼神,那种逃避所有的眼神让我感觉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我觉得,我还得要和她再读一遍。她,应该是一个自闭的女孩,她的世界,不愿意有其他的声音,她的声音,也不愿意逃逸到其他世界。

  “来,和老师一起读读,老师读前半句,你读后面那个词就可以,我们读出高原的变化。”我轻轻地说,报告厅里每个人却都能听到。

  “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

  “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

  我说了两次,多加了词语,她终于挤出了一丝声音“溪水”,轻得就像缓缓匍匐流过鹅卵石的溪水。可我听到了,听到了!所有人都听到了!

  “读得真像轻柔的溪水,你看,你读出了溪水的姿态。”其实,为表示惊讶,为突出高原的变化,这里的“溪水”读起来应该上扬,夸张些,声音里有一种满满的惊喜。可这时,我已经很开心了,所有的人都为我松了口气。

  ……

  “老人创造了高原奇迹,你认为奇迹该归功于老人哪种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这,是课堂的高潮期了!

  “坚强!”“毅力!”“热爱!”“细心!”“无私!”“单纯!”“稳重!”

  厚厚的冰排不停地涌动,撞击,此时的课堂,已经像一条奔跑的河流,我听得见满山的鸟叫,嗅得出黑土的芬芳。什么叫快乐?艾青说:“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我想,她应该也想探出头,露出春天的绿意了吧。

  “来,你来说说!”我的眼里满是期待。

  她料不到我还会叫她,晃了晃身子,站了起来,眼光散着,不说话。

  河流停滞了流动,报告厅里又是一片担忧的寂静。

  “没事,还没想好,对吗?先坐下,我们不急。”

  温暖的文字会让我们僵硬的身躯柔软复活,可是我怎么面对她的决绝?心灵的橹与桨怎么就如此深深地藏匿起来了呢?我不惧怕我的课的相关评价,我想到她的世界,我深深地疼痛。可我,还是笑着。

  “最后一次发言机会,来,留给你了!”第四次叫起她了。

  她依旧双唇紧闭,冰冷而又陌生。

  我不死心,向前靠近了一点,她的眼睛无法再躲开了。

  “你觉得老人还有什么品质呢?”她不说。

  “这节课,老师是第四次叫你回答问题,你觉得老师对你——”我迎上去,不让她有逃避的空间。

  “耐心。”

  “耐心!”

  她说的很轻,我说得很响!

  “那你看,老人在高原上种树是不是也足够耐心?”

  她点了点头,眼睛转了转。

  我笑了,我不知道世界在她的眼里是什么色彩,但我知道,今天,她是能感受到一点阳光的。关上一扇门,她觉得是安全的,其实是最危险的。生命,不能这样被遗弃,像一根羽毛,像存在一样轻。

  我喜欢她转动的眼睛。

  下课了,他们都站了起来,慢慢有序地走出。我等着她,拍着她的肩,说:“你有点紧张,对吗?”她点点头,“嗯”了一声,我高兴极了。很快,我忧伤地望着她离去。

  后来,她的老师很抱歉地告诉我,她是个很自闭的女孩,怎么问都不说话啊,很抱歉。我望着空去的座位,觉得抱歉的,是我们。

  “我是为你而来的”,电影《当怪物来敲门》里,树怪看到康纳后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不爱说话的、孤僻的、受伤的男孩子康纳遇到了一位奇怪的客人,每天晚上来敲他窗,要给康纳讲三个故事,并且要康纳用一个故事作交换,这个怪物就是康纳家对面山头上的那棵千年老树。老树给男主讲了三个故事:王子与女巫的故事,药师与牧师的故事,透明人的故事。三个故事,与分辨对错有关,与信仰有关,与人生有关,靠着树怪的治愈,他度过了漫长的痛苦时期。康纳走出来了,重新认识和接受了自己,变成了大家期望看到的那个快乐的自己。其实,我们生下来都是孤独的,在每个故事中,我们改变了自己,融进了世界的丰富和美丽。那么,女孩,会有人给你讲故事吗?

  忘了说,这堂课,我上了55分钟,十分钟,是给她的。

  想起那双不对视的眼睛,我觉得,十分钟,还太少。

  真的!

  ——2017.11.6苍南教学记录

9、语文课堂,美在一分明澈——《秋颂》评课(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肖培东

  听过益民老师的课,《乡愁》,只听到最后十分钟,听到了他醇厚温暖的声音,听到了他深情动人的歌唱。我疑心让我沉醉的不是他的教学,比如解读深度,比如引导艺术,而是他极为陶醉的吟唱。而当我不可避免地也走入他和学生们共同营造的乡愁氛围里,我才明白,好课有时候是不需要用手术刀去解剖用显微镜去放大的,通过语言文字达成了思想境界上的提升,就是难得的实实在在的教学感动。

  《秋颂》这一课呢?我没有翻看他的教学实录,而是一遍遍地徜徉在罗兰笔下的秋中,我很高兴因为益民的课,我能再一次与罗兰相遇。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我读着《罗兰小语》在求职路上辗转奔波,干净清新的文字平淡中带着感动,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焦虑的心田。“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就不如因势利导,迁就环境,由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记着这般清新隽永的话语,我很快在那陌生遥远的土地上站立起来,找到了语文教学的乐趣。

  《秋颂》里的秋天,明朗而闲适,带着罗兰个人独特的风格,读着读着,我们就会进入那个纯净高远的世界,忘却笼罩我们身心的无限雾霾和俗尘。“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罗兰的文字却是很自然地带着她的修饰,又纯净地让你看不到有何刻意,“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其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她用淡淡而诗意的语言描画了一幅秋景图,又处处显现着人的品格和她的人生态度。“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诗化的语言与句式,浓情的点染和描绘,是其外在的美;而态度的旷达与淡然,思绪的透澈与洒脱,则是其内在的美。作者不仅仅是颂秋,更是歌颂这些“具有秋之美”的人。感性和理性的糅合,让我们无限神往着清淡脱俗的秋天和洒脱自然的人生境界。读到最后,我也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罗兰用她充满哲理味的句子告诉我们全部。

  怎么教呢?我在想。

  秋的感知,人生的感知,语言的感知,哲理的感知,作者的感知,自我的感知;时令之秋,人生之秋,自我之秋……我慢慢地铺展着我的思维,想象着益民的《秋颂》课堂。这文章,篇幅短,粗看浅显,实则内蕴无穷,平淡而睿智的语言,读起来余韵无限。“秋”的明澈,“秋”的枫树,“秋”的落日,“秋”的云、风、水和“秋”的闲逸,秋之颂来自对秋天的风度、容颜、气质的赞美,让学生再从中悟到人生哲理,悟出人生的滋味,这样的教学很难做好,何况学习者又是七年级的孩子,闲淡与悠远之境,没有一定的生活底蕴是极难领悟的。

  可是,益民却教得如此简单!

  整体感知,品读秋之美,品读人之美,感悟《秋颂》余韵,简洁至极,朴素至极。我急忙忙地奔向课堂“余韵”,想读读益民是怎么样引领学生走进罗兰深厚的人生感悟和睿智的人世哲理中的,却发现并没有我期待中最后达成的那番深刻深邃。学生的表达简简单单,或坚持于“文章篇幅大部分都在写秋”,或简单成“起笔在秋,落笔在人”,或干脆模糊成“无所谓重点”,老师呢,也不多做提示,简单夸了句“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便又是一次朗读,只让那秋落入声中进入心里点成色,就满意地下了课。

  在我想来,这《秋颂》学到最后总得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吧,学生若不能说出点哲理禅意的,我总觉得不够尽兴尽深。很多老师甚至还要介入大量资料,旁征博引去解读这无比高远的秋之禅。罗兰说过:“文人的可贵处在于思想,而文人的可爱处则在于他们能用感情来表达思想。”那么,这堂课,思想呢,感情呢,教学没有滑向罗兰式的深刻,浅吟低唱能算是秋天的颂歌吗?须知作者已经把秋天人格化、个性化了。这种人格和个性的风度,就是秋天深层美的极致和底蕴。那么,益民的《秋颂》一课,能把学生带入到这样深层的感悟中吗?若是没有这“极深的认知与感悟”,《秋颂》的教学意义又何在呢?说实话,我多多少少有点疑问。

  解释教学内容和教学意义的密码一定也是在罗兰的文字里的。我再读《秋颂》,来来回回地读。我的目光停在文章的第一句话上:“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作者开篇以此句点题,然后着力去刻画秋天的美,秋天就缓慢流动在她的笔尖下。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明澈!美在一分明澈!语文课堂的美呢?不也该如此吗?

  这样一想,不禁释然。明澈,就是美!

  明澈,是一种简单。教语文就该简简单单,钱梦龙先生常说此言。什么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教语文,就是教会学生读书,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语文教学绝无那么繁杂,就是要求紧扣语言去学习读写,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向他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同时根据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情感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细读益民的《秋颂》一课,我们会发现,他的教学其实就是读读品品,绝无糅杂。比如品读“秋之美”这一环节,益民指导阅读目标非常明确:圈出秋天景物,再圈景物特征关键词,进行比较,选出最能体现这种景物的关键词。而围绕这一环节展开的学习方式就是简单的读读说说。阅读教学的唯一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益民对文字的“追究”甚至是“穷凶极恶”式的。比如益民让学生比较第3段修饰“秋林”关键词,学生读出来了“萧疏、秀逸、洒脱、孤傲”,他不满足于此,提示“三句在情感上是逐渐”。于是,学生对四个词语进行了分类:“四个都可以,第一个是秋林的外形。后面三个是精神层面的。”但他还未罢休,“一定让你选一个”,学生只有再次深入思考,最后得出“我选‘孤傲’吧。‘孤傲’更加超凡脱俗”,他这才满意,“在这位同学看来,‘秀逸’能够装扮,‘洒脱’可以故作,唯有‘孤傲’,才是与生俱来”。我能想象益民说这番话时得意的神情,因为这是语言教学的胜利。

  明澈,是一种尊重。益民极爱读书,他读《秋颂》,一定读得很深很个性。但这堂课他基于学生的思维去做了适当的点拨,绝不刻意拔高。阅读是和时间和经历相成长的事情,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感悟尚浅,理解罗兰文字中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是需要未来的阅读和人世体验来共同参与的。脱离语言文字,脱离学生阅读感悟实情,用于漪先生的话来说:“空讲内容,无限拓展、延伸,不是对人文的误解,就是故作高深,哪还是什么语文课!”罗兰在谈到写作时说:“当一个人对环境中的事物有所感受的时候,他用他的智慧和文字,把他的感受尽可能地用最确切的方式表现出来,那就已经是一种成功,已经值得快乐了。

  “那么,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当学生用他们的智慧和语言,把他的感受尽可能地用最确切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为成功为快乐。整体感知部分,大家基于自己的阅读初感,说出自己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益民未做评价,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层次都不一样。品读“秋之美”,要求学生描写“枫叶”的关键词,学生的意见“一半对一半”,益民说:“我来问问大家的意见。我也不知道哪个更能代表枫叶的特征。只要你有理由,就够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应该就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阅读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而是对文字所包涵渗透的情感、思想、韵味等等综合性的体验和领悟,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体情感的体验和领悟。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急于拔高拓深,让学生充分享有表达抒发的自由,这些都是对学生的尊重,对文本特性的尊重。这就是教学者的明澈之思。当然,这种尊重又不是迁就,这是基于教学的本质,也是一个教师的职责。

  比如,品读“人之美”环节,第一位学生补充了诗句,益民也不是一味说好,而是指出:“你的补充写到了‘人’,但这个‘人’是‘我’,成了‘我’要怎样。口号很难与前面诗情协调。”这是基于这一学生又是基于文本的评价。而当另一位学生补充完诗句后,益民老师则是这样评价的:“你的补充太好了,先小结,再及人,再‘秋人合一’。”这是尊重文本、尊重学生的评价,是尊重语文学习的评价。处理好深浅的关系,运用恰当贴切的评价,让教学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让学习真切地发生,真切地收获,是为明澈。

  明澈,是一种清晰和灵动。简洁的课堂表现为步骤清晰,层层深入。拎起一条线,课堂的脉络一目了然,明澈到底。此课,分为四个板块:整体感知,品读秋之美,品读人之美,感悟《秋颂》余韵。就单个板块而言,内容聚焦,目标明确,教学清晰,而纵观整个教学流程,又是以“秋颂”为核心:前两个板块从初读“秋之美”,到深入品读“秋之美”;第三个环节又从“秋之美”更深一层,进入到了“人之美”,从“秋”到“人”,这是文学作为人学的一种深度的本质的把握;最后的“《秋颂》余韵”板块,益民老师巧妙的一问“颂‘秋之美’”,又“颂‘人之美’”,谁是重点”,既是对前两个主体环节的总结,又是对文本主旨的深化。“谁是重点”这一问题,紧扣文本题目“秋颂”,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但这却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有深度的问题。

  《秋颂》“颂”什么?怎么“颂”的?哪个是“颂”的重点?一个“颂”字贯穿课堂,简洁、清晰、有效、美丽。同时,益民的课堂又不乏灵动之美。板块教学优在教学环节清晰,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但是如果设计不够精巧缺乏弹性,往往会限于呆板、枯燥,教学上预设强于生成。但益民老师的教学设计却灵动精彩。比如“品读‘秋之美’”,他没有直接生硬地接着进入下面“品读‘人之美’”的板块,而是把“品读‘秋之美’”的成果构筑成了一首“秋之美”的诗。用诗来完成这个部分的品读,很符合文本语言的诗性美,同时,又很自然地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的环节,即对最后三段“人之美”的品读,“请根据这三段的大意,为前面那首诗,加上几句,构成一首完整的诗”,这样本部分的品读就是前面一个环节的延伸,学生在构筑诗歌的过程中完成了语言的品读,内容的把握,“秋人合一”的主旨在浓浓的诗意中自然生成。这样的设计别具匠心,学生学得轻松,诗意盎然。

  读着益民老师的课,我也仿佛走进了那个简单至极,却又是丰富至极的秋天,那里有枫叶,那里有秋水,更有可爱的学生,朗朗的书声,更有儒雅的教师,灵动明澈的语文……我甚至想起了济慈的《秋颂》:“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 ”你也有你的秋天,不是吗?

  可是,想象着满山秋色,我还是有点不甘心。在语言品析上,在主题的挖掘上,在学生思维的引导上,在问题设计上,我仍觉得还有很好的空间去着色去涂抹。明澈,并不拒绝理性,只是在深刻呼之欲出的瞬间更讲睿智。我期待着,他能教出《秋颂》的更多滋味!

10、先秦诸子——《论语》教学(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仁者无敌”。那么在这儿所指的“仁”是什么呢,仁者为什么能够无敌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就是有关孔子的“仁”的阐述。

  耶稣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又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穆罕默德曾宣布:“最高贵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中华民族的先哲圣人孔子在几千年前,就阐述过类似的思想。今天通过具体的课文,让我们领会儒家“仁”的思想吧。

  一、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掌握如下重点词语。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樊迟(  )  皋陶(  )  弘毅(  )  枉(  )

  (提示:fán、gāo、yáo、hóng、wǎng)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2)为仁由己

  (3)请问其目

  (4)回虽不敏

  (5)请事斯语矣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7)尧舜其犹病诸

  (8)能近取譬

  (9)士不可以不弘毅

  (10)死而后已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12)克己复礼为仁

  (提示:(1)赞许(2)靠(3)详情(4)资质愚钝(5)实行(6)字(7)担忧(8)比方(9)抱负远大,意志坚强(10)停止(11)贫困(12)实现)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

  (4)知者利仁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

  (提示:(1)“知”通“智”(2)“错”通“措”(3)“乡”通“向”(4)“知”通“智”)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5、注意特殊词语的用法。

  诸、其

  二、疏通文意,理解语句的大概意思。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9、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三、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中有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有两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理解,即孔子和曾子。

  2、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章中主要通过对话和语录的形式,来阐述有关“仁”的问题。这两种文体形式也是《论语》中最常用的形式,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论语》的这个特点。

  3、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4、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仁”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四、问题探索。

  1、“仁”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请把自己有 关"仁"的体会用文字写出来,与其它同学们交流。

  2、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如何才能够实现“仁”。

  3、孔子在谈到“仁”的时候,说道:“克己复礼为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复”字呢,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课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一个“义”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崇德尚义的传统。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与“义”有关的词语,如义不容辞、义愤、义举、义士、义师……

  这些“义”在孔子那里又是怎么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这一点。

  请同学们先根据上几课学习的思路,结合注释来阅读课文。

  一、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肱(  )  枕(  )  颠沛(  )  臧(  )  忿(  )

  (提示:gōng、zhěn、diān、pèi、zāng、fèn)

  二、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

  1、虽执鞭之士

  2、从吾所好

  3、以告者过也

  4、夫子时然后言

  5、饭疏食饮水

  6、于我如浮云

  7、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8、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9、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0、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11、造次必于是

  12、颠沛必于是

  13、文之以礼乐

  14、见危授命

  15、君子尚勇乎

  (提示:1、即使2、顺从3、犯错误4、在适当的时候5、粗糙的饭6、对于7、接受8、厌恶9、离开10、吃完一顿饭的工夫11、慌忙12、受挫折13、修饰14、付出15、尊崇)

  三、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指明通什么字。

  1、富而可求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2、若臧武仲之知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提示:1、“而”通“如”,如果;2、“知”通“智”,明智;3、“要”通“约”,贫困)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饭疏食饮水

  2、曲肱而枕之

  (提示: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动词)

  五、找出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古今义,注意其区别。

  1、虽执鞭之士 虽,今义是_____________,在句子中指_____________

  2、子路问成人 成人,今义是_____________,在句子中指___________

  (提示:1、虽然,即使;2、大人,完美无缺的人)

  六、注意区别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一词多义现象。

  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提示:1、厌恶2、何、哪)

  七、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1、君子义以为上

  2、见义不为,无勇也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5、子曰:“隐者也。”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提示:1、宾语前置句2--6均为判断句)

  八、了解内容,疏通文意。

  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2、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他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这话过分了。他该说时才说,人不厌其说;快乐时才笑,人不厌其笑;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也在其中了!缺少仁义的富贵,对我来说,就象天上的浮云。”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如此。”

  5、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算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加上知礼懂乐的修养,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就不必这样了,见到利益时,考虑道义;见到危险时,奋不顾身;长期贫穷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6、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事情要考虑:看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表情要考虑是否谦恭、言谈时要考虑是否忠诚、工作时要考虑是否敬业、疑问时要考虑请教、愤怒时要考虑后患、见到好处时要考虑道义。”

  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一切按道义行事。”

  8、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子路说:“君子提倡勇敢吗?”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上,君子如果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颠覆国家,小人如果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成为强盗。”

  9、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10、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祭奠别人的先人,是谄媚;遇到符合道义的事不敢做,是懦夫。”

  九、问题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论述的核心是什么?如何理解?

  论述的核心是孔子的义利观。义主要是指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合乎规范。对物质利益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道的实行比谋取富贵财利更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君子都会把奉行仁义道德放在追求富贵之上。

  2、孔子在第三则内容中,是如何突出自己对于仁义的重视的?

  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强调了快乐。快乐不一定非要有丰足的物质来保证,有时候粗茶淡饭未必不快乐。然后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了缺少仁义的富贵,就如同天下的浮云。

  3、孔子在第四则内容中提到的“道”是指什么?

  这儿所提到的“道”是指仁爱、仁义。

  4、读罢本文,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孔子那义薄云天的人格,孔子在物质利益面前,仍然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摘出一些能够体现孔子这种思想的语句。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以为上、闻义能徙、见义勇为。

  十、问题探索。

  1、孔子对于“富贵”的看法,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十一、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参差之中蕴含整齐。请同学们自己找出一些语句加中体会和理解。

  六、有教无类

  同学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是首开私人教学的人,因此他的门生很多,相传有三千多人。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是空前绝后的。明世宗嘉靖九年封他为“至圣先师”,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尊他为“万世师表”。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有一套相当科学完整的教材,即“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中就比较完整地记叙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了解孔子有关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已经过去几千年了,但是他们对于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一、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1、可以语上也

  2、无愠色

  3、崔子弑齐君

  4、陈文子有马十乘

  5、不悱不发

  6、学而不思则罔

  7、思不而不学而殆

  (提示:yù、yùn、shì、shèng、fěi、wǎng、dài)

  二、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

  1、闻斯行诸

  2、由也兼人

  3、三已之

  4、无愠色

  5、弃而违之

  6、不愤不启

  7、不悱不发

  8、学而不思则罔

  9、思不而不学而殆

  10、贫而无谄

  (提示:1、就;2、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3、罢免;4、生气、怨恨的脸色;5、离开;6、有疑难问题而想弄明白;开导、启发;7、想说而说不出来;8、迷惑;9、危险;10、讨好、奉承别人)

  三、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指明通什么字。

  1、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和用法。

  1、闻斯行之

  2、三已之

  3、之一邦

  (提示:1、代词2、代词3、动词)

  五、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求也退,故进之

  2、由也兼人,故退之

  (提示:1、2均为使动用法)

  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再到一国,再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再跑了。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译文】孔子说:“颜回对我没帮助,我所说的一切他都洗耳恭听。”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笑脸真灿烂啊,美目真妩媚啊,天生丽质打扮得真高雅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宣纸,然后才能绘画。”子夏问:“先有仁义,后有礼法吗?”孔子说:“子夏,你启发了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诗了!”

  七、问题探索。

  1、如何理解“有教无类”?这种思想有什么意义?

  “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孔子的这种思想,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这对教育和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第二三则内容体现了什么思想?

  教育要因材施教。

  3、从四五两则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时非常注重什么方法?

  自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4、孔子非常注重“学”与“思”的关系,请同学们结合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略。

  5、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使教与学形成良性的互动。同学们是如何看到“教学相长”这个问题的?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庄子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师长常常教导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但是我们是否认真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呢:什么是学习呢?

  学习的内容很多,我们应该如何确定所学的内容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一些了解。

  一、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葸(  )   绞(  )

  (提示:xǐ、jiǎo)

  二、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

  1、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2、好知不好学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3、今也则亡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4、出则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提示:1、“女”通“汝”,你;2、“知”通“智”,聪明;3、“亡”通“无”,没有;4、“弟”通“悌”,敬重年长的人;)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红词语。

  1、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居,吾语女

  3、其蔽也荡

  4、其蔽也贼

  5、其蔽也绞

  6、恭而无礼则劳

  7、慎而无礼则葸

  8、君子笃于亲

  9、故旧不遗

  10、则民不偷

  11、贤贤易色

  12、事君,能致其身

  13、不贰过

  (提示:1、勤勉;2、坐;3、放荡而无所持守;4、有害;5、急切,不容忍而伤人;6、辛苦;7、畏惧;8、笃厚;9、遗弃;10、为厚道;11、轻视;12、献;13、重复)

  四、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贤贤易色

  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提示:1、第一个贤作动词,意思是尊重、崇高的意思;第二个贤是指有才德的人。2、疏远,指不偏爱)

  五、注意下列加红词语的用法。

  就有道而正焉

  (提示:接近)

  六、疏通文意。

  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

  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而已。”

  4、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六种弊病吗?”“没有。”“坐下,我对你说。好仁不好学,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学,弊病是放纵;好信不好学,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学,弊病是刻薄;好勇不好学,弊病是破坏;好刚不好学,弊病是狂妄。”

  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孔子说:“恭敬而无礼则辛苦,谨慎而无礼则胆怯,勇猛而无礼则闯祸,直率而无礼则尖刻。如果领导能真心爱护亲属,则百姓就会崇尚仁爱;如果领导能真心爱护故旧,则百姓就不会冷漠无情。”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8、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哀公问:“您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对人发怒,不重复犯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却没有,没听说过谁好学。”

  9、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1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学到了密传吗?”伯鱼答:“没有。有一次他一个人站在那,我快步过庭。他问:‘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不学诗,就不能掌握说话的技巧。’我回去学诗。一次他又一个人站在那,我快步过庭。他问:‘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不学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我回去学礼,就听过这两次。”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得到三方面收获:知道诗的作用,礼的作用,又知道了君子并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七、问题思考。

  1、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

  2、孔子是人分成几等,这说明了什么?

  孔子把人从高到低分成四等,即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困而学之者以及困而不学者。第一种人只是美好的理想,在现实中不极少出现的。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现实中大部分都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解决“疑惑”。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一则内容体现了孔子的什么?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又说明了什么?

  孔子常常把自己比绝大多数人好学当成非常自豪的事情。人世间好学的人太少了。

  4、如何理解孔子所谈到的“学”?

  孔子在这儿所谈到的“学”,主要是指学礼和修身。这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学礼的立足点和归宿就是修身,修身的根本标准或者规范就是礼。

  八、问题探索。

  1、孔子关于“学”的观念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请同学们结合现代教育观念,具体谈一谈孔子这种思想。

  2、培养德行和“好学”何者为先?

  九、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扩写第十一则的内容。要充分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思想。字数不少于300字。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我陪娃娃出去玩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国石拱桥》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主题班会“我是我的船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细柳营》《古文二则》《诗词五首》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摆渡》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杜牧诗三首学案一等奖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朝花夕拾》导读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雨的四季》精品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导学案一等奖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春姑娘上《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及实录) 《门外有敲门声》教学设计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等奖《弈喻》 《犟龟》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部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一着惊海天》优秀教案一等奖

相关信息 朝花夕拾心得精选文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朝花夕拾》导读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温馨的家说说249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回忆伤感的非主流签名123句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