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数学修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和觅音熊一起修路,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2、能正确识别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
3、能按给定泥坑的形状、大小、颜色为标准,找出对应的材料进行匹配。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ppt、《动物狂欢节》片段、纸制小路(上面镂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每人两个篮子(内装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若干)
2.经验准备: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有所经验。幼儿看过《动物狂欢节》
活动过程:
一、用故事引起幼儿兴趣,激发幼儿帮助觅音熊的欲望。
1、演示觅音熊和房子图片。
师:这是谁?我们一起来看看觅音熊和爸爸的新家吧。
引导幼儿观察房顶、墙、门是什么形状的。
幼儿:房顶是三角形的、墙是正方形的、门是圆形的。
(觅音熊的出现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老师一说去看觅音熊和爸爸的新家孩子们都很兴奋,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都能辨识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2、激发幼儿帮助觅音熊的欲望。
师:风怪抓走了狮子大王,我们和觅音熊他们一起去森林之心把狮子大王救出来吧!
幼儿:好。
(爱帮助人是幼儿一个良好的品德,听说要去帮助觅音熊,孩子们都很乐意)
3、演示风怪刮风后破坏的道路。
师:路怎么了?有些什么形状的坑?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觅音熊他们应该怎么办,请你帮他们想想办法。
幼儿A:走在有坑的路上会摔倒。
幼儿B:可以把路给补好。
(“道路”一出现,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路坏了”“路上有洞”,当老师提出“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时,孩子们马上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了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想到了很多的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路补起来”,有的孩子说“用针线给它缝起来”还有的孩子说“找石头把路修好”……在这个环节,孩子们很好的运用了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4、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办法。
二、游戏“修路”。
1、带领幼儿来到布置好的森林之路,幼儿尝试用各种图形进行匹配,完成修路的操作。
师:路上有什么形状的坑?有哪些形状的石块?我们一起来修路吧。
指导重点:引导幼儿找出最快进行匹配的方法。
(教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修路的工具箱——放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篮子。来到森林之路前面,教师请孩子们去拿起了工具箱,看者“路”上的坑和手里的工具箱,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修路”。)
2、请幼儿说说自己修路的方法,总结出修路的方法。
幼儿A:把石块放在洞上就修好了。
幼儿B:把三角形的石块放在三角形的洞那里。
幼儿C:把大的圆形放在大的那个圆形的坑那里。
……
师总结:要大小、形状都一样的石块才能把路修平。
(孩子们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都能进行匹配。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孩子们的累积的经验就更加的系统。)
3、带领幼儿走往“森林深处”,再次修路。
师:路是什么颜色?路上有些什么形状的坑?有什么形状的石块?一起把这段路修好吧。
观察重点:幼儿修路的方法。
重点提问:这一块为什么不合适?是哪儿不合适?你为什么用这一块?等等
(森林深处的路是一段彩色的有坑的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们观察道路的颜色、坑的形状。有了前一次探索的经验,再加上对道路的仔细观察,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修路的办法,修起了破坏的道路。)
4、一起检查路是否修平,重点观察匹配错误的坑,请幼儿说出为什么错了,并找出正确的进行填充。
(检查路况,既可以让孩子们检验自己匹配的图形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还可以及时的修补正确。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修路的快乐。)
5、结束部分:庆祝修路成功
师:路修好了,狮子大王回到森林里,于是,动物狂欢开始了。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伴随着《动物狂欢节》视频片段的播放,孩子们和视频里的动物们一起狂欢起来,动物们庆祝狮子大王回到森林,小朋友们庆祝自己成功的修好了道路,结束环节和整个活动情境相呼应,为活动结束画上完美的句号。)
活动延伸:
和父母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些什么需要“修补”的地方,想想可以用什么修好。
活动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抓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个关键点,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路上有坑怎么办?”“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幼儿都能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本次活动进行了两次探索,旨在通过这两次探索引导幼儿掌握图形匹配方法,既: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师只提供了两个匹配因素:形状、大小,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匹配。因为难度较小,所以幼儿都能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形状、大小、颜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经验,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对应的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华,幼儿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暂时的倒退行为,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课的经验,孩子们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小班数学活动修路教案反思
目标:
能辨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初步尝试拼合图形。
准备:
在大而厚的纸上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洞”当作“土坑”,排成一条小路。将镂刻下来的图形贴上色纸做成彩色的“石块”。有些圆形的“石块”剪成2个半圆,有些正方形的“石块”剪成2个长方形。
过程:
1.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扮成猫妈妈,幼儿扮成小猫。教师:“猫妈妈要带小猫到草地上玩捉迷藏的游戏,到草地上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我们来修一修吧!”
2.幼儿“修路”,辨识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幼儿可2人或3人合作共同完成)
3.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2块半圆形的“石块”和2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把2个半圆拼成1个圆形,嵌入圆形的“土坑”;把2个长方形拼成1个正方形,嵌入正方形的“土坑”中)
4.游戏:按图形走。
·猫妈妈带小猫走过小路,到草地上玩游戏。(走小路时,猫妈妈举什么图形,小猫就要踩在什么图形上往前走)。
建议:
在智力区提供一些图形的模板与几何图形,供幼儿继续练习用2个相同图形拼摆出另一图形,继续感知图形的拼组和转换的关系。
评价:
1.能正确辨别图形。
2.体验图形之间转换关系的乐趣。
活动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抓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个关键点,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路上有坑怎么办?”“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幼儿都能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本次活动进行了两次探索,旨在通过这两次探索引导幼儿掌握图形匹配方法,既: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师只提供了两个匹配因素:形状、大小,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匹配。因为难度较小,所以幼儿都能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形状、大小、颜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经验,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对应的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华,幼儿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暂时的倒退行为,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课的经验,孩子们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小班数学优质课修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尝试拼合图形。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1、用硬纸板制成一条“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图形涂上颜色即成“石块”。(将个别圆形、正方形两等分)
2、兔妈妈胸饰。
活动过程:
1、游戏“做夹心饼干”,复习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师扮成兔妈妈,幼儿扮成小兔。
教师:“天气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们去看望她好吗?”
教师:“我们带点什么去好呢?”
游戏“做夹心饼干”,要求将图形标记贴在胸口,找一个贴相同图形的幼儿做朋友,最后要说出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
2、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做好了夹心饼干,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怎么办呢?”
3、幼儿“修路”,辨知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3、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两块半圆形的“石块”和两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
4、游戏“踩石头”。
教师:“小路修好了,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过在过小路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玩个踩石头的游戏,我拿出什么形状的图形,你们就去踩什么形状的“石头”并说出这是什么形状。“
5、到兔奶奶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4、小班数学公开课修路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基于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需要,设计、组织一些简单的数领域集体教学活动是适宜并且需要的,如帮助幼儿掌握对图形特征的区分及配对,也是小班幼儿所要达到的认知水平。因此,基于幼儿对主题"动物花花衣"中"熊"主题的兴趣设计此数学活动。首先,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和生理心理的特点"好游戏、好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结合主题,创设情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而又有效地掌握。其次,小班幼儿缺乏对周围同伴的关心和帮助意识,通过创设帮助小熊修路的情境,使幼儿在掌握图形特征以及进行图形大小的配对的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够区分图形特征,尝试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2、体验帮助小熊的快乐。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重点:区分图形特征、大小。
难点: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1、画有房子和小路的背景图、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多个,人手一份镂空纸制小路。
3、PPT。
活动过程:
一、熊宝宝摔跤了(价值分析:情境导入,激发帮助小熊的情感)
1、出示手偶小熊胖胖:(幼儿向小熊问好)
2、播放PPT:小熊摔跤(音效)小熊怎么了?为什么会摔跤?
重点提问:原来路上有洞洞,让小熊摔得好痛!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洞洞是什么形状的?那可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说出洞洞的形状、大小,并想到要修路)
二、一起帮小熊修路(价值分析:复习巩固图形,根据图形的不同和大小配对)
1、说说怎么修?用什么修?(引导幼儿想象)
2、修路(出示背景图以及有洞洞的路面、与洞洞相应数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石头"若干。)
1)请个别幼儿来搬"石头",
重点提问:你搬的是怎么样的石头?(引导幼儿说出形状和大小)
2)鼓励幼儿一起帮助同伴搬"石头" 修路(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进行配对。)
重点提问:说一说你搬的石头是怎么样的,你的是什么形状的,是大石头还是小石头?
? 可能出现状况1:图形未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形状对不对)
状况2:图形配上,大小没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大小对不对)
小结:原来要把洞洞填满,把路修好,需要找和洞洞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的"石头"才行。
3)师生共同检查"修路"情况。
重点提问:我们终于把路修好了,大家一起看看路修好了吗?(引导幼儿观察根据"石头的形状、大小进行检查)
三、结束活动
小熊说:"谢谢你们!帮老师把路修好!现在老师可以和老师的朋友一起去做游戏啦!"
活动评析:
1、精心选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动物是小班幼儿极为感兴趣和喜欢的,出于幼儿的兴趣以及小班幼儿对数活动中几何图形的认知需要,选择学习活动教材中,"动物花花衣"主题中的"熊"这一点,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设计了此数学活动,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对这样的选材是非常感兴趣和投入的,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关注本年龄段幼儿兴趣点。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在图形配对上,其实,老师考虑融入大小、图形特征两个维度,因此在提供的图形数量上,老师进行了限制,只提供与洞洞数量相应的图形数量,以降低幼儿操作难度,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发展,可适当将难度提升,提供比洞洞数量更多的图形数量,这样就对幼儿的操作造成了干扰,提高了挑战性。
2、游戏激趣,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辩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考虑到已经进入小班第二学期,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更具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就增添了一定的挑战,但这也给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由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漂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小路背景,以及将主人公小熊会声会色的表演融于PPT的音效及视频的直观画面,极大地吸引了幼儿;其次,修路的游戏操作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幼儿感受到了极大的成功感,以及自老师价值的实现。
3、精美教具,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首先,老师用纸板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作为坑,又以这些几何图形制片作为修路的材料。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让幼儿在帮助小熊修路完成修路任务之后获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这比单纯的练习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其次,将主人公小熊摔跤的可怜形象以及急切需要帮助的表现,淋漓尽致地表现在PPT的制作中,采用形象直观画面,以及生动的音效,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帮助小熊修路的情感。
活动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抓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个关键点,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路上有坑怎么办?”“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幼儿都能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本次活动进行了两次探索,旨在通过这两次探索引导幼儿掌握图形匹配方法,既: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师只提供了两个匹配因素:形状、大小,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匹配。因为难度较小,所以幼儿都能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形状、大小、颜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经验,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对应的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华,幼儿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暂时的倒退行为,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课的经验,孩子们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中班数学娃娃修路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幼儿喜欢玩各种类型的玩具车,结合省编教材中认识的车辆—压路车、洒水车、扫路车 等我设计了《修路》这一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了解一下修路的过程,增加对道路的认识,亲自体验一下修路的辛苦,体验合作的乐趣,养成护路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奔跑能力和平衡能力,进一步促进幼儿协调能力的发展。
2、培养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体验集体合作的快乐,形成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游乐场场景,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木棒若干,小红旗若干面,红地毯两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带领小朋友去游乐场玩,但是去游乐场的路还没有修好,今天我们要帮忙修好路才能过去,小朋友们想不想修路?(幼儿:想)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就修路的过程。
(幼儿积极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第一步先修路的两边,我们用小木棒代替路边石,注意要成两条平行直线排好,路的宽度要四个小朋友并排侧平举为宜。
第二步用红地毯铺路,注意在铺的过程中要整齐。
第三步轧路,四个小朋友并排侧平举一起走过铺好的路,完成修路的过程。
(二)集体修路,体验合作
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两组为一队,扮演工人,站在起跑线后,听到老师的启动信号后,各队排头跑向终点线,在插有小红旗的标志处放好体操棒,迅速返回拍本队第二名幼儿的手后排向队尾,拍到手的第二名幼儿持棒快跑到前一名幼儿摆放的木棒处继续摆棒,然后迅速返回。依次类推进行活动,看那一对最先完成为优胜队,然后每队派排在前面的四名小朋友把地毯铺好,直到幼儿全部完成铺路任务后,四名幼儿一组依次手拉手做轧路机在棒的中间做轧路状。
注意:后一名幼儿被拍到手后才能参加修路游戏,轧路时不能踩棒。
(三)总结提高。
通过刚才的修路,小朋友体验了劳动的辛苦和成功的快乐,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好好爱护我们的道路,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幼儿集体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及时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
(四)体验成功
现在我们穿过我们修的道路,一起到游乐场尽情玩耍。
【活动延伸】
在户外场地继续玩修路的游戏同时增加适当的难度。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培养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奔跑能力和平衡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的协调能力的发展,同时体验了集体合作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有部分幼儿光注意速度而使路得两边没有成一条直线,别的小朋友再去纠正而耽误了时间,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要予以纠正。
6、小班数学活动课修路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尝试拼合图形。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用硬纸板制成一条"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图形涂上颜色即成"石块"。(将个别圆形、正方形两等分)
2、兔妈妈胸饰。
三、活动过程:
1、游戏"做夹心饼干",复习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师扮成兔妈妈,幼儿扮成小兔。
教师:"天气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们去看望她好吗?"
教师:"我们带点什么去好呢?"
游戏"做夹心饼干",要求将图形标记贴在胸口,找一个贴相同图形的幼儿做朋友,最后要说出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
2、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做好了夹心饼干,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怎么办呢?"
3、幼儿"修路",辨知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4、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两块半圆形的"石块"和两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
5、游戏"踩石头"。
教师:"小路修好了,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过在过小路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玩个踩石头的游戏,我拿出什么形状的图形,你们就去踩什么形状的"石头"并说出这是什么形状。"
6、到兔奶奶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1、精心选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动物是小班幼儿极为感兴趣和喜欢的,出于幼儿的兴趣以及小班幼儿对数活动中几何图形的认知需要,选择学习活动教材中,幼儿喜欢的游戏,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设计了此数学活动,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对这样的选材是非常感兴趣和投入的,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关注本年龄段幼儿兴趣点。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在图形配对上,教师考虑融入大小、图形特征两个维度,因此在提供的图形数量上,教师进行了限制,只提供与洞洞数量相应的图形数量,以降低幼儿操作难度,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发展,可适当将难度提升,提供比洞洞数量更多的图形数量,这样就对幼儿的操作造成了干扰,提高了挑战性。
2、游戏激趣,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幼儿辩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考虑到已经进入小班第二学期,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更具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就增添了一定的挑战,但这也给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由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看望猫奶奶,做夹心饼干,给饼干装盒,坑坑洼洼的小路,极大地吸引了幼儿;其次,修路的游戏操作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幼儿感受到了极大的成功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3、精美教具,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教师用纸板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作为坑,又以这些几何图形制片作为修路的材料。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让幼儿在帮助小熊修路完成修路任务之后获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这比单纯的练习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巧妙设计,活动环节层层递进。第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做饼干“的情景导入,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环节的第一个提问“你们吃过夹心饼干吗?它怎么做的呢?”,意在让幼儿复习对图形的认识;第二环节,兔奶奶生病去看望把饼干“装盒”意在据图形特征配对;第三环节“路上有洞洞”意在让幼儿引起对洞洞特征、大小等的观察,为“修路”做铺垫。在引导幼儿尝试修路过程中,老师始终运用情境性的语言,一方面,避免了数学活动的枯燥,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激发幼儿帮助修路,助人为乐的情感。这是幼儿对图形配对再巩固的过程,也是情感路线得到满足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过程。
7、小班教案《修路》含反思
活动目标 :
1、愿意和觅音熊一起修路,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2、能正确识别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
3、能按给定泥坑的形状、大小、颜色为标准,找出对应的材料进行匹配。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ppt、《动物狂欢节》片段、纸制小路(上面镂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每人两个篮子(内装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若干)
2.经验准备: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有所经验。幼儿看过《动物狂欢节》
活动过程:
一、用故事引起幼儿兴趣,激发幼儿帮助觅音熊的欲望。
1、演示觅音熊和房子图片。
师:这是谁?我们一起来看看觅音熊和爸爸的新家吧。
引导幼儿观察房顶、墙、门是什么形状的。
幼儿:房顶是三角形的、墙是正方形的、门是圆形的。
(觅音熊的出现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老师一说去看觅音熊和爸爸的新家孩子们都很兴奋,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都能辨识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2、激发幼儿帮助觅音熊的欲望。
师:风怪抓走了狮子大王,我们和觅音熊他们一起去森林之心把狮子大王救出来吧!
幼儿:好。
(爱帮助人是幼儿一个良好的品德,听说要去帮助觅音熊,孩子们都很乐意)
3、演示风怪刮风后破坏的道路。
师:路怎么了?有些什么形状的坑?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觅音熊他们应该怎么办,请你帮他们想想办法。
幼儿A:走在有坑的路上会摔倒。
幼儿B:可以把路给补好。
(“道路”一出现,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路坏了”“路上有洞”,当老师提出“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时,孩子们马上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了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想到了很多的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路补起来”,有的孩子说“用针线给它缝起来”还有的孩子说“找石头把路修好”……在这个环节,孩子们很好的运用了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4、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办法。
二、游戏“修路”。
1、带领幼儿来到布置好的森林之路,幼儿尝试用各种图形进行匹配,完成修路的操作。
师:路上有什么形状的坑?有哪些形状的石块?我们一起来修路吧。
指导重点:引导幼儿找出最快进行匹配的方法。
(教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修路的工具箱——放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篮子。来到森林之路前面,教师请孩子们去拿起了工具箱,看者“路”上的坑和手里的工具箱,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修路”。)
2、请幼儿说说自己修路的方法,总结出修路的方法。
幼儿A:把石块放在洞上就修好了。
幼儿B:把三角形的石块放在三角形的洞那里。
幼儿C:把大的圆形放在大的那个圆形的坑那里。
……
师总结:要大小、形状都一样的石块才能把路修平。
(孩子们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都能进行匹配。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孩子们的累积的经验就更加的系统。)
3、带领幼儿走往“森林深处”,再次修路。
师:路是什么颜色?路上有些什么形状的坑?有什么形状的石块?一起把这段路修好吧。
观察重点:幼儿修路的方法。
重点提问:这一块为什么不合适?是哪儿不合适?你为什么用这一块?等等
(森林深处的路是一段彩色的有坑的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们观察道路的颜色、坑的形状。有了前一次探索的经验,再加上对道路的仔细观察,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修路的办法,修起了破坏的道路。)
4、一起检查路是否修平,重点观察匹配错误的坑,请幼儿说出为什么错了,并找出正确的进行填充。
(检查路况,既可以让孩子们检验自己匹配的图形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还可以及时的修补正确。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修路的快乐。)
五、结束部分:庆祝修路成功
师:路修好了,狮子大王回到森林里,于是,动物狂欢开始了。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伴随着《动物狂欢节》视频片段的播放,孩子们和视频里的动物们一起狂欢起来,动物们庆祝狮子大王回到森林,小朋友们庆祝自己成功的修好了道路,结束环节和整个活动情境相呼应,为活动结束画上完美的句号。)
活动延伸:
和父母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些什么需要“修补”的地方,想想可以用什么修好。
活动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抓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个关键点,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路上有坑怎么办?”“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幼儿都能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本次活动进行了两次探索,旨在通过这两次探索引导幼儿掌握图形匹配方法,既: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师只提供了两个匹配因素:形状、大小,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匹配。因为难度较小,所以幼儿都能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形状、大小、颜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经验,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对应的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华,幼儿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暂时的倒退行为,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课的经验,孩子们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班美术帮兔阿姨修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
1、愿意和觅音熊一起修路,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2、能正确识别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
3、能按给定泥坑的形状、大小、颜色为标准,找出对应的材料进行匹配。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ppt、《动物狂欢节》片段、纸制小路(上面镂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每人两个篮子(内装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若干)
2.经验准备: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有所经验。幼儿看过《动物狂欢节》
活动过程:
一、用故事引起幼儿兴趣,激发幼儿帮助觅音熊的欲望。
1、演示觅音熊和房子图片。
师:这是谁?我们一起来看看觅音熊和爸爸的新家吧。
引导幼儿观察房顶、墙、门是什么形状的。
幼儿:房顶是三角形的、墙是正方形的、门是圆形的。
(觅音熊的出现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老师一说去看觅音熊和爸爸的新家孩子们都很兴奋,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都能辨识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2、激发幼儿帮助觅音熊的欲望。
师:风怪抓走了狮子大王,我们和觅音熊他们一起去森林之心把狮子大王救出来吧!
幼儿:好。
(爱帮助人是幼儿一个良好的品德,听说要去帮助觅音熊,孩子们都很乐意)
3、演示风怪刮风后破坏的道路。
师:路怎么了?有些什么形状的坑?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觅音熊他们应该怎么办,请你帮他们想想办法。
幼儿A:走在有坑的路上会摔倒。
幼儿B:可以把路给补好。
(“道路”一出现,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路坏了”“路上有洞”,当老师提出“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时,孩子们马上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了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想到了很多的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路补起来”,有的孩子说“用针线给它缝起来”还有的孩子说“找石头把路修好”……在这个环节,孩子们很好的运用了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4、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办法。
二、游戏“修路”。
1、带领幼儿来到布置好的森林之路,幼儿尝试用各种图形进行匹配,完成修路的操作。
师:路上有什么形状的坑?有哪些形状的石块?我们一起来修路吧。
指导重点:引导幼儿找出最快进行匹配的方法。
(教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修路的工具箱——放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篮子。来到森林之路前面,教师请孩子们去拿起了工具箱,看者“路”上的坑和手里的工具箱,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修路”。)
2、请幼儿说说自己修路的方法,总结出修路的方法。
幼儿A:把石块放在洞上就修好了。
幼儿B:把三角形的石块放在三角形的洞那里。
幼儿C:把大的圆形放在大的那个圆形的坑那里。
……
师总结:要大小、形状都一样的石块才能把路修平。
(孩子们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都能进行匹配。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孩子们的累积的经验就更加的系统。)
3、带领幼儿走往“森林深处”,再次修路。
师:路是什么颜色?路上有些什么形状的坑?有什么形状的石块?一起把这段路修好吧。
观察重点:幼儿修路的方法。
重点提问:这一块为什么不合适?是哪儿不合适?你为什么用这一块?等等
(森林深处的路是一段彩色的有坑的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们观察道路的颜色、坑的形状。有了前一次探索的经验,再加上对道路的仔细观察,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修路的办法,修起了破坏的道路。)
4、一起检查路是否修平,重点观察匹配错误的坑,请幼儿说出为什么错了,并找出正确的进行填充。
(检查路况,既可以让孩子们检验自己匹配的图形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还可以及时的修补正确。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修路的快乐。)
五、结束部分:庆祝修路成功
师:路修好了,狮子大王回到森林里,于是,动物狂欢开始了。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伴随着《动物狂欢节》视频片段的播放,孩子们和视频里的动物们一起狂欢起来,动物们庆祝狮子大王回到森林,小朋友们庆祝自己成功的修好了道路,结束环节和整个活动情境相呼应,为活动结束画上完美的句号。)
活动延伸:
和父母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些什么需要“修补”的地方,想想可以用什么修好。
活动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抓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个关键点,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路上有坑怎么办?”“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幼儿都能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本次活动进行了两次探索,旨在通过这两次探索引导幼儿掌握图形匹配方法,既: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师只提供了两个匹配因素:形状、大小,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匹配。因为难度较小,所以幼儿都能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形状、大小、颜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经验,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对应的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华,幼儿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暂时的倒退行为,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课的经验,孩子们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9、小班数学教案《修路》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修路
小班数学活动:
修路
活动目标:
1、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尝试拼合图形。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1、用硬纸板制成一条“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图形涂上颜色即成“石块”。(将个别圆形、正方形两等分)
2、兔妈妈胸饰。
活动过程:
1、游戏“做夹心饼干”,复习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师扮成兔妈妈,幼儿扮成小兔。
教师:“天气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们去看望她好吗?”
教师:“我们带点什么去好呢?”
游戏“做夹心饼干”,要求将图形标记贴在胸口,找一个贴相同图形的幼儿做朋友,最后要说出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
2、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做好了夹心饼干,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怎么办呢?”
3、幼儿“修路”,辨知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3、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两块半圆形的“石块”和两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
4、游戏“踩石头”。
教师:“小路修好了,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过在过小路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玩个踩石头的游戏,我拿出什么形状的图形,你们就去踩什么形状的“石头”并说出这是什么形状。“
5、到兔奶奶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10、中班主题教案《修路》含反思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幼儿喜欢玩各种类型的玩具车,结合省编教材中认识的车辆—压路车、洒水车、扫路车 等我设计了《修路》这一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了解一下修路的过程,增加对道路的认识,亲自体验一下修路的辛苦,体验合作的乐趣,养成护路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奔跑能力和平衡能力,进一步促进幼儿协调能力的发展。
2、培养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体验集体合作的快乐,形成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游乐场场景,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木棒若干,小红旗若干面,红地毯两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带领小朋友去游乐场玩,但是去游乐场的路还没有修好,今天我们要帮忙修好路才能过去,小朋友们想不想修路?(幼儿:想)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就修路的过程。
(幼儿积极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第一步先修路的两边,我们用小木棒代替路边石,注意要成两条平行直线排好,路的宽度要四个小朋友并排侧平举为宜。
第二步用红地毯铺路,注意在铺的过程中要整齐。
第三步轧路,四个小朋友并排侧平举一起走过铺好的路,完成修路的过程。
(二)集体修路,体验合作
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两组为一队,扮演工人,站在起跑线后,听到老师的启动信号后,各队排头跑向终点线,在插有小红旗的标志处放好体操棒,迅速返回拍本队第二名幼儿的手后排向队尾,拍到手的第二名幼儿持棒快跑到前一名幼儿摆放的木棒处继续摆棒,然后迅速返回。依次类推进行活动,看那一对最先完成为优胜队,然后每队派排在前面的四名小朋友把地毯铺好,直到幼儿全部完成铺路任务后,四名幼儿一组依次手拉手做轧路机在棒的中间做轧路状。
注意:后一名幼儿被拍到手后才能参加修路游戏,轧路时不能踩棒。
(三)总结提高。
通过刚才的修路,小朋友体验了劳动的辛苦和成功的快乐,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好好爱护我们的道路,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幼儿集体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及时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
(四)体验成功
现在我们穿过我们修的道路,一起到游乐场尽情玩耍。
【活动延伸】
在户外场地继续玩修路的游戏同时增加适当的难度。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培养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奔跑能力和平衡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的协调能力的发展,同时体验了集体合作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有部分幼儿光注意速度而使路得两边没有成一条直线,别的小朋友再去纠正而耽误了时间,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要予以纠正。
11、小班数学教案:修路(图形拼合)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修路(图形拼合)
一、活动目标:
1、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尝试拼合图形。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用硬纸板制成一条“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图形涂上颜色即成“石块”。(将个别圆形、正方形两等分)
2、兔妈妈胸饰。
三、活动过程:
1、游戏“做夹心饼干”,复习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师扮成兔妈妈,幼儿扮成小兔。
教师:“天气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们去看望她好吗?”
教师:“我们带点什么去好呢?”
游戏“做夹心饼干”,要求将图形标记贴在胸口,找一个贴相同图形的幼儿做朋友,最后要说出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
2、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做好了夹心饼干,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怎么办呢?”
3、幼儿“修路”,辨知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4、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两块半圆形的“石块”和两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
5、游戏“踩石头”。
教师:“小路修好了,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过在过小路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玩个踩石头的游戏,我拿出什么形状的图形,你们就去踩什么形状的“石头”并说出这是什么形状。“
6、到兔奶奶家,结束活动。
12、小班数学优秀教案《修路》含反思
目标:
能辨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初步尝试拼合图形。
准备:
在大而厚的纸上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洞”当作“土坑”,排成一条小路。将镂刻下来的图形贴上色纸做成彩色的“石块”。有些圆形的“石块”剪成2个半圆,有些正方形的“石块”剪成2个长方形。
过程:
1.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扮成猫妈妈,幼儿扮成小猫。教师:“猫妈妈要带小猫到草地上玩捉迷藏的游戏,到草地上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我们来修一修吧!”
2.幼儿“修路”,辨识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幼儿可2人或3人合作共同完成)
3.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2块半圆形的“石块”和2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把2个半圆拼成1个圆形,嵌入圆形的“土坑”;把2个长方形拼成1个正方形,嵌入正方形的“土坑”中)
4.游戏:按图形走。
·猫妈妈带小猫走过小路,到草地上玩游戏。(走小路时,猫妈妈举什么图形,小猫就要踩在什么图形上往前走)。
建议:
在智力区提供一些图形的模板与几何图形,供幼儿继续练习用2个相同图形拼摆出另一图形,继续感知图形的拼组和转换的关系。
评价:
1.能正确辨别图形。
2.体验图形之间转换关系的乐趣。
活动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抓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个关键点,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路上有坑怎么办?”“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幼儿都能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本次活动进行了两次探索,旨在通过这两次探索引导幼儿掌握图形匹配方法,既: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师只提供了两个匹配因素:形状、大小,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匹配。因为难度较小,所以幼儿都能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形状、大小、颜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经验,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对应的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华,幼儿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暂时的倒退行为,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课的经验,孩子们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3、小班数学活动教案《修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和觅音熊一起修路,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2、能正确识别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
3、能按给定泥坑的形状、大小、颜色为标准,找出对应的材料进行匹配。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ppt、《动物狂欢节》片段、纸制小路(上面镂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每人两个篮子(内装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若干)
2.经验准备: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有所经验。幼儿看过《动物狂欢节》
活动过程:
一、用故事引起幼儿兴趣,激发幼儿帮助觅音熊的欲望。
1、演示觅音熊和房子图片。
师:这是谁?我们一起来看看觅音熊和爸爸的新家吧。
引导幼儿观察房顶、墙、门是什么形状的。
幼儿:房顶是三角形的、墙是正方形的、门是圆形的。
(觅音熊的出现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老师一说去看觅音熊和爸爸的新家孩子们都很兴奋,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都能辨识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2、激发幼儿帮助觅音熊的欲望。
师:风怪抓走了狮子大王,我们和觅音熊他们一起去森林之心把狮子大王救出来吧!
幼儿:好。
(爱帮助人是幼儿一个良好的品德,听说要去帮助觅音熊,孩子们都很乐意)
3、演示风怪刮风后破坏的道路。
师:路怎么了?有些什么形状的坑?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觅音熊他们应该怎么办,请你帮他们想想办法。
幼儿A:走在有坑的路上会摔倒。
幼儿B:可以把路给补好。
(“道路”一出现,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路坏了”“路上有洞”,当老师提出“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时,孩子们马上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了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想到了很多的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路补起来”,有的孩子说“用针线给它缝起来”还有的孩子说“找石头把路修好”……在这个环节,孩子们很好的运用了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4、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办法。
二、游戏“修路”。
1、带领幼儿来到布置好的森林之路,幼儿尝试用各种图形进行匹配,完成修路的操作。
师:路上有什么形状的坑?有哪些形状的石块?我们一起来修路吧。
指导重点:引导幼儿找出最快进行匹配的方法。
(教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修路的工具箱——放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篮子。来到森林之路前面,教师请孩子们去拿起了工具箱,看者“路”上的坑和手里的工具箱,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修路”。)
2、请幼儿说说自己修路的方法,总结出修路的方法。
幼儿A:把石块放在洞上就修好了。
幼儿B:把三角形的石块放在三角形的洞那里。
幼儿C:把大的圆形放在大的那个圆形的坑那里。
……
师总结:要大小、形状都一样的石块才能把路修平。
(孩子们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都能进行匹配。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孩子们的累积的经验就更加的系统。)
3、带领幼儿走往“森林深处”,再次修路。
师:路是什么颜色?路上有些什么形状的坑?有什么形状的石块?一起把这段路修好吧。
观察重点:幼儿修路的方法。!.快思.教案网!
重点提问:这一块为什么不合适?是哪儿不合适?你为什么用这一块?等等
(森林深处的路是一段彩色的有坑的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们观察道路的颜色、坑的形状。有了前一次探索的经验,再加上对道路的仔细观察,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修路的办法,修起了破坏的道路。)
4、一起检查路是否修平,重点观察匹配错误的坑,请幼儿说出为什么错了,并找出正确的进行填充。
(检查路况,既可以让孩子们检验自己匹配的图形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还可以及时的修补正确。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修路的快乐。)
5、结束部分:庆祝修路成功
师:路修好了,狮子大王回到森林里,于是,动物狂欢开始了。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伴随着《动物狂欢节》视频片段的播放,孩子们和视频里的动物们一起狂欢起来,动物们庆祝狮子大王回到森林,小朋友们庆祝自己成功的修好了道路,结束环节和整个活动情境相呼应,为活动结束画上完美的句号。)
活动延伸:
和父母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些什么需要“修补”的地方,想想可以用什么修好。
活动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抓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个关键点,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路上有坑怎么办?”“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幼儿都能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本次活动进行了两次探索,旨在通过这两次探索引导幼儿掌握图形匹配方法,既: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师只提供了两个匹配因素:形状、大小,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匹配。因为难度较小,所以幼儿都能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形状、大小、颜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经验,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对应的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华,幼儿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暂时的倒退行为,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课的经验,孩子们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4、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修路》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尝试拼合图形。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二、活动准备:
1、用硬纸板制成一条"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图形涂上颜色即成"石块"。(将个别圆形、正方形两等分)
2、兔妈妈胸饰。
三、活动过程:
1、游戏"做夹心饼干",复习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师扮成兔妈妈,幼儿扮成小兔。
教师:"天气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们去看望她好吗?"
教师:"我们带点什么去好呢?"
游戏"做夹心饼干",要求将图形标记贴在胸口,找一个贴相同图形的幼儿做朋友,最后要说出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
2、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做好了夹心饼干,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怎么办呢?"
3、幼儿"修路",辨知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4、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两块半圆形的"石块"和两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
5、游戏"踩石头"。
教师:"小路修好了,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过在过小路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玩个踩石头的游戏,我拿出什么形状的图形,你们就去踩什么形状的"石头"并说出这是什么形状。"
6、到兔奶奶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1、精心选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动物是小班幼儿极为感兴趣和喜欢的,出于幼儿的兴趣以及小班幼儿对数活动中几何图形的认知需要,选择学习活动教材中,幼儿喜欢的游戏,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设计了此数学活动,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对这样的选材是非常感兴趣和投入的,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关注本年龄段幼儿兴趣点。"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在图形配对上,教师考虑融入大小、图形特征两个维度,因此在提供的图形数量上,教师进行了限制,只提供与洞洞数量相应的图形数量,以降低幼儿操作难度,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发展,可适当将难度提升,提供比洞洞数量更多的图形数量,这样就对幼儿的操作造成了干扰,提高了挑战性。
2、游戏激趣,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幼儿辩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考虑到已经进入小班第二学期,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更具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就增添了一定的挑战,但这也给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由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看望猫奶奶,做夹心饼干,给饼干装盒,坑坑洼洼的小路,极大地吸引了幼儿;其次,修路的游戏操作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幼儿感受到了极大的成功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3、精美教具,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教师用纸板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作为坑,又以这些几何图形制片作为修路的材料。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让幼儿在帮助小熊修路完成修路任务之后获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这比单纯的练习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巧妙设计,活动环节层层递进。第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做饼干“的情景导入,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环节的第一个提问“你们吃过夹心饼干吗?它怎么做的呢?”,意在让幼儿复习对图形的认识;第二环节,兔奶奶生病去看望把饼干“装盒”意在据图形特征配对;第三环节“路上有洞洞”意在让幼儿引起对洞洞特征、大小等的观察,为“修路”做铺垫。在引导幼儿尝试修路过程中,老师始终运用情境性的语言,一方面,避免了数学活动的枯燥,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激发幼儿帮助修路,助人为乐的情感。这是幼儿对图形配对再巩固的过程,也是情感路线得到满足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过程。
15、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课优秀教案:修路反思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课教案-修路
一、活动目标:
1、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尝试拼合图形。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二、活动准备:
1、用硬纸板制成一条“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图形涂上颜色即成“石块”。(将个别圆形、正方形两等分)
2、兔妈妈胸饰。
三、活动过程:
1、游戏“做夹心饼干”,复习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师扮成兔妈妈,幼儿扮成小兔。
教师:“天气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们去看望她好吗?”
教师:“我们带点什么去好呢?”
游戏“做夹心饼干”,要求将图形标记贴在胸口,找一个贴相同图形的幼儿做朋友,最后要说出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
2、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做好了夹心饼干,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怎么办呢?”
3、幼儿“修路”,辨知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3、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两块半圆形的“石块”和两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
4、游戏“踩石头”。
教师:“小路修好了,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过在过小路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玩个踩石头的游戏,我拿出什么形状的图形,你们就去踩什么形状的“石头”并说出这是什么形状。“
5、到兔奶奶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16、小班优质数学教案《帮小熊修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区分图形特征,尝试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2、体验帮助小熊的快乐。
3、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重难点:
区分图形特征、大小。
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1、画有房子和小路的背景图、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多个,人手一份镂空纸制小路。
3、PPT。
【活动过程】
一、熊宝宝摔跤了(价值分析:情境导入,激发帮助小熊的情感)
1、出示手偶小熊胖胖:(幼儿向小熊问好)
2、播放PPT:小熊摔跤(音效)小熊怎么了?为什么会摔跤?
重点提问:原来路上有洞洞,让小熊摔得好痛!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洞洞是什么形状的?那可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说出洞洞的形状、大小,并想到要修路)
二、一起帮小熊修路(价值分析:复习巩固图形,根据图形的不同和大小配对)
1、说说怎么修?用什么修?(引导幼儿想象)
2、修路(出示背景图以及有洞洞的路面、与洞洞相应数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石头”若干。)
(1)请个别幼儿来搬“石头”,
重点提问:你搬的是怎么样的石头?(引导幼儿说出形状和大小)
(2)鼓励幼儿一起帮助同伴搬“石头”修路(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进行配对。)
重点提问:说一说你搬的石头是怎么样的,你的是什么形状的,是大石头还是小石头?
可能出现状况1:图形未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形状对不对)
状况2:图形配上,大小没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大小对不对)
小结:原来要把洞洞填满,把路修好,需要找和洞洞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的“石头”才行。
(3)师生共同检查“修路”情况。
重点提问:我们终于把路修好了,大家一起看看路修好了吗?(引导幼儿观察根据“石头的形状、大小进行检查)
三、结束活动
小熊说:“谢谢你们!帮老师把路修好!现在老师可以和老师的朋友一起去做游戏啦!”
活动反思:
1、精心选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动物是小班幼儿极为感兴趣和喜欢的,出于幼儿的兴趣以及小班幼儿对数活动中几何图形的认知需要,选择学习活动教材中,“动物花花衣”主题中的“熊”这一点,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设计了此数学活动,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对这样的选材是非常感兴趣和投入的,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关注本年龄段幼儿兴趣点。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在图形配对上,其实,老师考虑融入大小、图形特征两个维度,因此在提供的图形数量上,老师进行了限制,只提供与洞洞数量相应的图形数量,以降低幼儿操作难度,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发展,可适当将难度提升,提供比洞洞数量更多的图形数量,这样就对幼儿的操作造成了干扰,提高了挑战性。
2、游戏激趣,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辩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考虑到已经进入小班第二学期,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更具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就增添了一定的挑战,但这也给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由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漂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小路背景,以及将主人公小熊会声会色的表演融于PPT的音效及视频的直观画面,极大地吸引了幼儿;其次,修路的游戏操作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幼儿感受到了极大的成功感,以及自老师价值的实现。
3、精美教具,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首先,老师用纸板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作为坑,又以这些几何图形制片作为修路的材料。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让幼儿在帮助小熊修路完成修路任务之后获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这比单纯的练习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其次,将主人公小熊摔跤的可怜形象以及急切需要帮助的表现,淋漓尽致地表现在PPT的制作中,采用形象直观画面,以及生动的音效,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帮助小熊修路的情感。
4、巧妙设计,活动环节层层递进。
第一环节中,老师通过PPT以及背景画面的导入,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环节的第二个提问“小熊怎么了?小熊为什么会摔跤?”意在让幼儿引起对洞洞特征、大小等的观察,为第二环节做铺垫,因此第一环节,不仅是要激发幼儿帮助小熊的情感,而且也是自然地引导幼儿对图形有所关注。第二环节,则是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区分图形特征并尝试进行配对,由于已经进入小班第二学期,孩子对圆形、方形、三角形这些简单的图形已经有所经验,为了让幼儿更容易地尝试图形的配对,因此,老师先让幼儿对图形特征进行巩固复习。在引导幼儿尝试帮助小熊修路过程中,老师始终运用情境性的语言,一方面,避免了数学活动的枯燥,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激发幼儿帮助小熊的情感。第二环节中老师考虑到小班幼儿气力较小,条件有限,因此在此环节的“一起帮小熊修路”中,老师只使用了图形纸片来充当石头,虽然加以形象的动作表现以让幼儿感受搬石头的不易,但是还是比较理想化,幼儿不能充分感受,可以用适宜重量的物体,制作石头,让幼儿更直观的感受,使情感路线更加丰满。第三环节,则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进行了递进,让幼儿自己独立为小熊修路,这是幼儿对图形配对再巩固的过程,也是情感路线得到满足和自老师价值得到实现的过程。