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达交流:美的发现-学习抒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徐安平
教学目标
1.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2.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3.学会抒情。
教学过程:
一、话题探讨:
1.美是什么?
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生机,美是高尚品德……
美无处不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
2.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
你发现过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吗?如果发现了,说出来与我们分享。
二、学习抒情
1.什么是抒情
所谓抒情,顾名思义,就是抒发感情。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其中有着作者的主观爱憎。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
2.如何抒情
(1)情要真实。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要动人,首先得真实。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
(2)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A.看看教材中的几段文章。
B.再看看这些文章选段。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
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狐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囚绿记
抒情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自身性格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但抒情一般都和记叙、描写、议论结合起来用。记叙是抒发感情的依托。在描写中,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表达感情有着直接的功效;而适当的议论,能使所抒之情得到升华。
(3)适当掌握表达技巧
适当的表达技巧,无疑能对文章感情起强化作用。关键语句的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恰当的对比能使感情表达更鲜明。形象的比喻能使无形无质的感情更容易被人理解。
三、美文欣赏
枯叶蝶与荆棘鸟
紫蝶
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张枯叶蝶的照片——那简直就是一片枯叶,灰黄的翅翼状若栀子叶,毫无生气地停歇在一枝枯茎上。它没有彩蝶娇艳如花的容颜,没有彩蝶轻盈曼妙的舞姿,也没有彩蝶轻纱般精巧华美的翅翼,更没有彩蝶临风微颤的金色触须……一只彩蝶所应有的一切,它都没有,与生俱来的只是这么一身憔悴的装束。它是蝶,一只失去了美丽的蝶——似乎它已不再是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蝶,而只有一个听起来凄美而又形象的蝶的名字……
为了生存,它放弃权所有的美丽,宁愿在同伴们五彩斑斓的翅影里飘逝成一道枯黄而又孤单的弧线,宁愿在同伴们飞扬翩跹的舞蹈中,坠落成一片毫无美感可言的桔叶。
它很明智,仿佛一个恬淡隐忍的智者,一个在天下大乱时闲居深山的隐者。它果断地用美丽换取生命。其果断干脆,可敬可叹!
然而,不知当它栖息在枯枝上,悠然地呼着自由的空气时,是否会怀念那缤纷的身影?是否会记起那摇曳的舞姿?它是否会从心底隐隐泛起一声怅然的叹息。
枯叶蝶,一种凄凉而又散淡的生命。它,走到了归隐的极致。
与枯叶蝶恰恰相反,我想起了荆棘鸟。
那是怎样的一种鸟啊。整齐的翅膀被梳理得一尘不染,高傲的头颅总是面向遥远的地方,目光坚定而炯然。它的歌声动人心魄,却极少鸣叫。它耗费一生的精力去寻找荆棘树,唱出那销魂的歌。只一首,就死在长长的尖刺下,让血盛开成一朵嫣红的玫瑰。
盛大的死亡,华丽而又壮美,似乎任何修饰的言语,在它面前,都变得苍白。
凄美豪壮的一生,它活得轰轰烈烈,它不畏死,不避死,短暂的生命洋溢着义无反顾的绝美。它,将生命幻化成永久的绝唱。客观存在渴望歌唱,它寻找歌唱,它歌尽而亡。
荆棘鸟不明智,不理性。它好像一位在逐鹿群雄中奔走呼告的士大夫,一位驰骋沙场纵横捭阖的将军。它可以死,它期盼死,只要死得其所。
荆棘鸟,一种绚烂而又悲壮的生命。
它,走到了豪壮的极致。
然而,无论是枯叶蝶,还是荆棘鸟,它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须臾之间的生命,不允许迟疑。于是,有了枯叶蝶,有了荆棘鸟。于是,一个延续了生命,一个收获了绝唱。于是,一个失去了美丽,一个永远地飞翔。
也许,宇宙中的法则就蕴含在自然之中。鱼和熊掌总是无法兼得,“生”与“义”也许永远无缘,所以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想要得到,必须有所放弃,想要收获,必须有所付出。
选择归隐,还是选择豪壮?枯叶蝶与荆棘鸟,你愿意是哪一个?
雨荷
张晓风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立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燃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及绿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经无知地在期间雀跃,你曾经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对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红莲,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不忘我,当没有阳光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怎样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就在这美丽的湖畔——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
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描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的雨季何患?
思考:在《枯叶蝶与荆棘鸟》与《雨荷》两篇文章中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寄托了作者怎能样的感悟?为了把这份情感和感悟传达到极致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哪些手法?
四、写作练习
以“我的青春色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习作讲评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感受美、发现美。
学会抒情,指出学生在作文中的错误,以期改进
教学过程:
一、原题回放
青春,一个好听的名字;青春,一个美丽的名字;青春,一个积极向上的名字。读青春,如观一帘飞瀑,在那无悔的奔流间体味生命成熟之初最纯美的色质。读青春,像赴一个花仙子的约会,走进去,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走回来染一身不掺假的灵气。青春,没有大江大河冷静的深沉,不似老年人哲人般的理智,不像长篇巨著般的复杂,不会有夕阳古道的萧条,不会有晓风残月的凄凉。青春,就是那么洒洒脱脱,清清纯纯,活活泼泼。“青春”会让你想起什么样的经历,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想呢?
请以“青春的色彩”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文章。
二、审题指导
青春是美的,由此可以联想到充满激情色彩斑斓的活动……青春是最具活力,也最具有创造力的,由此可联想到那些在心理年轻的名人、伟人……青春又是纯洁的,由此可以联想到那些清醇无比的同龄人的感受与作为……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聪明的才智和无私的奉献;对胜利的执着,对自己无比的自信,以及不懈的努力精神,甚至还青春的轻狂和浅薄……当然,青春需要正确的导航。总之,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可以写自己的所见,也可以写自己的所感。
三、瑕疵点拨
1、在这次作文里,有的学生在开头故意耍花枪,兜圈子,文章让人琢磨不透,进入“迷魂阵”,不愿将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成为此次作文的弊病之一。如一个同学开头这样写的:“在我看来,我的青春是多彩的,它完完全全表现出了一个个性独特、情感丰富、风华正茂的我。它将成为我永远的美好回忆。尽管我现在还正值青春,但我的青春也已经表现出了多彩的一面。”
2、我们平时的作文要求卷面整洁,字体美观,写字、标点、格式正确。文面文面,即文章的“脸面”。这个“脸面”明晰、美丽,就会使阅卷人“一见钟情”,自然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偏爱”。《考试大纲》明确要求,“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其实,因卷面不佳,错别字多而造成的印象分比明扣的要多得多。这次的作文卷面值得我们重视,就是其中的错别字也是值得深思,难到(道)、必(毕)竟、保(宝)贵、冲(充)电、由终(衷)、抱(报)答、不在(再)出现、可望在而不可极(即)、有条步稳(不紊)等。有的同学将“尤其”写成“犹其”、“大发雷霆”写成“大发雷庭”、“蔚蓝”写成“尉蓝”等……惨不忍睹!欣慰的是我们只是高一,还有机会改正!
3、从这次的作文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对社会生活、周围事物缺乏关注,头脑空空,以致作文内容不丰富,材料不鲜活,立意不新颖,主旨不深刻。缺乏读写积累的结果影响了联想力、想象力,文思枯竭,或者有话倒不出来,写不下去。
四、写作指导
“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这是作家毕淑敏美文《我很重要》里的一段话。“我”很重要,“我的生活”很重要,要不断激活我们的诗情,课本第一专题“写作”栏目强烈传达着这些信息。而从本次作文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同学漠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向壁虚构,空话较多;有的同学写了自己的,但是,却不能为自己的生活镶上金边。下面就这两个问题,和同学们谈谈。
一、写作,实际上就是写自己
写作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是最大的写作源泉。缪塞有句名言:“擂一擂你的心吧,天才就在这儿!”请同学们记住:独特的自己是写作的富矿!
从起床开始仔细观察你的一天生活,即使在睡眠的梦中,也有人青春的足迹,可是,提起笔,艰涩和凝滞阻止我们的写作。我们常常用“挤牙膏”来形容写作的煎熬、阻塞的状态,如何把牙膏换成一条语言的大江,日夜不停地奔流?其实,我们守着一条作文素材的大江,却在作文课上“挤牙膏”,因为,我们无法将我们所谓庸常的生活点染上个性的色彩,成为“这一个”。
实例很多,随意举一二。
比如,高一(10)张璐写道:“青春是蓝色的。电扇转动的声音回荡在耳边,笔尖滑动的声响充满着整间教室。教室里很静,偶尔响起一阵清脆的翻书声,几声窃窃私语,笔的落地的声音偶尔也来凑个热闹。青春是蓝色的,因为它的宁静与默默无闻。”
再比如高一(11)李文晔写道:“天空是蓝的,海洋是蓝的,就连我们这个星球也是蓝色的。青春就像这些事物一样美好,一样纯净,一样神秘,一样梦幻,一样的蓝色。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富活力的时期。我们刚刚长成,渐渐长大,从幼稚走向成熟,然而我们依然天真,不懂规矩。我怀着对未来的无比憧憬,走向社会。我们总是相信童话,相信奇迹,相信幻想。我们好爱做梦。在梦里,我们一个个都变成了传奇人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我曾梦见过自己的背上长出了一对洁白的翅膀,我可以在蔚蓝的天际自由自在地飞翔,我曾梦见过自己在一片大草原上牧羊,骑马,和牛群嬉闹。我甚至梦见过自己登上了某个不知名的星球,在上面我看到了在地球上没有的星空。繁星满天,密密麻麻,煞是漂亮……”
二、写作,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生活镶上金边
“一颗麦粒可能被装进麻袋,堆在货架上,等着喂猪;也可能被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还可能撤在土壤里,让它生长,直到金黄色的麦穗上结出成千上百颗麦粒。我和一颗麦粒唯一的不同在于:麦粒无法选择是变得腐烂还是做成面包,或是种植生长。而我有选择的自由,我不会让生命腐烂,也不会让它在失败,绝望的岩石下磨碎,任人摆布。”
上面这段话摘自《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羊皮卷八“今天我要加倍重视自己的价值”。生活本身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潜心思考,深入理解,将自己融入生活当中去,外界事物就可以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内心感受。内心感受是文章永远不会枯竭的源泉。
五、佳作欣赏
高一(10)朱雪琴的《青春的色彩》一文。作文其实只写了一件小事——扫雪,但她手写心语,以小见大,匠心独运地将那火红的梅与青春的激情融会起来,全文显得颇为精妙有味。
(学生自己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兰芝,走好------《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评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设想:
本节课意在通过对诗中人物刘兰芝的分析,总结评价刘兰芝的形象。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以及心理活动描写,分析归纳出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以此为例,养成文学鉴赏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探索中国古典文学中塑造的妇女形象,逐步构建对古文学中中国妇女的群像,从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反礼教反封建的主题,熏染自己的情操,陶冶自己的情感,培养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维目标:
1、熟读并能成诵诗中有关对刘兰芝的描写。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方法。
3、学会通过抓住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逐步构建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评价体系。
4、通过对本诗中刘兰芝的形象的评价分析,进一步认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扼杀,建立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高尚情操。
5、写作练习,改写刘兰芝的故事成喜剧结尾。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孔雀东南飞》全文,熟悉了全文情节内容,诗中塑造了一对真心真意、至死不渝的夫妻,他们是刘兰芝、焦仲卿(板书)
对这对代表忠贞爱情的夫妻,你更想为谁哭泣?你更想为谁歌颂?你更喜欢谁?
刘兰芝!(板书)
二、引导分析
(一)、以情濡生:
不瞒大家说,刘兰芝这个形象也是本老师喜欢的古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为什么让人喜欢呢?
(二)、生自主探究学习:
1、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找出诗中描写刘兰芝的地方,讨论各处描写表现了刘兰芝的什么精神品质,然后,各组选一个同学(组长也可)在班上交流,准备回答问题。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总结并板书。
(三)、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明确:(多媒体)
(1)、刘兰芝自叙,“十三能…………,…………十六…………”
——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现了刘兰芝有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多才多艺;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女行无偏斜”。
* 生齐读本内容
(2)、“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
——对焦母的责难,刘兰芝表现出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 女生齐读本内容
(3)、“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
——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写出了刘兰芝的美丽,更表现了刘兰芝的镇定。刘兰芝用自己的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的爱,向婆婆表达了自己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别,刘兰芝从容镇定,不卑不亢;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则表现了刘兰芝的善良的人性-----美丽善良的女人是做不出来让人生厌恶的事情的!!更是值得仰慕的好逑!!
* 男生齐读本内容
(4)、夫妻誓别这一情节:
——表现了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品德。本是一个恪守封建礼教的好女子,却无端的又被自己坚守的封建道德给生生的扼杀!悲也!痛也!
(5)、刘兰芝回娘家后的一系列表现,进一步表明了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的美德。
(6)、刘兰芝之死:“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刘兰芝死了!为了忠贞的爱情,她,投池殉情了!这是刘兰芝终于爱情的最高境界,这更是刘兰芝反抗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最强烈的表现。读罢这里,同学们,你们心中会涌起一些什么样的滋味呢?你们难道就不为刘兰芝这样死去感到遗憾?难道就不会在心底里产生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深深的痛恨吗?
(四)、总结明确:
美丽、善良,知书达理,勤劳能干,忠于爱情,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最终为爱请殉情。-----这就是我们的刘兰芝!
三、读罢全诗,我们不能不为焦刘爱情痛泣,不能不为兰芝悲心!为什么?为什么就这样的结局呢?兰芝一定要死吗?一定要死才能表明对爱情的无限的忠贞吗?我们能不能给兰芝一个更为美好的结局呢?(明确):可以,一定可以的!
为此,接下来的时间,同学们试着改写本故事的结局,好吗?
要求:1、用白话文改写
2、基本忠于原诗,将结局改为喜剧结尾。
3、字数不限,书写清楚。
4、下节课准备在班上交流写作成果。
【附】:优美改写片段
之一
远处传来马嘶声。
“是他的马,他来了。”
飞奔向那熟悉的声音,飞奔向一个悲剧。
“呵,这就是明天的新娘子了?我以为你这一生只会穿上我给的嫁衣。”
“仲卿,你听我说……”
“如果一切都可以说得清楚,如果说出的话都可以相信,那还要誓言来做什么?”
“仲卿,你听我说…………”
“可是誓言就可以放弃吗?你去追寻你的富贵吧,我将去履行我的诺言,磐石是一世的牢固,蒲草是一朝的坚韧,黄泉路上,我将一个人独行,因为我错信了一个人。”
“仲卿,你听我说………………”
“我将一个人赴死,恭喜你攀向富贵。”
啪!!
“你以为痛苦的只是你一个人?当我苦苦辛劳的时候,你在哪里?当我面对你母亲的冷眼的时候,你在哪里?当我被遣回家独守黄昏的时候,你在哪里?当兄长逼我再嫁的时候,你又在哪里?你除了能和我一起走向死亡,你能做什么,你做过了什么?就是这样了,既然你什么也坚持不了,既然我什么也拒绝不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赴死!”
夕阳的余晖照着约死的爱人,深深的凝望模糊了整个世界。深情又如何?有时候,世间就是如此,世间只能如此,谁都逃不掉。一曲哀歌唱不完,一抹悲伤化不开。
之二
大红的喜服撩乱了谁的长发,喜庆的唢呐吹碎了谁的眼眸。凛冽的寒风摧击门外的高树,早来的寒意冻结了枝头的香兰。如果可以,请让我从未与他相遇,如果可以,请让我现在就去执他的手。
今夜的月亮真的好圆,池边消逝了一个孤独的背影。
千古的绝唱在此刻唱响,千年的绝唱在此刻湮灭。因为无从选择无从反抗,所以她作了最大的选择最大的反抗。
今夜的风好大。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一个灵魂将与另一个灵魂相拥哭泣。
无所谓鸳鸯,无所谓蝴蝶,既然已经放弃这个人间,人间的道德便已经自动褪去。不要同情我们,因为可怜的不是我们,是还活着的人们。我们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那个傍晚,那轮落日,斜阳草树的芳菲里,一朵花缓缓凋谢。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是谁在那里,又说起了我的誓言。
这样宁静的夜让人昏昏欲睡。青庐内,兰芝独醒。突然,她起身,向皖河走去。
皖河边,蒲草正随风摆动着,像是凄美的舞蹈。“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她一步一步,向河心走去,轻盈的纱裙在水中轻柔地浮动。像是鲜血,扩散在水面,染红了黑夜。
庭前树下,仲卿徘徊着,当听到兰芝的死讯,他竟然流不出一滴泪水。常说,大悲无泪,现在自己才明白这种感受。仰起头,树枝上悬着的白绫泛着刺眼的光。风吹过,吹动了树梢,却吹不动树下的磐石。也许只有离别,我们才会再次相见吧。仲卿想着。他的身体如同败落的枯叶,孤独地在风中颤抖。
有一种遇见,注定别离;有一种别离,是为了永远相守。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括号、破折号)--高三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考点探究:
一、知识讲解:
(1)正确使用括号
a、形式:括号常用的形式是圆括号“()”。此外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大括号“{}”和方头括号“【】”。
b、用法: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
①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括号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例如: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②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句末标点之后。例如:写研究性文章和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③序次语用括号。
④表示表示插入的词语用括号。
⑤交待时间、地点或文章出处要用括号。
⑥订正或补充的词语要用括号。
⑦对生字注音可用圆括号,对多音字注音用方括号等。
(2)正确使用破折号
a、形式:破折号的形式为“——”。
b、用法:
①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例如: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子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和为了全国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②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例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③声音延长、中断或停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例如:“呜——”火车开动了。
④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热学;——环境电磁学;——环境空气动力学。
⑤表示意思的递进。例如: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⑥用于标明语句间的因果关系,破折号前是果,后是因。例如:他首先指出早恋并不可耻——这是一种十分自然、正常的现象……早恋并不可爱——早结的果不甜,早开的花早谢。
⑦用于副标题前和注明引文的出处等。
二、备考锦囊:标点符号用法歌决
括号:句内句外分两种,括号位置不相同。注释词语紧相连,释句放在句后头。
破折号:解释、拖音、换话题,事项分承来排列。解说若在句中间,可以前后都出现。
误区导航:
在标点符号运用中,不少人常将句中的括号和破折号混淆起来。请看下面两例:
①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②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
以上两例就分别运用了括号和破折号,可是这两句中的括号和破折号的运用都是不正确的。
括号,标明行文中注释的文字。它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破折号,引出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一般使用一个,但是,这类语句如果是在句子的中间,可以在前面和后面各用一个破折号。在语句中,虽然括号和破折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二者的用法是有区别的。当解释说明性的语句比较重要,是正文的一部分,对文章有较大影响,必须读出时,应该用破折号;否则就用括号。由此看来,第①例中的括号应为破折号,而第②例中的破折号应为括号。
考点训练:
一、请指出下列各句横线上应填入括号还是破折号:
1、各国政府_①_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_②_都驱逐他。
2、中国猿人_③_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简称为“北京人”_④_在我国的发现,是古人类的一个重大贡献。
3、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_⑤_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⑥__指路。
4、古代文学家崔颢,是汴州_⑦_今河南开封_⑧_人。
5、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_⑨_似乎只有它们_⑩_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
6、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_⑾_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_⑿_脱掉身上的皮。
7、为了全国人民_⒀_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_⒁_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8、在议论文写作中,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_⒂_包括领袖言论、名人名言等_⒃_经常被作为理论论据。
9、只要向前再多走一步_⒄_看来仿佛依然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_⒅_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10、假使他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景_⒆_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_⒇_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二、核按钮18面考点训练作业
附答案:
1、破折号2、括号3、破折号4、括号5、括号6、破折号7、破折号8、括号9、破折号10、破折号
4、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逗号、顿号、分号)--高三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考点探究:
一、知识讲解:
(1)正确使用逗号
a、形式:逗号常用的形式是“,”。
b、用法:
①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②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③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④复句内部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例如: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正确使用顿号
a、形式:顿号的形式为“、”。
b、用法: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例如: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和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3)正确使用分号
a、形式:分号的形式为“;”。
b、用法:
①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例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和在长江上游,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道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②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例如: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③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二、备考锦囊:标点符号用法歌决
逗号:分句之间表间隔,句内用它意未尽。主谓、动宾关系明,状语后边作停顿。
顿号:句内词语若并列,停顿使用“爪子点”,两数相邻表约数,中间顿号不能添。
分号:各项内容分行列,分句之间表并列。其它复句用分号,好把第一层次显。
误区导航:
1、要区别顿号、逗号、分号三者的关系:这三个符号都用在句子的中间表示停顿。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有三:一从停顿的时间看,顿号最短促,逗号其次,分号最长;二从是否表示并列来区别。顿号表示词和词之间的并列,分号表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并列,而逗号表示连贯,没有并列的意思;三从分号使用中的一些规律来区别。两个表示并列的分句,如果每个分句已有逗号,则分句之间必定用分号。例如:七八年高考题中有这样一句:“白天,战士们坚持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夜里,战士们向敌人发起新的进攻。”这句句子中的两个逗号和一个分号都是十分典型的。
2、顿号特殊情况:(1)相邻的两个数字连说,表示约数的时候,不要加顿号,如“二三十人”,“十五六岁”等。(2)如果表示确数,则要用顿号隔开,如“他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成绩最好”。(3)只有两个词语并列,一般用“和”“与”等连接。(4)多项的,前几项之间用顿号隔开,而在最后两项之间用连词连接。有时为了强调主、谓、宾诸多成分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都用逗号标示。
考点训练:
1、判断下列各句标点使用的正误:
(1)我们应多想想我们应如何为人处世?()
(2)她问老人的儿子是做什么的?住在哪里?()
(3)(一位大娘)接着解释说:“收豆子时,獾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话说‘八斤獾七斤油’啊。”()
2、在下列句中括号里填入标点符号。
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3、下面各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要是诡计装置,那可就麻烦了。这种装置可以布设种种防拆诡计;有的不能触动、不能拉动,有的带磁,不能触及金属;有的是水银开关,只要失去平衡就会爆炸;有的故意留破绽,诱使你去触发。
B.我国古塔在数量上以千、万计,体现了不同的设计构思,有的高耸,有的低平,有的粗壮,有的精巧,有的繁复,有的简洁……形成了丰富多采、百花齐放的局面。
C.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D.我想:董昆是什么样子呢?可像家乡的尚二叔?
5、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案——“祖国土”专题--发现(苏教版高一必修)
发现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学案)
二、学生朗读诗歌,思考研讨问题:
l.诗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
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
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
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这不是我的中华”,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三、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闻一多曾与徐志摩等主编《诗镌》,致力于新诗形式的研究提出极具影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形式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补充说明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此诗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者。留学美国时期,他又因饱受种族歧视和凌辱,而日益增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愤然于一九二五年夏天提前回国。然而,作为祖国忠诚儿子,当他怀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雄心回来之时,他表现出来的不是欣喜若狂、信心百倍,而是一种撕肝裂肺、呼天抢地的深切悲哀。这是多么惊人的反差呀!产生这一惊人的反差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呢?臧克家先生分析得好:
“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发现》。”(《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
理解了诗人久别重返祖国后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就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了。
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何其芳《诗歌欣赏》)这的确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按照习惯思维,传统写法,这首诗取名“发现”就应该是: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才倾诉自己的失望、悲伤以及在失望悲伤中升腾起的对祖国的期望。这样写,固然形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但未免太缺乏新意而显得平淡无奇了。闻一多是个勇于创新的诗人,在诗作的构思上他总是力避平庸和一般化,力求给以一种意外的惊奇之感。《发现》便是杰出的代表。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这一声迸着血与泪的呼喊,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给人以突兀峥嵘之感,使人仿佛亲眼看见迸着血泪的诗人失望困惑的面容,听到了他沉痛绝望的诉说。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诗人回到了他梦牵魂绕的祖国,为什么又不相信这就是“我的中华”,而且还那样痛苦地反复诉说“不对,不对!”呢?原来,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就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可眼前的祖国竟是满目疮痍,现实就象“噩梦”而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一样黑暗、恐怖,令人心惊和绝望,这哪里是“我”在国外想象中“如花一样的祖国”呢?而听到召唤时,惟恐时间太久,归途太远,速度太慢,恨不得插翅飞翔的归心,到头来竟是“一场空喜”,这是怎样的失望和悲哀啊!这里,诗人并没有用具体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到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了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逼真的写出了自己当初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回祖国的心情和他感到是“一场空喜”之后的深切悲哀。
诗意到此,人们也许会认定这就是诗人的“发现”。但是,如果说诗人的“发现”就是指祖国的沉沦,山河的破碎,那么,这首诗的构思也就谈不上什么新颖独特了,主题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刻感人了。因为国破家亡的感受早在闻一多之前,就为不少爱国志士所抒写,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这首诗最精彩绝妙之处应是诗的最后四句: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既然,诗人归国后所见的不是“我的中华”,那么诗人的“中华”,亦即诗人理想中的如花一般美好的祖国又在哪里呢?他“问天”,“逼风”,“擂地”,“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求索,可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总问不出消息”,他哭着喊着,在巨大的悲痛中顽强地挣扎着,在深广的忧愤中执着地寻觅着、追求着,竟至“呕出一颗心来”。啊!“我的中华,在我心里”。“如花的祖国”珍藏在诗人的心里,这是多么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啊!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相反却又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在我心里”这个结尾,石破天惊,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它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永恒。联系到诗人忠诚磊落的一生,联系到他为追求这心中的祖国而流尽的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结尾越发显得辞警意丰、回肠荡而震撼人心了。至此,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肃然起敬。
四教后感
6、作文教案——第二篇:写一篇观察日记(总第4课时)(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第二篇(总第4课时)
一、教学内容:写一篇观察日记。
二、教学目标:
1、熟悉并正确运用写日记的形式。
2、通过引导,让学生运用好眼、耳、心等感官,懂得关注现实、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道理。
3、理解写观察日记要围绕写作中心,联系广泛、多角度思考,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三、教学设想:
指导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就是让学生充分调动眼、耳、鼻、舌、身等五官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功能,对所找到的材料进行感觉、品评和分辨,然后有的放矢地把所见、所闻、所感运用日记的形式当堂写下来,字数300字左右。
这节写作指导课,根据所提供的实物,要求学生运用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在教学设计上,引导学生处于一个活动的、开放的,也是具体的情境当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感受活生生的人和事,关注现实。随着教师的指导,学生会用眼睛看,会用耳朵听,还会用心想,一步步去发现、去观察身边的人,去记录、去思考发生在身边的事,从而学会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这节写作指导课,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简单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8分钟)
2、看议访谈,进入写作状态;(17分钟)
3、写写评评,展示观察日记。(15分钟)
4、引导修改,总结观察经验。(5分钟)
四、教学准备:
1、通过听学生讲自己写日记的习惯,了解学生的写作现状,指导学生规范日记基本格式。
2、制作简易的教学课件,并利用多媒体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8分钟)
1.同学们,大家好!看了同学们上次写的作文《这件事我做对了》,刚才又和同学们一起上了一堂精彩的作文点评课,我为你们的聪明才智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有所感慨:读书人,是幸福人。现在,我又有机会和大家再上一节作文指导课,互相学习,我感到高兴。
2.对啊!真正的读书人就是要守住心灵的宁静,耐得住美丽的寂寞!让我们为自己正享受着开放而幸福的读书生活鼓鼓掌吧!虽然我们并不曾相识,但我坚信:这节语文课同样会架起一座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我们会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真心实意想和老师交朋友的同学请举手。既然是朋友,老师想提两点要求:一是同学们上课时要胆大心细脸皮厚,能回答问题时就大声回答。你们能做到吗?二是同学们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行吗?好,为了验证一下我们的默契,我先来改变一下上课的开始程序。老师先说“上课”,班长大声喊“起立”;然后老师说“我自信”,同学们高声喊“我开心”,听清楚了吗?
3.上课。(班长喊:起立)我自信。(学生喊:我开心)
4.好,谢谢大家的支持!我现在已经感受到大家进入课堂了。现在,我想打听一下我们班哪位同学的字写得特别漂亮啊?一起大声说出他(她)的名字好吗?你好,请上讲台展示一下,帮老师把这次作文课的题目“写一篇观察日记”写在黑板上,可以吗?
5.谢谢!请回到座位上。现在请坐在前后左右的三、四位同学聚在一起作为一个学习小组开个1分钟的短会,审审题,讨论一下这样的作文要扣住什么来写?计时开始……
6、时间到!面对一篇作文,同学们首先应该知道要围绕什么去写,然后才思考怎样去写,最后确定写些什么。是这样的吗?
7.(点一两位学生回答)那你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审题问题的结论是什么?(尽量让学生回答关键要抓住“观察”和“日记”两点,教师可以适当点拨)
8.那好。谁来讲讲自己平时都是如何写“日记”的?也就是说,写日记的结构是先写些什么,然后写些什么?(点两三个学生说说,互相补充)
【教师适时总结,多媒体课件导出“日记”的一般格式】
9.为了便于记忆,老师创作了一首诗歌,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日记的基本格式小诗:日记日记,天天要记;记下日期星期几,加上天气和心情;)(教师点评一下朗读)
10.日记的格式一定要规范。好!心动不如行动,现在请同学们在作文本的第一行先写下这些,要简要一点。开始……(看学生写得差不多了)第二行开始写正文了,要具体一点:回忆一下,今天天气如何?描写一下吧?现在你的心情如何?也形容一下吧?也给你们1分钟,开始……
11.当然,写日记的目的就是记录一天的真实的生活,而且记的是一天生活当中最有价值和重要的事情,还要谈谈自己真实的感受。所以这首诗还有下半节,请大家齐读一下!
(学生齐读日记的基本格式小诗:日记日记,不要忘记;记上见闻和感受,留下一页好记忆。)
12.非常好!我感觉到了:读书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让我们完整地来感受一下你们最美的声音吧。请齐读《日记歌》!(学生齐读:日记日记,天天要记;记下日期星期几,加上天气和心情;日记日记,不要忘记;记上见闻和感受,留下一页好记忆。)
【适时多媒体课件导出本节作文指导课的写作内容:请以“你参与的这次作文教学现场活动”为内容,写一篇观察日记。】
二、看议访谈,进入写作状态。(17分钟)
(一)看。
13.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初一(2)班的同学们今天参加这次作文教学现场活动,目之所及,一定看到了平常课堂上不一样的地方。现在我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平时你们上作文课和这一节课,你都看出了哪些不一样?(点三个学生说说,互相补充)
1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想写好作文,写出真情实感,就要多方联系。首先要用好自己的眼睛。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方面,都很好地说明大家平时注意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这些东西,就是活生生的作文素材。但光有了素材还不行,看,还要看仔细,看具体,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现在,我想请这位帮我写字的同学回忆一下,一个月前,你参加作文教学活动后有何感受?
15.谢谢!请坐。你的描述和感受与别的同学有什么不同呢?我想请你的同桌也来说一说。请!(请同桌说,教师点评)
(二)议。
16.谢谢!请坐!大家注意了没有,好象真的有不一样的地方呢?其他同学也来七嘴八舌地说一说,更具体地描述一下,你一个月前和今天看到的不一样的地方吧!
(点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说,再点两三个学生说,互相补充)
17.谢谢!请坐!大家注意了没有,同样在一起参加作文教学活动,同样在课堂,认真回忆,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地方,具体描述,就能把发生的事写得真实生动了。这靠的是什么呀?(尽量让学生说出“靠眼睛、耳朵和心”等……)
18.同学们,写好一篇观察日记,就是要关注现实,积累生活的原素材,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先有思想家,后有实践者。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过去,对比一下现在,用6分钟时间把自己参加这次作文教学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继续写在作文本里,尽量写具体一点。开始……
(学生当堂写作活动中……思考训练6分钟左右)
(三)访谈。
19.时间到,没写完的等会还有时间继续写。现在,作为你们的新朋友,我想知道我们班谁的声音最洪亮?请大家推荐一下。大声说出他的名字好吗?(走到这位同学面前)是这样的,我呀,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参加这次活动的真实想法,还精心准备了一份调查问卷,想请你做个“胆大心细”的神勇记者,帮我去现场访问一下,怎么样?一个问题采访一个人就行。(尽量鼓励这位学生平时调皮的学生去)
20.好,先给这位神勇记者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鼓掌)好象还少了个帮凶——我来做吧,一个业余摄影师,帮他拍下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些特写镜头。其他同学可要瞧仔细喽?不然你的作文可又少了精彩的一笔哦。神勇记者,开始采访吧!
21.(学生采访中……)
【适时多媒体课件导出“初一(2)班神勇记者采访中……”字幕】
问题1(采访一个平时害怕写作文的学生):请先自我介绍一下。
(等他介绍完,继续)在参加这次作文教学活动前,你害怕写作文吗?
(等他回答完,继续)那你现在对自己写作文有信心了吗?
(等他回答完)谢谢!
问题2(采访班长或学习委员):请先自我介绍一下。
(等他介绍完,继续)你觉得我们班同学在这次作文教学活动中表现了哪些优点和不足?
(等他回答完)谢谢!
问题3(采访一个平时作文比较好的学生):请先自我介绍一下。
(等他介绍完,继续)你觉得参加这样的作文教学活动,对你写作文方面有什么收获?
(等他回答完)谢谢!
三、写写评评,展示观察日记。(15分钟)
22.采访结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一下!现在,我们要将自己在参加这次活动的内容继续写下去,把自己参加活动前后的心情也重新整理一下,加点自己新的感受、意见和愿望什么的。再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字迹潦草一点也不要紧,快点动笔、开心写吧!开始……
(学生当堂写作活动中……思考训练6分钟左右)
23.时间到。上这样的作文课紧张吗?(学生乱答)有的人不紧张,是因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开心地完成了任务;有的人太紧张,平时没训练,“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啊,写作文,要是平时我们多注意观察,有了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善于积累生活素材,做个生活的有心人,那该多好啊,因为您从此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时光不等人啦。现在,请完成这篇日记的同学举一下手。(学生举手)我想请几位同学展示一下他的作品,从头到尾把这篇观察日记声情并茂地念一下,可以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切磋切磋,怎么样?首先,大家推荐一下,我们班的文学之星是谁?大声说出他的名字!
(点两三个学生念作品,教师适时点评,学生掌声鼓励)
24.现在,老师也献丑了。昨天晚上,我睡不着,也写了篇下水日记,希望能给同学们今后关注现实生活,从而写好作文一点参考和启示。(课件演示,教师范读)
2008年12月5日,星期六,夜风微凉,心情紧张
中午,我乘车来到了美丽的省城广州,要给十七中的同学们上一节作文指导课。这是一个月前就已经定下的事了,没想到时光飞逝,还没等我来得及感怀,它已匆匆而至了。我是个不太自信的人,我真的不知道我会不会成功,但我的领导一直支持我,众多老师帮助我,这让我又觉得,虽然有微凉的风告诉我冬天来了,但我从家常闲聊中倍觉春意暖怀。于我很听话,按照领导嘱咐,早早就睡下了,却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我在想啊,我的教学设计合理吗?还有什么地方要临时修改的呢?十七中的同学们一定很可爱很活跃吧?他们会喜欢我上的这节课吗?语文学习应该是快乐的,我能带给他们难忘的四十五分钟吗?……这是个难眠之夜。不行,我还是睡吧!我这样告诫自己。广州,羊城?就数数羊吧。1只羊、2只羊……
也许这是我语文教学生活最难忘的日子,我无法不兴奋而紧张。这一个月里,我们学校正在开展“三主四环2020”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每位教师都要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一课一得,注重学生合作、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我们做老师的,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强化在训练中掌握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高,备课的内容要多,而学生要主动地学,勤于探讨,但学得轻松,学得开心,我们的课堂时常有激烈的辩论声、愉快的笑声和激动人心的掌声……大家都开始关注自己的校园、关心自己的成绩,惟恐落后。而我,幸运地被选派到省里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法,怎能不兴奋呢?后来,收到省教厅寄来的同学们的《这件事我做对了》的作文,我一页页地翻阅着,曾为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而欣喜,也曾为有的同学马虎的字迹、胡乱编造的文字而叹惋,更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缺少系列化训练,同学们缺乏生活体验的现实而忧思难眠。所以,我必须走出课堂,走进同学们的生活了解我的学生;我还要走出校园,去学学唐僧取取真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个世界,没有打不倒的敌人,只有打不倒的自己。所以,今天的课,我要按照自己的思路上下去,不论成败,都应该说是一种胜利。
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我是要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来参加这些作文教学活动的,我就要勇于暴露自己教学不足,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做不了光彩照人的艳阳,就做一轮明月吧,虽然只有寂寞的黑夜相伴;做不了明月,就做一颗平凡的星子吧,哪怕只能做黑夜默默的点缀。想到这些,我笑了。朦胧中,我仿佛看到课堂上十七中的同学们也笑了……
四、引导修改,总结观察经验。(5分钟)
25.同学们!谢谢你们!我平时可能是一个很懒的老师,我的生活哲学就是“学生会做的我不做,我不会做的学生做”,但我的学生很多都变成了勤奋的好学生。是你们井然有序的学习支持了老师的教学,也成就了你们出色的表现、成就了我的这堂课,你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谢谢你们!日记写好后,当然还要自己学会修改。如何修改呢?其实很简单,把错别字改过来;把与作文教学活动无关的内容删除;把你觉得精彩的地方写得更生动些,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就可以了;把你观察的细节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描写手法改得更具体些;还可以和自己的同学交流一下,互改一下。你们有信心继续修改下去吗?现在,我想再问一次,真心实意想和我做朋友的请举手!谢谢!同学们,我们“写一篇观察日记”需要注意什么呢?老师简单总结一下,请大声齐读一下:五官动员,学会观察;日积月累,妙笔生花。(课件演示,学生齐读)
26.再次谢谢大家!同学们!祝大家学习快乐!下课!
【教学设计】
这节现场作文指导课,写的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有熟悉的同学,有陌生的老师,又刚好上了一节《这件事我做对了》的作文讲评课,选材上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这样的作文,学生一般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关键是引导学生运用好日记体这种形式去记录生活,还要运用好不同感官去多角度写活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加上“做个小记者”的活动,胆大的学生由“远望”揣想到“近谈”感受,于是课堂开了一扇灵动之窗,生动起来,学生对这节课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设计这样的“采访”情境,虽然花费了时间,但真正意义上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现了教学目标。而课堂上,学生们的主动性和活跃的思维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达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
【设计说明】
新课标的新,首先是教师观念的改变和创新。要想学生主动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我个人觉得,首先是要改变我们教师“教”的方法;与其强“灌”知识,不如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领悟知识、掌握写作方法。写观察日记,我淡化了抽象意义的知识传授,强化具体方法的指导,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具体可操作的东西,让学生有东西写、乐于写。
7、珍惜亲情——学习因事抒情的写法(-)(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永昌一中张含光
一、单元目标(踩着目标的阶梯成长)
本单元通过品读有关文章,感悟亲情,调动相关积累,学习用因事抒情的方法进行写作。
亲情,顾名思义是“亲人的情义”,是亲人之间最真挚、美好、温馨、绵长的情感连接。无论在什么国家,无论地位、贫富有怎样的差别,在亲情面前,都有着同样的渴望和享受。当你感到无助时,回到家里得到的一声安慰、一份鼓舞是亲情,当你在外面饱受风吹雨打时,回到家里得到一碗热茶是亲情,当你在外工作,亲人等你归来是亲情……亲情是人间至情。
当然,亲情也有广义的理解。如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人间真情;人与动物的情谊,或动物之间亲情等等。但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提醒自己不能远离或偏离“亲情”这个话题。
在选材上,应注意着重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写,而不能一味地叙述或编造别人的故事。在立意上,可以写拥有亲情时对亲情的褒扬,可以写失去亲情时对亲情的渴望,可以写亲情被遗忘时对亲情的呼唤,可以写亲情被践踏时对亲情的正视与珍重。
“因事抒情”就是把抒情和叙事结合起来,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感情。如果说情感是文章的灵魂,那么叙事就是抒情的载体。因此,“因事抒情”的关键是选好“事”,叙好“事”。选的“事”要能代表性、集中性地反映中心,要能体现文章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叙事时要有波澜有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另外还要有感人的细节描写。总之,叙事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
亲情类的题材为学用“因事抒情”的写作方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二、美文欣赏(阅读美文,导引方法)
母爱
王祥夫
母亲一天比一天老了,走路已经显出老态。她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匆匆回去看一下她,又匆匆离去。往日儿女绕膝欢闹的情景如今已恍如梦境,母亲的家冷清了。
那年我去湖南,去了好长时间。我回来时母亲高兴极了,她不知拿什么给我好,又忙着给我炒菜。“喝酒吗?”母亲问我。我说喝,母亲便忙给我倒酒。我才喝了3杯,母亲便说:“喝酒不好,要少喝。”我就准备不喝了。刚放下杯子,母亲笑了,又说:“离家这么久,就再喝点儿。”我又喝。才喝了两杯,母亲又说:“可不能再喝了,喝多了吃菜就不香了。”我停杯了。母亲又笑了,说:“喝了5杯?那就再喝一杯,凑个双数吉庆。”说完亲自给我倒了一杯。我就又喝了。这次我真准备停杯了。母亲又笑着看看我,说:“是不是还想喝?那就再喝一杯。”
我就又倒了一杯,母亲看着我喝。
“不许喝了,不许喝了。”母亲这次把酒杯拿了起来。
我喝了那杯,眼泪就快出来了,我把杯子扣起来。
母亲却又把杯子放好,又慢慢给我倒了一杯。
“天冷,想喝就再喝一杯吧。”母亲说,看着我喝。
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什么是母爱?这就是母爱,又怕儿子喝,又想让儿子喝。
我的母亲!
我搬家了,搬到离母亲家不远的一幢小楼里去。母亲那天突然来了,气喘吁吁地上到4楼,进来,倚着门喘息了一会儿,然后要看我睡觉的那张六尺小床放在什么地方。那时候我的女儿还小,随着妻子一起睡大床,我的六尺小床放在那间放书的小屋里,小屋真是小,床只能放在窗下的暖气旁边,床的一头是衣架,一头是玻璃书橱。
“你头朝哪边睡?”母亲问我,看看小床。
我说头朝那边,那边是衣架。
“不好,”母亲说,“衣服上灰尘多,你头朝这边睡。”
母亲坐了一会儿,突然说:“不能朝玻璃书橱那边睡,要是地震了,玻璃一下子砸下来要伤着你,不行不行。”,
母亲竟然想到了地震!百年难遇一次的地震。
“好,就头朝这边睡。”我说,又把枕头挪过来。
待了一会儿,母亲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突然说:“你脸朝里睡还是朝外睡?”
“脸朝里。”我对母亲说,我习惯右侧卧。
“不行不行,脸朝着暖气太干燥,噪子受不了,你嗓子从小就不好。”母亲说。
“好,那我就脸朝外睡。”我说。
母亲看看枕头,摸摸褥子,又不安了,说:“你脸朝外睡就是左边身子挨床。不行不行,这对心脏不好。你听妈的话,仰着睡,仰着睡好。”
“好,我仰着睡。”我说。
我的眼泪一下子又涌上来,涌上来。
我没想过漫漫长夜母亲是怎么入睡的。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老了,常常站在院子门口朝外张望,手扶着墙,我每次去了,她都那么高兴,就像当年我站在院门口看到母亲从外边回来一样高兴。我除了每天去看母亲一眼,帮她买买菜擦擦地板,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的母亲!我的矮小、慈祥、白发苍苍的母亲……
【双线导引】
母亲劝酒、止酒母亲嘱咐睡姿 矛盾心理
母爱爱母亲
以小见大语言描写 反复因事抒情
母亲的白发是哪一年开始增多的?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我们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呢?
但哪个母亲不知道自己儿女的生日?哪个母亲不知道自己儿女的性格和喜好?哪个母亲不知道自己儿女的伤与痛?哪个母亲不是在日日牵挂着自己的儿女呢?
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词汇。母爱,是每一个人一生的情感珍藏。
歌颂母爱的文章很多,而在本文中,作者从两件小事入手写母亲对自己的爱,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读者深受感动。不能不说该文确是有很多新颖独到之处。
首先,文章通过两件极细小普通的事情来反映母爱这一恒久的主题,给人以强烈的反差感,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往往能把主题反映得深刻。文中写了两件小事:一是久别返家后母亲为庆祝而劝自己喝酒,但又怕喝多了对自己身体不好,所以是劝了又阻止,阻止了又劝。二是母亲查看自己的卧室后,对自己头朝哪边睡,侧向哪边睡,反复嘱咐,唯恐儿子身体受到损害。就是这两个小到经常被忽略的生活瞬间,却像放大镜一样让人们看到了母爱的真切。
其次,母亲啰嗦而矛盾的语言。两件事主要是通过母亲的语言来叙述的,母亲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反复和矛盾,如“我才喝了3杯,母亲便说:‘喝酒不好,要少喝。’我就准备不喝了。刚放下杯子,母亲笑了,又说:‘离家这么久,就再喝点儿。’”这正是母亲内心矛盾的表现,而矛盾就来自母爱的无限和现实的局限。朴素、啰嗦的语言却让平凡的母亲显出光彩,矛盾的话语却让朴素的母爱生出强烈的感染力。
最后,因事抒情的写法。叙事是抒情的基础,抒情是叙事的宗旨。没有叙事的抒情就是无的放矢,给人以空洞之感;而没有抒情则文章就显得缺乏灵气,或者不能疏导读者的情感之泉。当然抒情也要适可而止,要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本文的抒情就简炼而含蓄,如“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是母爱?这就是母爱,又怕儿子喝,又想让儿子喝。”“我的母亲!我的矮小、慈祥、
8、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9.李商隐诗三首教案(:《无题二首》(其一)《贾生》《柳》(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
2、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3、感悟作品意境、了解有关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3、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二、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无题二首》(其一)
1、齐读,整体感知——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2、简介写作背景: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3、基本解读:
1)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烁,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诗人没有具体写昨夜情事,
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2)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通过比喻,写今宵诗人心中引发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样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能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得以互相感知。彩凤,彩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日凤。”灵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特别是它的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通。
3)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写宴会之热闹。这里的宴会既可理解为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刻凄清寂寞。送钩,古代人们在宴会上玩甲一种游戏。把钩依次在人们手中传送,然后藏于某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分组。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器皿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4)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通过比喻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自己正如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上班报到。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听鼓应官,听到报晓的鼓声后到衙门报到。兰台,唐朝对秘书省的称呼。转蓬,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转的蓬草。
4.小结:这首诗写出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诗人与情人心心相印,可欢会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这是多么令人痛苦而又无奈的现实。“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千载名句,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5、艺术手法:此诗构思巧妙,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时空次序,昨夜——现在——最初相识——此时;虚实结合,回忆昨夜(虚)——现在(实)——回忆最初相识(虚)——此时(实)。并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展现。全诗看起来以赋体写诗,但断续无端,变幻迷离,富有浪漫气息。诗中时空的转换当中,有虚有实,富有想象张力,只要解释得合乎情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可作多样阐释。
(二)、学习《贾生》
1、齐读,整体感知——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2、背景简介:贾谊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别有新意。《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3.基本解读:
1)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
2)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
3)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
4)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
4、小结: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贾宜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5、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
6、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
(三)、学习《柳》
1、齐读,整体感知——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主旨)
2.基本解读:
1)首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写(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风起舞。“舞”,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乐游春苑,即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人们节日游乐场所。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
2)后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地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岂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叹。
3.写作手法:
1)这首咏物诗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对先荣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2)诗中虚词运用精妙。“如何”、“肯”连用,加强了反诘语气,使诗人的感叹更为悲怆而深沉。“已”、“又”,层层推进,正是“数虚字转折唱叹,弦外有音”。(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四、小结李商隐诗的特点:往往在言情写物的小小题旨中渗入家国身世的感伤,形成兴寄遥深、意旨朦胧、体式华美的风格。咏史——借古讽今,寄寓怀才不遇的身世感伤;咏物——托物传达身世感伤;无题-意旨隐秘,呈现委婉深曲的朦胧美。
9、汉乐府两首:上邪、饮马长城窟行(粤教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王仁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
2.诗歌中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
1.关于汉乐府(提前引发材料给同学,教师作适当点拨)
1)提问: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有什么不同?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2)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
浓厚的生活气息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3)汉乐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
《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
《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2.同学自读,积累字词
1)读音:
上邪ye2雨雪yu4饮yin4马夙su4夕
自媚mei4遗wei4烹peng1调
2)通假字
上邪,“邪”通“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展转,“展”通“辗”
3)词类活用
夏雨雪“雨”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夙夕“夙夕”名词作状语,早晚
4)语段积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3.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两首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比兴:青青河边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对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借代:遗我双鲤鱼双鲤鱼指代书信
比喻:烹鲤鱼烹鲤鱼比喻打开装书信的木盒
4.语篇分析
1)《上邪》
上邪①!我欲与君相知②,长命无绝衰③。山无陵④,江水为竭,冬雷震震⑤,夏雨雪⑥,天地合⑦,乃敢与君绝⑧!
【注释】①上邪:犹言“天啊”。上,指天。邪,音义同“耶”。 ②相知:相爱。 ③命:古与“令”字通,使。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陵:大土山。 ⑤震震:雷声。 ⑥雨雪:降雪。雨,音yù,动词。 ⑦天地合:天与地合而为一。 ⑧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品评】
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提问: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讨论:《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氓》、《孔雀东南飞》中的有何异同?
同:都是对爱情坚贞不渝
异:《上邪》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
《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刘兰芝以死徇情的清醒和刚烈
体会:《上邪》的诗风
刚健、质朴、自然
艺术特点:
想象:神奇
直抒胸臆:热烈大胆
2)《饮马长城窟行》
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分析本文的结构。
青草起兴,引出对丈夫的思念
渲染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远方客人带来丈夫的书信使我欣喜
分析写作脉络,帮助背诵
青草-->思远道(不可)-->梦见-->我旁-->他乡-->各异县-->不相见
枯桑海水――>各自媚相为言
客来――>双鲤鱼――>烹鲤鱼――>尺素书――>读素书――>言
提问:女主人公为什么“长跪读素书”?(非常恭敬,庄重和激动)
本诗的艺术特点
抒情诗中夹杂叙述
写感情的变化:相思->孤独->欣喜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兴、对比、顶真
10、表达交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徐安平
教学目标:
1.明确描写的含义、特点,了解描写与记叙的不同。
2.认识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
3.掌握描写的方法。
4.学会抓住事物特点,选取恰当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有感情的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
一、话题探讨
1.在你的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其中哪一次挫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挫折,你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2.面对挫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在你所了解的人物中(文学作品或真人真事),哪一个直面挫折的人物令你感动,请你对他(她)进行描述。
《贫寒是福天道酬勤石智勇从挫折中奋起》
也许是自幼的贫寒生活塑造了石智勇内向的性格,即使是胸挂金灿灿的奖牌接受全场观众欢呼,他的表情也是略显羞涩的。小时候吃不饱肚皮的经历让他至今在“最喜欢的东西”一栏还填写着“食物”二字,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坚韧,却又是促成他今日辉煌的动力。
中国举重队副总教练陈文斌赛后说道:“智勇这几年练得很苦,今天终于有了这样的成绩,这是天道酬勤的结果。石智勇的奥运会金牌是中国男举的一次突破,我们非常激动。”
在希腊神话里,命运女神总是让英雄历经磨难。石智勇也不例外。
四年前的悉尼奥运会前夕,他在一次训练中扭伤脚踝,失去了参赛机会。“当时我伤心极了,不敢看电视直播,我怕参赛的选手成绩太低了。高点我还好一点,自欺欺人一下说,哎呀好高,自己去了也拿不了冠军,要是低了,自己没去,失去冠军机会,心里痛啊。后来结果出来,也不怎么高,心里真难受。”
“我想到了退役。整天很消沉,不想训练,那时感觉练了也没用,因为我出成绩早。举重早出成绩并不好,就是说你把自己的能量提前发挥掉了,怕运动寿命会缩短。后来队里领导给我做工作,还把我父母亲接到北京陪我,让我别胡思乱想。再后来我回到省队。周围的人对我挺好,没拿异样的眼光看我。教练还跟其他队员说:‘石智勇还年轻,大家要多鼓励他好好练。’我这次要是再不拿冠军,真的没脸见人了。”
24岁的石智勇早已暗下决心,不管这次拿不拿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无论如何都要再拼一下。现在,他有了更高的起点。(新民晚报:特派记者季颖雅典今日电)
要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开拓进取的品质,我们要多接触新鲜事物,多向先进人物学习,从而做到: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培养高尚的志趣情操;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
二、学习描写
1.什么是描写?
描即描绘,写指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入微的描摹绘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2.描写的方法
A.从描写的对象分,一般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a、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对话描写:《范进中举》:胡屠户凶神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肖象描述:《孔乙己》: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动作描写:《范进中举》: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细节描写:《孔乙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心理描写:《范进中举》: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对比描写:(1)《曹刿论战》:以乡人对国事的冷漠映衬曹刿的爱国、勇于承担;又以鲁庄公的“鄙”映衬曹刿的深具“远谋”。(2)《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廉颇的胸襟狭窄映衬蔺相如的胸襟广阔。
人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形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b、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c、场面描写。场面,一般指由人物活动构成的生活画面,有时也泛指一定场合的情景。所以,描述场面主要是写人的活动,写人物之间的关系。
B.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
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
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C.从描写的手法分,有白描和细描。
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状态,人物栩栩如生。
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3.描写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目的明确。我们写文章,不能为描写而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什么地方需要描写,什么地方不需要描写;什么地方需要详细描写,什么地方不需要详细描写;都要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出发,而不能兴之所至,就大肆描写一番。第二,特点突出。不论描写人物还是景物,都要抓住特点、突出特点,这样,给读者的印象是鲜明的、突出的。如果泛泛而谈,虽然具体、细致,也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使人感到烦琐、累赘,写得多而没有特点,结果等于什么也没有写。
第三,鲜明而生动。描写要力求鲜明、生动。作者的感情,要在描写中显露出来,表现出鲜明性。通过描写来抒情的文字,自然是饱含感情的;一般的描写,也要把倾向性表现出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褒贬、爱憎,态度力求鲜明。描写人物、景物,都力求使读者得到生动、具体的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种生动性,并不是借助于过分的雕琢、堆砌,而是在朴实自然中再现事物的形象。
【有关资料】
一、作家谈描写
1.“画眼睛”
画人像,眼睛是很重要的关键。其他轮廓具备,眼睛画得像了,那人物就灵活起来了。
因此,关于画眼睛,在画史上就流传着许多佳话,有时甚至衍变而成神话。
晋代的顾恺之,画过《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名画,一向被人推为中国画史上的第一位画人物的宗师。据说,他画的人物,往往好几年不点眼睛。人家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
南北朝时的画家张僧繇,擅于画龙,民间故事说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壁间画了四条龙,不点上眼睛的时候一切如常,一点上眼睛,龙便破壁飞去了。“画龙点睛”这句话,就由此产生。
现代的湘绣,也很讲究绣眼睛的技巧。据说,当年最著名的湘绣,绣眼睛成为“家传之秘”。人像的眼睛、动物的卷毛这些细活,总是放在内室,由湘绣名家的儿媳们自己做,不传外人。绣线也异常考究,一根丝线,要分成16股;一种颜色,从最浅到最深,要分成13种。用这种丝线和这种技艺绣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那眼睛竟像会动一样。
透过神话的迷雾,透过“玄妙”的气氛,我们看到了艺术上一项重要的真理:画龙必须点睛。不点上眼睛,龙始终活不起来。
(秦牧《眼睛的奥妙》,《艺海拾贝》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2.人物描写
大凡写得最好的人物,不是用叙述方法来介绍他的面相和性格;而是写他的声音笑貌,一举一动,使人读完后能够想像出这个人物的形貌。《红楼梦》的人物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描写的,甚至可以从人物的说话中想像出他(或她)的丰采,辨出是男或是女。中国社会上,新知识分子与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与地主,工农与职员,男女老少,各色人等,谈吐的腔调都不一样;闻其声,如见其人;写人物而写到这样境界,才算技巧之上乘。
(茅盾《怎样阅读文艺作品》,《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3.环境描写
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作家常常要从各方面来考虑,在怎样的场合应该有怎样的环境描写。不适当的环境描写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至少也要破坏作品的气氛。一段风景描写,不论写得如何动人,如果作家只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来欣赏,而不是通过人物的眼睛、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那就会变成没有意义的点缀。风景(或其他自然现象的)描写,和室内装饰布置的描写,时常被用来加强特定的气氛。而为了达到这目的,有时会觉得正面渲染的方法不如对比的手法能够产生更强烈的效果。烦恼的人恰恰落进作乐的场合,表面上不得不强颜欢笑,心里却加倍痛苦──这在作品中是常常看到的,在生活中也常常看到,不过,由于作家的加工,作品中所表现的,比在生活中所发生的,就要强烈得多。
(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一个剧本在第一幕的布景里,墙上挂着一柄腰刀,到最后一幕就得让刀子出鞘,要不然,那是柄多余的刀子,一开始就不应该挂上去。对于写作,我以为这是个有益的提示,每一个初学写作者都可以从这里得到很大的启发。
就我接触到的初学写作者的创作来说,下笔时没有扣紧主题,墙上挂着太多始终不见出鞘的刀子,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譬如说写景,有些同志似乎对自然风景有很大的兴趣,即使是一篇短短的速写,也喜欢花呀、月呀、山呀、水呀的写上一大堆;又譬如说人物的行动,也往往来去无常,随兴所之,看不出一点必要的约束。我不是说一切风景和行动,都必须和主题直接结合,我是说这些风景和行动,甚至对故事本身也很少关涉,很少作用。其实风景也罢,行动也罢,只有当它们成为全部情节或者主要场面一个有机的部分,和主题联系与呼应的时候,才能发出耀眼的光彩,收得激动人心的效果。先说写景,《红楼梦》第三回记黛玉初进贾府,一路雕梁画栋,彩屏玉觚,堂上一几一案,廊边一山一石,都显得精妙绝伦,豪华之至;直到元春归省,大观园建成,更是富丽堂皇,穷奢极欲。小说精心刻画,一笔不苟,通过这些写出了贾府极盛时期的面貌。这是作者卖弄才情,故意表示自己的博物吗?一点也不!这是柄挂在墙上的腰刀,到了抄家以后,这柄刀子终于出鞘了:树倒猢狲散。往日豪华,只换得一片凄凉。草木无情,到此仿佛都在说话,读起来更觉惊心动魄。可见作者的描写景物,预先都有安排,所谓为后文“张本”,紧紧地扣住封建贵族家庭最后终于没落的这个主题。能够说这里有多余的笔墨吗?我看是没有。
……
古人所谓笔无虚文,所谓没有闲笔,我看指的就是这个。
(唐弢《为主题服务》,《创作漫谈》,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5.细节描写
要找到能够表现这个人物性格特征性的细节。什么叫特征性细节?如阿Q,我们马上就想到几个细节,怎么跟赵大爷姓赵,怎么调戏小尼姑,怎么同小D打架,怎么样向假洋鬼子要革命,到死的时候画圆圈还欣赏圆不圆,想到了这些细节,就有了阿Q。假如说这些细节都没有,阿Q就没有了。阿Q的性格其实就是靠这样的细节把他的性格表现出来了。人物的性格就是依靠这些细节突出来的。有些小说从头到尾都是细节,但读了以后却没有印象,因为这些细节,都不是带有特征性的。细节再多,不能表现人物的性格,那也是空的。
(高晓声《漫谈小说创作》,《福建文学》1983年第9期)
三、作文练习。
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思路拓展]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河床的冲涮,便没有钻石的璀璨;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正因为有挫折,才有勇士与懦夫之分。记住孟子的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记住巴尔扎克的话:“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生活中的失败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向和负向功能。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面对挫折。
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挫折是一种挑战和考验。
例文:
直面挫折
如果将人生比作登山,那么挫折便是山上的坎坷,只有攀援跋涉,才可登上顶峰;如果将人生比作航海,那么挫折便是海上的波涛,只有劈波斩浪,才可到达彼岸。
人们总说:“冬日里的梅花才算是真正的红艳。”那么,可以说,只有经受过考验的人生才算是绚丽而多彩。
《史记》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宝,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然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是在怎样的境地下写成的呢?他无辜遭受了宫刑,仍然忍辱负重,矢志不移,完成自己的历史巨著。他的执着,支持着他在挫折中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最高价值。《史记》这本书记载的不仅是华夏文明,更显示了作者直面挫折的精神力量。
古往今来,每一次的成功往往包含着千百次的挫折。布鲁诺在火刑中坚持真理,张海迪在轮椅上书写人生,爱迪生在实验里做出贡献,不都是在挫折中竖立起前进的旗帜吗?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胜利的前奏。挫折当前,我们应当拿出勇气,直面挫折。
在中华大地上,有多少铁骨铮铮的男儿,他们在曲折的道路上,他们遇上多少艰难险阻,他们经历了多少失败挫折。每迈进一步,便意味着克服无数的危难与艰辛。可是他们却决不退缩,他们迎着风雨、冲着波涛,不断挺进。路上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作为中华儿女,没有人轻言放弃,而是愈挫愈勇。多少人以英雄为榜样,在挫折中实现人生价值!
愿所有处于逆境和经受挫折的人们,拿出战斗的精神,战胜挫折!让我们欣赏那冬日红梅的艳丽,品味那先苦后甜的茶香吧!
[简评]这篇学生习作优点很多。首先是立意高,作者能正确看待挫折,看到挫折对造就光辉人生所起的特殊作用。这就使文章富有教育意义,鼓舞人们直面挫折,从挫折中奋起。其次是论证有力,论据典型。司马迁、布鲁诺、爱迪生等等,这些事例富有说服力。再次是,作者以自身作为中华儿女一员来说理,表现出宽广博大的胸襟和积极向上的自豪,使文章富有感召力。而语言表达所显露出来的文采,又大大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让我们学会从挫折中奋起
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都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也难免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挫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我们应该学会从挫折中奋起。
常言说得好:“天无绝人之路。”回顾共和国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看到,我们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真所谓一穷二白。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建设过程中的重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在这困难重重的逆境中,吃了不少苦头,走了不少弯路,经受了不少挫折,而中国人民就是在挫折中奋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国家是这样,我们人类的奋斗,无不如此,处处都有困难与险阻。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发明了1000多种物品,同时也遭遇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他说:“天才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为了找到一种既便宜又耐用的灯丝,他反反复复地实验了1000多次,才找到了合适的灯丝——“钨”。科学就是需要这样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人。
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了这两点,成就一番事业就大有希望。我们青少年比较缺乏的就是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往往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迷失了方向,就不知所措。不少人在学习上遇到一点点困难,往往就叫苦喊累;在学习上遇到一些难题,不动脑筋,马上就把别人的作业拿过来一抄了事。这是极不可取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我要树立信心,学会从挫折中奋起。我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一定属于奋勇拼搏、永不泄气的人。
[简评]作者对文章所表达的事理做了深入的思考,在说理过程中能做到有理有据,不乏说服力。整个说理过程,条理很清楚。文章题目提出中心论点,首段扣题落笔,呼应题目,在略加论证的情况下再次摆出论点。正文分别从国家大事、伟人经历和自身感受论证论点。最后,再借名言点题:“阳光总在风雨后。”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楚,论证有力,显示出作者厚实的写作功底。
11、表达交流: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徐安平
教学目标
1.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2.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3.学会抒情。
教学过程:
一、话题探讨:
1.美是什么?
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生机,美是高尚品德……
美无处不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
2.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
你发现过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吗?如果发现了,说出来与我们分享。
二、学习抒情
1.什么是抒情
所谓抒情,顾名思义,就是抒发感情。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其中有着作者的主观爱憎。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
2.如何抒情
(1)情要真实。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要动人,首先得真实。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
(2)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A.看看教材中的几段文章。
B.再看看这些文章选段。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
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狐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囚绿记
抒情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自身性格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但抒情一般都和记叙、描写、议论结合起来用。记叙是抒发感情的依托。在描写中,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表达感情有着直接的功效;而适当的议论,能使所抒之情得到升华。
(3)适当掌握表达技巧
适当的表达技巧,无疑能对文章感情起强化作用。关键语句的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恰当的对比能使感情表达更鲜明。形象的比喻能使无形无质的感情更容易被人理解。
三、美文欣赏
枯叶蝶与荆棘鸟
紫蝶
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张枯叶蝶的照片——那简直就是一片枯叶,灰黄的翅翼状若栀子叶,毫无生气地停歇在一枝枯茎上。它没有彩蝶娇艳如花的容颜,没有彩蝶轻盈曼妙的舞姿,也没有彩蝶轻纱般精巧华美的翅翼,更没有彩蝶临风微颤的金色触须……一只彩蝶所应有的一切,它都没有,与生俱来的只是这么一身憔悴的装束。它是蝶,一只失去了美丽的蝶——似乎它已不再是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蝶,而只有一个听起来凄美而又形象的蝶的名字……
为了生存,它放弃权所有的美丽,宁愿在同伴们五彩斑斓的翅影里飘逝成一道枯黄而又孤单的弧线,宁愿在同伴们飞扬翩跹的舞蹈中,坠落成一片毫无美感可言的桔叶。
它很明智,仿佛一个恬淡隐忍的智者,一个在天下大乱时闲居深山的隐者。它果断地用美丽换取生命。其果断干脆,可敬可叹!
然而,不知当它栖息在枯枝上,悠然地呼着自由的空气时,是否会怀念那缤纷的身影?是否会记起那摇曳的舞姿?它是否会从心底隐隐泛起一声怅然的叹息。
枯叶蝶,一种凄凉而又散淡的生命。它,走到了归隐的极致。
与枯叶蝶恰恰相反,我想起了荆棘鸟。
那是怎样的一种鸟啊。整齐的翅膀被梳理得一尘不染,高傲的头颅总是面向遥远的地方,目光坚定而炯然。它的歌声动人心魄,却极少鸣叫。它耗费一生的精力去寻找荆棘树,唱出那销魂的歌。只一首,就死在长长的尖刺下,让血盛开成一朵嫣红的玫瑰。
盛大的死亡,华丽而又壮美,似乎任何修饰的言语,在它面前,都变得苍白。
凄美豪壮的一生,它活得轰轰烈烈,它不畏死,不避死,短暂的生命洋溢着义无反顾的绝美。它,将生命幻化成永久的绝唱。客观存在渴望歌唱,它寻找歌唱,它歌尽而亡。
荆棘鸟不明智,不理性。它好像一位在逐鹿群雄中奔走呼告的士大夫,一位驰骋沙场纵横捭阖的将军。它可以死,它期盼死,只要死得其所。
荆棘鸟,一种绚烂而又悲壮的生命。
它,走到了豪壮的极致。
然而,无论是枯叶蝶,还是荆棘鸟,它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须臾之间的生命,不允许迟疑。于是,有了枯叶蝶,有了荆棘鸟。于是,一个延续了生命,一个收获了绝唱。于是,一个失去了美丽,一个永远地飞翔。
也许,宇宙中的法则就蕴含在自然之中。鱼和熊掌总是无法兼得,“生”与“义”也许永远无缘,所以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想要得到,必须有所放弃,想要收获,必须有所付出。
选择归隐,还是选择豪壮?枯叶蝶与荆棘鸟,你愿意是哪一个?
雨荷
张晓风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立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燃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及绿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经无知地在期间雀跃,你曾经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对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红莲,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不忘我,当没有阳光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怎样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就在这美丽的湖畔——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
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描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的雨季何患?
思考:在《枯叶蝶与荆棘鸟》与《雨荷》两篇文章中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寄托了作者怎能样的感悟?为了把这份情感和感悟传达到极致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哪些手法?
四、写作练习
以“我的青春色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习作讲评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感受美、发现美。
学会抒情,指出学生在作文中的错误,以期改进
教学过程:
一、原题回放
青春,一个好听的名字;青春,一个美丽的名字;青春,一个积极向上的名字。读青春,如观一帘飞瀑,在那无悔的奔流间体味生命成熟之初最纯美的色质。读青春,像赴一个花仙子的约会,走进去,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走回来染一身不掺假的灵气。青春,没有大江大河冷静的深沉,不似老年人哲人般的理智,不像长篇巨著般的复杂,不会有夕阳古道的萧条,不会有晓风残月的凄凉。青春,就是那么洒洒脱脱,清清纯纯,活活泼泼。“青春”会让你想起什么样的经历,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想呢?
请以“青春的色彩”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文章。
二、审题指导
青春是美的,由此可以联想到充满激情色彩斑斓的活动……青春是最具活力,也最具有创造力的,由此可联想到那些在心理年轻的名人、伟人……青春又是纯洁的,由此可以联想到那些清醇无比的同龄人的感受与作为……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聪明的才智和无私的奉献;对胜利的执着,对自己无比的自信,以及不懈的努力精神,甚至还青春的轻狂和浅薄……当然,青春需要正确的导航。总之,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可以写自己的所见,也可以写自己的所感。
三、瑕疵点拨
1、在这次作文里,有的学生在开头故意耍花枪,兜圈子,文章让人琢磨不透,进入“迷魂阵”,不愿将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成为此次作文的弊病之一。如一个同学开头这样写的:“在我看来,我的青春是多彩的,它完完全全表现出了一个个性独特、情感丰富、风华正茂的我。它将成为我永远的美好回忆。尽管我现在还正值青春,但我的青春也已经表现出了多彩的一面。”
2、我们平时的作文要求卷面整洁,字体美观,写字、标点、格式正确。文面文面,即文章的“脸面”。这个“脸面”明晰、美丽,就会使阅卷人“一见钟情”,自然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偏爱”。《考试大纲》明确要求,“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其实,因卷面不佳,错别字多而造成的印象分比明扣的要多得多。这次的作文卷面值得我们重视,就是其中的错别字也是值得深思,难到(道)、必(毕)竟、保(宝)贵、冲(充)电、由终(衷)、抱(报)答、不在(再)出现、可望在而不可极(即)、有条步稳(不紊)等。有的同学将“尤其”写成“犹其”、“大发雷霆”写成“大发雷庭”、“蔚蓝”写成“尉蓝”等……惨不忍睹!欣慰的是我们只是高一,还有机会改正!
3、从这次的作文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对社会生活、周围事物缺乏关注,头脑空空,以致作文内容不丰富,材料不鲜活,立意不新颖,主旨不深刻。缺乏读写积累的结果影响了联想力、想象力,文思枯竭,或者有话倒不出来,写不下去。
四、写作指导
“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这是作家毕淑敏美文《我很重要》里的一段话。“我”很重要,“我的生活”很重要,要不断激活我们的诗情,课本第一专题“写作”栏目强烈传达着这些信息。而从本次作文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同学漠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向壁虚构,空话较多;有的同学写了自己的,但是,却不能为自己的生活镶上金边。下面就这两个问题,和同学们谈谈。
一、写作,实际上就是写自己
写作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是最大的写作源泉。缪塞有句名言:“擂一擂你的心吧,天才就在这儿!”请同学们记住:独特的自己是写作的富矿!
从起床开始仔细观察你的一天生活,即使在睡眠的梦中,也有人青春的足迹,可是,提起笔,艰涩和凝滞阻止我们的写作。我们常常用“挤牙膏”来形容写作的煎熬、阻塞的状态,如何把牙膏换成一条语言的大江,日夜不停地奔流?其实,我们守着一条作文素材的大江,却在作文课上“挤牙膏”,因为,我们无法将我们所谓庸常的生活点染上个性的色彩,成为“这一个”。
实例很多,随意举一二。
比如,高一(10)张璐写道:“青春是蓝色的。电扇转动的声音回荡在耳边,笔尖滑动的声响充满着整间教室。教室里很静,偶尔响起一阵清脆的翻书声,几声窃窃私语,笔的落地的声音偶尔也来凑个热闹。青春是蓝色的,因为它的宁静与默默无闻。”
再比如高一(11)李文晔写道:“天空是蓝的,海洋是蓝的,就连我们这个星球也是蓝色的。青春就像这些事物一样美好,一样纯净,一样神秘,一样梦幻,一样的蓝色。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富活力的时期。我们刚刚长成,渐渐长大,从幼稚走向成熟,然而我们依然天真,不懂规矩。我怀着对未来的无比憧憬,走向社会。我们总是相信童话,相信奇迹,相信幻想。我们好爱做梦。在梦里,我们一个个都变成了传奇人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我曾梦见过自己的背上长出了一对洁白的翅膀,我可以在蔚蓝的天际自由自在地飞翔,我曾梦见过自己在一片大草原上牧羊,骑马,和牛群嬉闹。我甚至梦见过自己登上了某个不知名的星球,在上面我看到了在地球上没有的星空。繁星满天,密密麻麻,煞是漂亮……”
二、写作,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生活镶上金边
“一颗麦粒可能被装进麻袋,堆在货架上,等着喂猪;也可能被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还可能撤在土壤里,让它生长,直到金黄色的麦穗上结出成千上百颗麦粒。我和一颗麦粒唯一的不同在于:麦粒无法选择是变得腐烂还是做成面包,或是种植生长。而我有选择的自由,我不会让生命腐烂,也不会让它在失败,绝望的岩石下磨碎,任人摆布。”
上面这段话摘自《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羊皮卷八“今天我要加倍重视自己的价值”。生活本身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潜心思考,深入理解,将自己融入生活当中去,外界事物就可以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内心感受。内心感受是文章永远不会枯竭的源泉。
五、佳作欣赏
高一(10)朱雪琴的《青春的色彩》一文。作文其实只写了一件小事——扫雪,但她手写心语,以小见大,匠心独运地将那火红的梅与青春的激情融会起来,全文显得颇为精妙有味。
(学生自己朗读,其他学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